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萬法歸宗 道行天下 德潤眾生 三教學堂 武當行宮 香山精舍 公孫清高

萬法歸宗 道行天下 德潤眾生 三教學堂 武當行宮 香山精舍 公孫清高

韋陀護法功難論,

靈官持杵鎮魔軍 。

函谷青牛身影遠,

百萬人天仰如來。

世尊說法七七載,

道祖談妙五千言。

一燈照破千年暗,

悲心化為萬人船。

很多人批評中國人沒有「信仰」,像是魯迅就批評中國人只有「迷信」,沒有「堅信」,甚至說這是中國落後的根源,這很明顯受了西方中心論的影響,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韋伯的新教理論,而近人也掉入了這個圈套,跟風說什麼「儒教」之類的。

那我們就讓事實說話,看看古代中國的信仰世界。在說之前,有幾點需要說明。一是這裡繼續承接我的「大傳統、小傳統」的理論,也就是中國古代有兩個信仰世界,請注意二者的不同和互動。二是在中國漫長的幾千年文明史中,信仰當然是不斷的在變化,這裡只談唐宋之後,因為這一時段對現實影響最大。還有,這個話題我沒有太大把握,作為一個初學者,只當引玉之磚。

如果要進行一個總括的話,可以說是「混融的信仰」(選自葛兆光先生的觀點)。有這樣一個說法,說是如果調查一下日本人的宗教信仰,信教的人比日本人口總數還要多,因為日本大多數人不止信一個教,而是同時信很多教。估計,中國也是這樣。皇帝就是這樣,提倡與禁止沒有定規,只是以是否有利於自己的統治為考量,當然有一些信的走火入魔了。還是舉個小例子吧。唐玄宗當年一共親自注了三部書:《孝經》、《金剛經》、《道德經》,可謂「三教合一」。

其實,那些文人墨客也多數是多重信仰者。對於他們來說,佛、道的那些「玄而又玄」的理論是他們充實精神的必需品,還要講淡泊、自然之類的境界,不過他們都還是要服從禮教,忠孝一個都不能少。

而民間信仰無疑更加「實用主義」。秋香拜佛,有很多時候,佛教、道教是分不大開的,主要目的是求平安、生孩子、發財、尋偶之類的。我們知道,虔誠的宗教信仰是要付出很大的代價的,可大多數中國人不願意這麼做,他們需要的是立竿見影的、暫時的心理撫慰。他們也沒有多少宗教知識,別忘了,古代識字就是知識分子了。還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中國沒有像西歐那樣的教權,因此,宗教在中國只能在皇權的縫隙下發展。個人處於實用心理信仰宗教,宗教也只能由信仰的結果來維持。如果「不靈」或者太深奧,自然無人理會。

這種信仰上的實用主義最終反映到了官方思想上,也就是後來的三教合一,這可以看作是大傳統與小傳統的互動。從三教並立到三教合一是一個過程。如果簡單的劃分,那麼魏晉南北朝就是三教概念的形成階段,這一階段很多時候佛教是中心,唐宋是第二階段,不僅三教鼎立的局面達到了一個高潮,三教理念的交流也空前頻繁,這是三教的融合階段,不過其實儒家一直是評判的核心標準,所謂三教歸一、三教一家之類的說法,不論是出於那一家之口,無一不是從維護社會道德,有利政治統治為出發點和歸宿,認為在這方面是完全「一」致的,即所謂「三教雖殊,同歸於善」,落腳點都是儒家,這一階段並不為官方接受,而後來的宋儒發展的新儒學,又成功的融合了佛、道的理論,從而使得儒家的理論再次抬升。而明清是第三階段,是最終的提出,三教合一概念在明代的提出,並且有了充分的社會基礎,比如三教共同崇拜的神祗日益流行,其中最盛的是關帝信仰,約成書於明中期的《三界伏魔關聖帝君忠孝忠義真經》稱關羽君臨三界,「掌儒釋道教之權,管天地人才之柄」。再如晚明的林兆恩甚至創立以儒為主體的三教合一的宗教「三一教」,宣稱要通過「煉心」、「崇禮」、「救濟」等手段,「以三教歸儒之說,三綱復古之旨,而思易天下後世」,甚至「立廟塑三教之像:釋迦居中,老子居左,以吾夫子為儒童菩薩塑西像,而處其末座。縉紳名家亦安然信之奉之」。實行了三教在信仰崇拜體系上的合一。

以前大家在講三教合一的問題時,偏重於官方、士人理論的變化,並認為民間是受到了官方的影響,我倒認為真正推動三教合一的動力來自於民間,正是這種混融的信仰,使得官方不得不修正自己的理論,來適應社會的現實意識形態。當然,官方這樣做,也是一種專制文化,他雖然尊重了一些社會現實,但是真正的權威還是在統治者,把一些民間流行的信仰有效的納入官方理論,進行改造,最終利用改造後的理論去重新佔領民間的意識形態,其實,小傳統無疑處於弱勢。

中國的民間信仰還有一些特點。「原始信仰」影響深遠,或者有人說的「迷信」。自然崇拜、動植物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尤其是祖先崇拜)以及巫術、占卜、祈禳、祭祀、禁忌等習俗不但在人們的信仰活動中集中地表現出來,而且貫穿於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春祈、秋報、求雨、禳災、用占卜來預測氣候和年成,以及圍繞農事而形成一系列的禁忌等,長期以來一直是農業生產的傳統習俗,一直到現在都有影響。據《禮記·月令》的記載,一年中除十一、十二月外,十個月都有「祈谷」、「命民社」、「祈來年」等固定的祭祀農業諸神的活動,實際上,許多農事節日就是由此形成的。此類農事信仰習俗在後世堪稱長盛不衰,時至今日也遠沒有絕跡。就獵、牧、漁、林、交通、運輸、貿易等行業及各項手工業而言,舉行某些巫術性儀式,祭祀有關的神靈,恪守一定的禁忌等,也是十分普遍的現象。就算是官方,也要祭天、地,而儒家是「不語怪、力、亂、神」的,當然他們主張敬天,還要祭祀祖先,但是民間的這些占卜、巫術等遠超過了他們主張的範圍,其實,我們可以看作一種大傳統對小傳統的妥協。

值得一說的是「風水」,就是相宅等的數術。在一般士人眼裡,那才是「迷信」,不屑一顧,但是有趣的是歷史上很多士大夫卻對它們態度非常曖昧,甚至有一些好奇心。還有一種現象就是,許多沒有考取功名的讀書人,最終選擇當了風水先生。我覺得這是一個值得探索的現象。

還有就是時間分配,我很想強調這一點,有機會我會寫專文。遇到出行、聚會等家庭或社會活動時,人們也常以卜筮、圓夢、求籤、測字等方式來預測吉凶,決定行止。要知道,曆書(或者黃曆)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不是一句「迷信」,就可以了事的。

原始信仰習俗表現出濃重的神秘性,人們覺得這些習俗是不可捉摸和無法解釋的,在神秘莫測的氣氛中產生的恐懼、敬畏心理便導致了盲目信從的民俗行為。這與世界上其他許多國家和民族的民俗深受宗教影響的狀況,形成了明顯的差異。

宗法觀念始終是信仰的核心議題。建立在農業經濟基礎上的以父家長為中心的宗法制度是中國傳統文化所依託的社會結構。也就形成了中國所特有的「差序結構」。人們對血緣關係的高度重視,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中國的親屬稱謂系統十分複雜精細,這不用我多說吧。「孝」,在中國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這種結構成功的使得儒家倫理在民間維持正統地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