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延禧攻略》清宮珠寶解析:皇后這一身可謂是價值連城!

《延禧攻略》清宮珠寶解析:皇后這一身可謂是價值連城!

宮廷劇中的標準裝備終於不再只是大拉翅和花盆鞋,《延禧攻略》珠寶美出了一個新高度。說到現今最火的清宮熱播劇,絕對是於媽出品的《延禧攻略》。還記得當年萬人空巷的清宮劇《還珠格格》嗎?二十年過去, 熱劇女主角從小燕子已成為了令妃娘娘,觀看該劇的青蔥我們也已經變成了叔叔阿姨…。《延禧攻略》剛一推出,其熱度就居高不下。良心道具組為劇中的每位人物都量身打造了適合角色定位的造型。下面,就讓我們在追劇吃瓜之餘,來欣賞一下劇中美人們的珠光寶物。

頭飾

與《還珠格格》中無論皇后還是后妃,格格還是宮女都是統一大拉翅上配花不同,這部劇的造型師在頭飾髮型中賦予了各位美人自己的特色。

清初女子髮型以小兩把頭為主,靈巧簡單。後隨著清朝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宮廷內財富不斷積累,后妃也更加追求美飾。到了乾隆時期,高髻開始流行起來。高髻相較於小兩把頭,可以佩戴的首飾更多,更有氣勢。造型師為了體現高貴妃盛氣凌人,飛揚跋扈的特點,為她量身打造了有別於其他娘娘的高髻造型。

劇中的娘娘們生活在康乾盛世的乾隆年間,政治清明,國泰民安。經濟富足,後宮的用度自然也不會少。後宮娘娘的首飾上除了金玉珠寶,還多有點翠裝飾。

點翠工藝是一項中國傳統的金銀首飾製作工藝。漢代已有。它是首飾製作中的一個輔助工種,起著點綴美化金銀首飾的作用。用點翠工藝製作出的首飾,光澤感好,色彩艷麗,只要在使用過程注意保護,光澤和色彩可以保存很長時間。點翠工藝的發展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達到了頂峰,晚清到民國仍然流行後因全面抗戰爆發才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其高超的技藝水平和不朽的藝術價值依託於人們對漂亮美好事物的追求。現在已可用鵝毛、絲帶等多種材質替代翠鳥羽毛製作點翠首飾,工藝得以傳承。

點翠鳳凰紋頭花 清,故宮博物院藏品

而點翠之所以名貴,首先就是原料難得——要從活的翠鳥身上取毛,才能保證毛色鮮亮,而且每隻鳥只取脊背和翅膀部分,分別稱為軟翠和硬翠。取毛也很有講究,軟翠以3公分為標準,硬翠則是10公分。同一隻鳥身上的每根羽毛色澤都有細微的差別,工匠們要憑經驗來篩選出顏色和質地相似的羽毛作為材料,幾乎一百隻翠鳥中才有5-6隻為上品,製作一件點翠飾品需要耗費的翠鳥數可想而知,何況滿頭的點翠裝飾呢。不僅如此,點翠對「胎」的要求也很高,胎底既要光潔又要有適度的邊框限定,所以一般以精細的花絲壘型為胎,才能與翠羽相得益彰。

劇中娘娘們除高貴妃外,多梳小兩把頭,為了固定住頭髮,娘娘們有一種滿族特有的大簪——扁方。扁方為滿族婦女的特殊大簪,均作扁平一字形。

金鏨花鑲碧璽翠珠扁方 清,故宮博物院藏品

扁方金質,單面飾紋。正面在鏨刻的席紋地上用翠和碧璽嵌成相間的花與蝴蝶,寓意花耋綿綿。上下邊沿分別鏨飾梅花紋和繩紋。扁方頭部兩側各鑲1顆珍珠,正中嵌飾1隻翠蝠,其下有「粵東新長興足金」戳記。

當然,除了扁方這種滿族特殊的大簪外,劇中的美人們也配戴傳統的鈿子,簪,釵等首飾。

簪,釵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鈿子是什麼呢?與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提到「鈿頭雲篦擊節碎」的鈿頭略有不同,清朝的鈿子是美人們平時戴的便帽。這種帽子一般用藤絲編成帽架,也有的在紙板或細鐵絲上纏繞黑色絲線為胎並編成方格紋、錢紋、盤腸等形式,再用各種寶石、珍珠嵌於帽架上,組成各種吉祥圖案。

鈿子主要分為鳳鈿、滿鈿、半鈿三種,適用於不同的場合和身份。

鳳鈿

滿鈿

半鈿

耳飾

在第一集的選秀中,「一耳戴三鉗」的納蘭淳雪就因為在耳飾上遵循滿洲舊俗而獲得了皇帝的青睞,成功晉級。而劇中的其他人物,無論高低貴賤,也都嚴格遵循了一耳三鉗的規矩。只是在耳墜的材質中,區分了人物的地位和等級。

劇中的耳墜大多為珠,等級越高,珠子的品質越好。例如,后妃的耳墜大多為金龍蟒銜東珠各兩顆,;貴族夫人和福晉的耳墜,則為金雲銜珠兩顆;而有些宮女家境貧寒,身份低微,雖也打三洞,但只帶一墜,另二圈為銅環。

手飾

劇中秦嵐所飾演的皇后娘娘溫婉端莊,宅心仁厚,她常不離手的是一串碧璽手串。手串,也稱為十八子,是由佛教念珠演化而成的一種飾物,可以佩帶於衣服上、挽在手腕上或閑暇時把玩,由其材質一般為翡翠、珍珠、碧璽、蜜蠟、珊瑚、伽楠木等。

除了皇后娘娘出場必備的手串,劇中最常出現的手飾大概就是指甲套了。雖同樣是指甲套,高貴妃戴起來增添了幾分凌厲,而皇后娘娘戴上卻是柔中帶剛的堅韌,每個人物的造型都恰到好處地體現了自己的性格,如此匠心,必須要給造型師加雞腿。清代貴族女子養尊處優,無需勞動,有留長指甲的風習。因此,清代常用金銀作成指甲套,來保護指甲,增加指甲的長度,顯示其尊貴身份。

領約和金約

領約,清代皇后、貴妃、妃和嬪套於頸間的飾物,用以區別身份。《大清會典圖·冠服·領約》:「皇后領約,鏤金,飾東珠十一,間以珊瑚。兩端垂明黃絛二,中各貫珊瑚,末綴綠松石各二。」《清史稿·輿服志二》:「﹝皇貴妃﹞領約,鏤金為之,飾東珠七,間以珊瑚。兩端垂明黃絛二,中貫珊瑚,末綴珊瑚各二。」

金約是清代后妃穿朝服時佩戴的頭飾之一,在戴朝冠時需先戴金約,用以束髮,形似圓形發卡,看起來很像「緊箍咒」。金約由金箍和後部垂綴的串珠兩部分組成,以其上鏤雕的金雲紋和鑲飾的珠寶數目以及腦後所垂貫珠的形制區別等級,反映了后妃等級地位的高低。

皇太后、皇后的金約後垂珍珠5串,以青金石等玉石作為分節點,將珍珠分為上下兩段,謂之五行二就。此外,皇貴妃、貴妃為三行三就,妃為三行三就,嬪為三行三就,依次遞減。

乾隆時期規定,宮廷里的皇太后、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高級宗室的妻室和女兒,宮廷外的一品至七品命婦,在穿著朝服時均應佩戴金約和領約。所以在一開始的選秀中,身穿朝服的皇后就佩戴了領約。

壓襟

除了身上要佩戴首飾,衣服上的首飾也不能少。《延禧攻略》中,從宮女到娘娘的衣服上,都少不了壓襟這一裝飾。

人人都帶壓襟,那壓襟是什麼呢?

所謂「壓襟」,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壓住衣襟的東西」,是古代女子掛在胸前的配飾,多為銀質的,佩掛於衣襟的右上方。自唐代出現,流行於明清時期,是一件既有裝飾作用又有固定衣襟實用效果的飾品。

壓襟的基本形制是上、中、下三部分銜接而成器,上端是單條有帶鉤的銀鏈子,也可簡單用絲線編製,剛好能掛在右側胸前第二顆扣子上;中間部分為事件的主件,稱為「事件壓口」,體型較大;下端以銀鏈綴著小件銀器、鈴鐺或流蘇。

壓襟不僅可以令衣物平順,體現出人的儀態美。另外人在行走時壓襟上的墜飾彼此相觸,發出輕柔細碎悅耳的聲響,聽之令人心生愉悅。壓襟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飾品,但與美人們的氣質裝扮相得益彰,便可為她們增光添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樂藏天下 的精彩文章:

拒絕枯燥,拒絕死板,快看看虛擬現實博物館!
通過VR+觸感手套:還視覺障礙者一個精彩的藝術國

TAG:樂藏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