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因為王石,碧桂園和華大基因成了同路人

因為王石,碧桂園和華大基因成了同路人

財經局外人 ,局外觀財經。

很多企業都讓我到他們那裡去當董事長,都在發出雪片似的邀請。

沉默一年的王石,在華大集團找到了存在感。

這是商界老大哥,逼格最滿的一次。8月8日,在深圳召開的一場論壇上,剛剛上任華大基因聯席董事長的王石說:

很多企業都讓我到他們那裡去當董事長,都在發出雪片似的邀請。

春風得意之處,老王開啟了人生第三春。

1

王石是一塊金字招牌。

這一點,不僅很多企業認識到了,華大基因也認識到了。最近走在風口浪尖的碧桂園,同樣認識到了。

在碧桂園那場引起輿論嘩然的全國媒體見面會,碧桂園老總楊國強現身了,王石也順便躺了槍:

我本來可以去亞馬遜漂流,我可以跟房企大哥去珠穆朗瑪峰爬山,我可以做很多很多。我喜歡讀書和思考,結果笨死了!我自己賺的錢不是自己的,我每天為了做得更好!

這真的是在誇讚房企大哥嗎?

這個房企大哥,正是王石。不過,楊國強沒有實現跟房企大哥去珠穆朗瑪峰爬山的夢想,華大基因的董事長汪建早就實現了。

2010年5月,認識7年的王石和汪建,相約攀爬珠峰,刷新了國內登頂珠峰「最年長團隊」紀錄。登山歸來,汪建再也「不佩服」這個商界教父,這於是有了八年後,那句頗為自得的話:

他(王石)閑著沒事幹,來給我們幹活多好。

這個夏天,和王石有關的這兩個老男人,楊國強和汪建,終於有了交集。

8月8日,三年前加入華大基因的梅永紅確定將出任碧桂園集團副總裁、碧桂園農業控股公司總裁。根據碧桂園的官方回應,梅永紅此次是全職入職,將主持農業方面的相關工作。

不過,若按照華大基因口徑,梅永紅將「兩邊任職」。華大集團公開稱:梅永紅負責對兩家農業板塊進行統籌,優勢互補,打通現代農業產業鏈條。

孰是孰非尚無定論,兩家充滿爭議的公司,正在上演高管「羅生門」。

2

華大基因,和碧桂園的基因,本無不同。

作為宇宙第一房企的碧桂園,銷售團隊功不可沒。2013年,碧桂園內部提出「全民營銷」概念,借全民營銷戰略,碧桂園的銷售金額成功從476億直達1060億,進軍千億房企俱樂部。

嘗到全民營銷的甜頭之後,2014年,碧桂園主席楊國強表示,要發動一切社會力量幫助碧桂園賣樓,總裁莫斌也要求以互聯網思維做營銷。

在楊國強恐慌的那本《我在碧桂園的1000天》中,楊國強多次說過:沒有銷售,一切都等於零。

寫書的吳建斌也發自內心的稱讚:楊國強是一個營銷高人。碧桂園在江蘇丹陽的一個項目,楊國強要求在已經建好的樓體上繼續掛上那句著名的廣告牌,員工不解為何已經有了廣告牌,還要再掛。楊國強如是對疑惑進行了解答:

太小,要大。」楊主席堅定地說,「要能吸引公路上來往車輛的目光。

坐擁高科技光環的華大基因,其董事長汪建則雷語連連。

2018年5月28日,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在2018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一語驚四座。

「我們所有員工都必須活到100歲,上不封頂!」,「所有員工不允許有出生缺陷,如果有出生缺陷,說明公司『忽悠社會,盯著別人的包』」。

外界對汪建的評價趨向兩極:有人信奉汪建的永生夢想,也有人認為汪建是一位不斷創造熱點的營銷大師。

翻開華大基因的年報,就知道營銷在這家「高科技」光環的公司有多大分量。2017年報顯示,2017年華大基因實現營收21億元,同比增長22.4%。

同時期,華大基因的銷售費用高達4億元,同比增長22.7%。

通過直銷和代理模式,華大基因的銷售團隊人員僅次於生產人員,遠高於技術人員的數量。

局外人注意到,銷售規模的增長,華大基因的應收賬款猛增32.6%;而存貨則直線飆升88%。這似乎意味著,銷售才是華大基因經營的核心。

相比之下,華大基因的研發相形見絀。在研發人員增長25%的背景下,華大基因2017年的研發支出僅有1.74億元,相比2016年的1.77億元,下降趨勢明顯。研發投入占營收的比例,更是從10.33%直降至8.32%。佔比還不如營銷費用。

3

在華大基因內部,員工們喜歡叫64歲的董事長汪建為「汪老師」。而在碧桂園,楊國強對楊主席的稱呼很是受用。

在位於深圳市鹽田區北山道的華大基因總部辦公樓,電梯門口被拉上了紅色的「警戒線」,電梯上寫著大大的「健康」:拾級而上,身體更棒。

而自稱「老農」的楊國強卻喜歡給員工推薦書。這也是楊國強最愛的兩本書,一本是《富甲美國》,另一本是《經營未來》。

這似乎和兩家公司的氣質完全反了過來。而在市場的表現上,兩家公司的表現殊途同歸。

經歷過2008年困境的碧桂園,在2014年以後開足馬力地擴大規模,如今更是宇宙第一房企。高周轉運轉下的碧桂園,正遭遇質量安全的挑戰。

從年初的高點迄今,碧桂園的股價從19元區間滑落至11元,降幅高達45%。

頂著獨角獸光環上市的華大基因,一度成為創業板新龍頭。同樣在2018年,華大基因「是非」不斷,質疑頻頻,一篇《華大癌變》震驚市場,矛頭直指華大基因的核心技術。

「光環」褪去,華大基因的跌跌不休,市值蒸發逾70%。頗像2008年的碧桂園。

2007年,碧桂園在香港港交所上市,創造了諸多第一的神話,一時風頭無兩。

在招股書中,碧桂園直言:「我們是中國擁有最龐大和低成本土地儲備的房地產開發商之一,為未來的增長和盈利能力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依靠遠高於萬科,甚至李嘉誠長和系的土地儲備,碧桂園獲得資本市場的認可,在當年9月,碧桂園的股價達到其歷史峰值的每股10.2港元,總市值超過1600億港元。

轉眼即是2008年的寒冬,碧桂園各地工程大面積停工緩建,股價跌了九成,楊國強哭了,靠唱國歌和《國際歌》煎熬著。

經過這次打擊,楊國強元氣大傷,很久以後才恢復過來。

華大基因上市的一年,也不太平。股價跌幅70%,核心技術飽受質疑。

信仰基因的汪建沒哭,也未對股價暴跌進行表態。相反,拉來了王石站台,股民一陣歡喜,市場也滿懷預期。手段可謂高明。

陷入公眾輿論寒冬的碧桂園,老總楊國強同樣深諳此道。跟房企大哥去珠穆朗瑪峰爬山,成功吸引了公眾的注意力。多虧了王石——這個充滿娛樂性與商業性的名號,轉移了火力。碧桂園的輿論熱點悄無聲息地淡去。

因為王石,兩個商人成了同路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財經局外人 的精彩文章:

碧桂園,給你一個五星級的表演
通過P2P收割米粉,小米終於成了一家互聯網公司

TAG:財經局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