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在黑龍江看中國大豆潛力:部分地區畝產量在接近美國

在黑龍江看中國大豆潛力:部分地區畝產量在接近美國

【環球時報赴黑龍江特派記者 趙覺珵】一粒大豆的價值有多大?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千億粒大豆積少成多,卻成為由美方挑起的中美貿易戰中最受關注的焦點之一。2017年,中國進口美國大豆3285萬噸,總價值達139.59億美元,是僅次于波音飛機的美國對華出口第二大商品。今年4月,作為對美方的反制,中方決定對原產於美國的大豆等進口商品加征25%的關稅,7月6日,這一反制措施正式生效。25%的額外關稅意味著一向以價格低廉著稱的美國大豆基本喪失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反之,對年進口超過9000萬噸大豆的中國而言,如何補上美國大豆留下的缺口也成為隨之而來的重要問題。不少網友也在問:中國有幾億農民,難道還種不出足夠的大豆?

大豆VS玉米

站在松嫩平原的九三墾區——這裡是被稱為「中國綠色大豆之都」的國有農場——的高坡上,眺望遠方,遼闊茂盛的「大豆海洋」與湛藍的天空被地平線分割,半人多高的大豆翻動著綠浪,預示著今年很可能會有一個好收成。

8月初,大豆已進入夏管期,田地里的農活並不多,但呂光琰還是時常來田裡看看。「前幾天連著下了幾場大雨,幸虧影響不大」,黑龍江省九三墾區鶴山農場第一管理區主任呂光琰是這塊1076畝大豆田的負責人,「今年整體上風調雨順,應該是個豐收年」。呂光琰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片大豆是與京東集團合作的「農場大豆專用品種種植示範基地」,在農場的機械化種植與統一管理下,畝產預計達200公斤。

位於黑龍江省西部、地處世界三大黑土地帶之一的九三墾區是黑龍江最重要的大豆產地之一,下轄11個國有農場。2017年九三墾區種植大豆246萬畝,總產量達45萬噸,相當於黑龍江省大豆總產量的7%,全國總產量的3%。

「2016年是九三種植大豆的分水嶺。這一年,受國家政策與市場的雙重影響,九三的大豆種植面積突破耕地總面積的50%」,九三墾區大西江農場有限公司農業副總經理苗立強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同樣的趨勢也出現在整個黑龍江墾區。黑龍江省農墾總局農業局綜合科張平介紹稱,針對近年來大豆面積下滑、產量徘徊不前、農民種豆積極性下降等情況,國家加大了大豆生產扶持力度,提高大豆生產者補貼,開展耕地輪作試點補貼政策等,提升了大豆的生產效益。自2016年來,擁有耕地逾4300萬畝的黑龍江墾區大豆種植面積逐年提升。根據黑龍江省統計局數據,2017年,黑龍江全省生產大豆617.5萬噸,同比增長22.6%,佔全國總產量的42%。農業農村部近日公布的6月中國農產品供需形勢分析報告預測稱,2018/19年度,中國大豆播種面積為1.258億畝,比上一年度增加約900萬畝。

儘管宏觀上預測數據顯示國內大豆種植面積與產量今年將繼續擴大,但黑龍江省農業委員會此前公布的數據卻顯示,今年黑龍江省大豆意向種植5491.4萬畝,比上年減少409.4萬畝。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向《環球時報》記者提供的數據也顯示,墾區今年的大豆種植面積將減少300萬畝左右。「農戶種田,要看上一年的價格決定下一年種什麼」,九三管理局農業局局長鄒長士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去年以來大豆價格始終低迷,平均每斤收購價不到1.8元,不少農戶今年都選擇種利潤更高的玉米。大豆和玉米是黑龍江省最主要的兩種旱田作物,二者始終在「爭奪」有限的耕地。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向《環球時報》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自2014年以來,墾區大豆與玉米始終保持佔比在42%至45%之間,二者的面積在政策與市場兩隻手的影響下起起伏伏。升大豆,降玉米,實際上是國家近年來的政策方向。2016年3月,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聯合宣布,取消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實行多年的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補貼」的新機制。

為提高大豆種植面積,國家也逐步提高大豆生產者補貼。據媒體此前報道,東北地區今年大豆種植者補貼將提高到200-210元/畝,而玉米種植者補貼降為100元/畝。今年3月的兩會記者會上,農業部(現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宣布,2年來我國已累計調減種植玉米面積5000萬畝,增加大豆1900萬畝。一位黑龍江省農業專家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在政策影響下,2019年大豆的產量和價格有望雙雙提升。

部分地區畝產量在接近美國

有分析人士曾計算稱,根據目前國內的大豆消費量,想實現大豆完全自給自足,中國需要種植約9億畝大豆,而這一數字已經達到「18億畝耕地紅線」的一半,顯然是不可能實現的。要破解日益增加的大豆需求與有限的耕地面積之間的矛盾,最主要的途徑之一無疑是提高國產大豆的畝產與品質。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大豆平均畝產量為120公斤,目標是到2020年使大豆平均畝產量達到135公斤。

在九三墾區尖山農場,《環球時報》記者看到當地已經在使用農用飛機為大豆施加葉面肥和農藥。鄒長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目前九三墾區的農業機械化率達98.5%,大豆從播種、田間管理、病蟲草防治到收穫,已全部實現機械化。九三墾區的大豆平均畝產可達175公斤至200公斤。在整個黑龍江墾區,大豆平均畝產為167.5公斤,距離美國大豆的畝產200公斤差距已經不大。

「雖然國有農場可通過大規模、標準化的種植實現高畝產,但普通農戶的大豆種植水平卻是千差萬別」,九三糧油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張利晨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由於目前農戶種植的大豆品種不同、品質不一,混種混收現象嚴重,導致國產大豆的整體品質偏低。「A品種大豆出油率高,B品種大豆蛋白質含量高,但兩種大豆混合種植、混合收穫,就會導致大豆的出油率和蛋白質含量都不行。」

事實上,與高畝產、高出油率的美國轉基因大豆相比,我國科研機構已培育出品質相當、甚至更高的非轉基因大豆品種。黑龍江省農科院大豆研究所所長王廣金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該所培育出的「黑農87」大豆的脂肪含量達23%,「黑農48「的蛋白含量達44%,均超過美國進口大豆的平均水平。目前,該所培育的部分大豆品種在引進到新疆種植後,畝產超過300公斤,遠高於美國轉基因大豆的平均畝產。不過,黑龍江省農科院大豆研究所副所長王樹林向《環球時報》記者強調,我們的大豆不比美國大豆差,但實現高產、高品質還需要突破多種因素制約。

拓展更多進口來源

解決大豆供給問題,一方面需要向自己的土地要,另一方面,需要向海外市場購買。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大豆進口量為9554萬噸,同比增長13.9%。2017年,中國前三大大豆進口來源國分別為巴西、美國和阿根廷,進口量分別為5093萬噸、3285萬噸、658萬噸。在美國大豆被加征關稅、進口成本增加的情況下,大豆進口結構的調整成為必然選擇。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3月進口美國大豆310萬噸,同比銳減27%,巴西大豆進口量則增加1/3。同期,從俄羅斯進口大豆15萬噸左右,同比增逾1倍。6月,我國宣布自7月1日起,中國自印度、韓國、孟加拉國、寮國和斯里蘭卡等國進口大豆的關稅稅率從3%調降至0%。此外,我們也開始從加拿大進口大豆。

俄羅斯的大豆進口增長潛力很大。黑龍江省農科院大豆研究所研究員高明傑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土壤有機質含量較高,大豆熟期較短,100天左右就可成熟,產量比較可觀。據俄羅斯聯邦統計局統計,2017年俄大豆產量達到創紀錄的360萬噸,比上年增加15.5%。「由於俄羅斯有嚴格的農藥和化肥使用標準,俄羅斯大豆的質量也很不錯」,張利晨補充道。

高明傑所在的研究所與俄羅斯全俄大豆研究所一直保持著合作。據高明傑介紹,已有不少中國人在遠東地區承包土地種植大豆。據其估測,在俄羅斯遠東沿黑龍江地區,從布拉戈維申斯克到哈巴羅夫斯克,95%的大豆田都是中國人種植的。2017年,黑龍江口岸共進口俄羅斯大豆51.55萬噸,達到歷史最高峰,較上年同期增長33.95%。「全球大豆供給將會出現新的平衡」,張利晨稱,一方面,國內可加強需求側改革,例如採用菜粕、DDGS (干酒糟高蛋白)飼料、苜蓿飼料等替代豆粕,減少對大豆的需求;另一方面,需要進一步調整進口結構。「可以相信,我們的大豆供應不會出現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網 的精彩文章:

韓國7座佛教古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現共擁有13處世界遺產
台當局「拔管」後人事異動 台媒:葉俊榮接替「最短命部長」

TAG:環球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