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他是默默無聞的小太監,冒死將聖旨改錯一字,挽救千百性命

他是默默無聞的小太監,冒死將聖旨改錯一字,挽救千百性命

話說當今對於文字賦予的價值最為令人稱道的莫過於一字千金和洛陽紙貴,但回溯過去,那一字可是千百條活生生的性命,倘若換去此字便可能是數千條無辜性命的死亡。這便不得不說我們歷史中的一位有名宦官張居翰了。

在唐朝時期,有那麼一位太監叫張居翰,躲過多次宮中權力鬥爭後卻不忘本心,依然保持了內心的善良和憐憫之心。從此便有了這麼一個流傳至今的故事,同光年間唐庄宗讓太子李繼岌、樞密使郭崇韜出兵攻打後蜀。 誰曾想,後蜀之主王衍的弟弟王宗弼暗地裡竟然投降背叛了後蜀。但是條件是請求把自己封為兵馬留後,出於利益樞密使便將節度使之職許諾給了王宗弼。

有這麼一個內鬼王宗弼在,自然唐軍攻無不克。當唐軍抵達成都的時候,王宗弼抓捕了成都尹韓昭和宦官宋光嗣等人並且將他們殺害,將首級割下送給太子,後蜀之主深知無法抵抗唐軍,便上表乞降。一國之主的投降必定是令人信服的,唐自然而然沒有加害這位君主。

而在同光四年四月,魏州的李嗣源反叛,唐庄宗在慌亂之中下詔消滅叛軍。與此同時伶人上奏言太子在後蜀之地坐鎮,大軍前往魏州平叛,國家內部正是空虛的時候。而王衍的族人和曾經的臣子尚且有很多,在國家內部依然是一股龐大的力量。

倘若這個時候王衍發動反叛,那麼家國在內憂外患之下覆滅是很有可能的了。一不做二不休,為了將這股不安定因素徹底扼殺,庄宗便當機立斷下詔說:「王衍一行,並宜殺戮。」恰恰就是這一句話大有文章可做。

張居翰在複查詔書時,發現這一句話。心中實屬不忍,認為一國之主已經投降,再趕盡殺絕實在是有些悖於仁義。況且王道的施行是要依賴於仁義的布施,便私自將「王衍一行」改成了「王衍一家」。

一字之差可謂千條性命啊。前者是朋黨家族牽連上千人命,後者卻是一脈至親不過數口。皇帝斬除後蜀一系的心意已決,宦官又有什麼能力挽回呢?所能做的不過是悄悄修改這一字,為大唐留得一絲仁義罷。然而就是這一絲仁義的代價也不是張居翰所能承擔的,甚至有可能株連身邊的人。

所幸也不知軍情緊急唐王無暇費心於此,又或者心中尚有積分愧疚便將此事選擇性遺忘,在此之後這件事便過去了。天道有感,福禍自依。後來唐庄宗李存勖被殺害,新王上任。張居翰請求免官回鄉,得到了新任君主的批准。於是張居翰便歸隱於長安,頤養天年,享年71歲。

對於上位者而言,究竟是能過矯正君王過失卻可能擅作主張的臣子更能得到重用,還是令行禁止貫徹天子意志卻有些僵硬的執行者更受青睞?望君以史為鏡,自明其得失。

【免責聲明:文中圖片引用至網路,如有版權方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琵琶說史 的精彩文章:

為了讓自己的外孫女懷孕,一代權臣竟然使出如此手段,今天很多人還在用
八皇子胤禩智勇雙全,聲望高,又賢明,為何康熙偏不傳位給他

TAG:琵琶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