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上衛生間這麼一點兒的路程也可以經行
經行
49
二〇〇五年三月初七、初八
鞍山佛協慈善院
當地居士約400餘人
此為上妙下祥法師應鞍山佛教協會邀請為鞍山居士開示。因是為居士講解,加之時間等緣,為略講,若今後有緣為僧眾講解時,再詳細加以補充。
第五,得定久住。這個定力,有的是一時的定力。比如說我們打坐,今天打坐一個小時,我們產生了一點定力。但出了定以後,這個定力也逐漸消失了。我們念佛,在集中精力時候,它有定力;不念的時候,定力也逐漸地消失。但是由於經行,我們常常地去思惟經行,它能引導我們,能夠得正見。而且我們很長的時間,很多的時候都要經行。我們念佛得定力,坐禪得定力,如果配合了經行,那我們就時時在得定力。
因為經行不在於時間的長短,或路程的長短,即使走一步,走十步,我也要經行。比如說上衛生間這麼一點兒的路程也可以經行。我們一天的活動,很大的部分,都浪費在走上。如果我們把經行學會了,我們就會更加地得定力。這樣,定得到了以後,再配合我們其它的修行,這個定就會久住了。那我們時時得定力,處處得定力,我們就會在處處用心了。甚至睡覺,也會用這個心。特別是在行走中,我昨天講了,也是能夠入定的,是非常好。所以對《四分律》所講的,經行有五利益,大家要記住。
《根本說一切有部律》講,俱胝耳童子問阿難:「尊者,云何一向勤求,行三摩地?」這有個名叫俱胝耳的童子,就問阿難尊者,說「云何」,就是如何,「一向勤求」,就是精進努力,來得到三摩地,行三摩地。就這樣問阿難。
阿難答:「如佛所言,經行最勝。」阿難回答說:就是佛所說的,講的,經行最殊勝了。所以說,經行是佛所讚歎的。
「此童子原是大富家子」,就是有錢人家孩子,「習福已久」,因為他生來就被人抱著,雙足未曾著地。從小長大,長到現在,這個很長的時間,他都是,腳沒有落地過。是有錢人啊,這麼樣地來照顧他的孩子。後來就出家了。
由於他「雙腳從未著地,足下就有金毛,長四指。」腳底都長毛啊!長金毛,長四指。你看看從來不走道,可能比坐汽車還厲害。「現聞言,即去經行」,他聞到阿難尊者告訴他,說佛所言,經行最勝。他就去經行了。
「經行多故」,就是經常地經行,不斷地經行,「足下金毛磨脫落」,足下的金毛,就磨脫落了,就沒有了。「雙足研破,血流於地」。雙足研破了,這個血也流於地了,「如屠殺處多」,就是破的口子太多了,像被刀殺了一樣,到處流血,地上的好像屠殺以後所留下的一樣。而以前他的腳從來沒有落過地。在中國可能這樣人不太多。
佛看到了以後,「佛見知而故問」,因為佛是一切智,佛對一切都能了解得清清楚楚。所以在佛經里,佛問都是知而故問,佛都很清楚,但是為了教化眾生而故意問的。佛見知而故問:「此是何比丘,一向勤求勝三摩地?」佛就問:這是哪來的比丘啊,這麼樣的勤求三摩地呀?阿難答:「此是俱胝耳童子經行之處。」佛言:「今許此童子著一重革屣。」革屣就是鞋,佛在世,印度比丘都是赤足的。但現在允許這個童子著一重革屣,就是只有一層皮革底,還是很薄的。
「後此童子即得證阿羅漢」,後來這個童子就證到阿羅漢了。由於他不斷地經行,就得道了。
所以說「日晒風雨雪鬧增定力」。我們第八句就講到這裡。
遼寧海城大悲寺法語
【長按下方二維碼】識別訂閱本號
【新浪微博】遼寧海城大悲寺法語
【聲明】本公號系讚歎大悲寺行持
在家信眾個人創立維護
與寺院無關
僅用於佛法學習交流
內容多選自溯源佛教網
微信號:dabeisifayu


TAG:遼寧海城大悲寺法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