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你愛過的人分過的手,都印記在你身上 | 如何判斷誰是你最重要的人?

你愛過的人分過的手,都印記在你身上 | 如何判斷誰是你最重要的人?




KY作者/咯咯


編輯/KY主創們




最近看到一條讓我印象挺深的粉絲來信。這封來信很長,大意是,Ta覺得自己在不同的人表現得很不同,不知道哪一個才是真實的自己,有時又感覺每一個都是真實的自己。Ta懷疑自己是不是一個很分裂,或者很虛假的人。 




我自己也曾經有過類似的困惑,當我意識到自己在不同的關係中可以那麼的不一樣時,我也無法解答「到底哪一個『我』才是『我』」這個問題。所以,今天想在這篇文章里,將我找到的答案分享給你們。









(Andersen & Chen, 2002)



要解答「為什麼不同關係中會有不同的自己」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了解一個很重要的概念——

重要他人

(Significant Others)。重要他人,是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會有的一類存在,也是解開「哪個我才是我」的謎底的關鍵。




我們的「重要他人」指的是誰呢?




1. 他們是那些在我們的人格中留下烙印的人




那些和我們有著,或是曾經有過深刻的情感聯結,並對我們的人生造成了深遠影響的人,被稱為「重要他人」。 常見的重要他人包括但不限於,我們的父母、摯友、伴侶,等等。在與每一個重要他人互動時,我們在與Ta的相處模式中,在Ta給我們的情感反饋中,在Ta對我們的要求和期待中,我們逐漸形成了一個這段關係中的自我。每一個重要他人,都參與了塑造我們的自我。




2. 他們是我們為之投入過大量感情的對象




一個「重要他人」一定是我們為之投入了許多情感的對象。但這種情感不只局限於「愛」,

一個我們深深恨過的人也可能是我們人生中重要他人的一員。




3. 我們一生中重要他人的數量不會太多




人們的重要他人的名單中具體有誰,以及每個人「重要」的程度都有著不小的個體差異。但通常來說,

一個人重要他人的數量並不會太多

。也是因此,

在我們的每個階段的生命歷程中,都能清晰地看到這些重要他人的存在。




4.

重要他人不一定是我們生命中存在時間最久、交往最密切的人




即使和我們認識更久,以及在更早期認識的人,在概率上更有可能成為我們的重要他人;但實際上,

不一定要認識時間長、交往多才可能變成我們特別重要的人。

我們的重要他人也可能是很偶然遇見的、相處時間短暫的,卻給我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影響的人。




之所以給大家介紹重要他人,是因為重要他人塑造了我們的關係自我

(Relational Self)。在社會-認知理論(Social-Cognitive Theory)對於自我和人格的解讀中,

每一個人的自我,其實都包含了若干個在關係中形成的自我。

我們的自我與重要他人緊緊糾纏在一起,而我們的每一個關係自我,也都有其獨特的部分。



重要他人和我們的關係,塑造了某一面的「我」,不論這段關係是否已經結束,這一面的自己都留在了我們的身上。我們深深愛過和恨過的人,都會以這種形式,成為我們的一部分。自此之後,只要有類似的情境或是人出現,這個「我」就會被激活。










Andersen等人指出,

「自我」是個相當龐大且複雜的概念,它就像我們的記憶一樣,是無法被一次性全部提取的。那個每時每刻指導著我們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的,是一個個不連貫、不一致的關係自我

,而不是一個我們想像中那樣完整、統一的自我(Linville & Carlston, 1994; Niedenthal & Beike, 1997; Mischel & Shoda, 1995)。




自我是個複數,它的本質就是矛盾、不連貫和不一致的。




同時,就像是我們在看到不同的事物時會勾起不同的記憶一樣,

關係自我也有一個被喚起的過程

。喚起我們不同的關係自我的,可能是

情境線索

(contextual cues),比如熟悉的氛圍、環境等等;還可能是

人際線索

(interpersonal cues),比如對面的人的樣子、說話的語氣、身上的味道、手上的小動作……讓你產生了

似曾相識的感覺

,想到了你的某一個重要他人。

在這樣的時刻,我們特定的關係自我就被激活了。




*  如何知道誰是對你來說最重要的人?




即使我們大都有不止一個被重要他人塑造的關係自我,

不同的關係自我被喚起的難易程度和頻率卻是不同的。

學者們指出,在我們的關係自我中,總有一個、或是少數幾個是尤為深刻的。他們更加容易、也更加頻繁地被喚起的,甚至即使是在沒有任何「線索」的情況下。那一個,或是幾個最深刻的關係自我,處於一種被形容為

「時刻待機」

的狀態(Bargh, 1999; Bargh & Thein, 1985; Higgins, King & Mavin, 1982)。




因此,從另一個角度來說,

我們也可以通過關係自我被提取的頻率和難易度,來知曉誰是我們最重要的、對我們影響最深的人

。答案是去覺察,最容易被喚起的那一面的你,或者說是你大部分時間所處的那個狀態。

問自己,那個「我」究竟是在哪段關係中形成的、在與誰的互動中所塑造出來的?




在閱讀關係自我這個概念時,我自己還在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自我」是由一個個不同的、關係中的「我」組成的話,




*為什麼在大多數時候,大多數人依然會覺得「自我」是一致的、明確的、穩定的呢?




這是由於,我們每個人都只會選自己身上的一些特徵,去填寫「我是一個_____的人」這個句子。每個人身上一定都有一些自己看不見,以及自己否認的部分。

我們平時談論的「我」,不是真正的、全部的關係自我的總和,而是我們所認同的那部分的關係自我。




我們會通過有意無意的去講一個關於自己的故事。這個故事有刪減、有因果關係,有拼湊,有側重點,還有色彩的渲染 。

我們所講的這個關於自我的故事,就是我們平時所感受到的那個穩定的「我」。但

我們所感受的自我,其實始終都只是一部分的。











在不同的人面前表現出不一致,似乎總是被視為一個人很「假」的證明。包括我們的後台留言中,也收到過不止一次類似的困惑。








而人們之所以會把關係自我和虛假、虛偽聯繫在一起,是因為人們對關係自我存有的3個迷思:




迷思1:關係自我是一種偽裝


事實1:我們不是在關係中刻意地改變自己,而是不同的自己被激活了




——

不同面的「我」自建立以後,就是一直存在的

。只是正如前文所說,就像記憶一樣,我們的認知負荷決定了我們不可能同時呈現出每一個「我」。所以,當我們在不同人面前表現得不同時,或許並不是我們「變了」,而是當下的線索使不同的關係自我得到了激活。




迷思2:不同的自我的呈現是一種自主管理的結果


事實2:關係自我的喚起是不可控的




——Andersen和Chen(2002)在他們的研究中強調,

關係自我的激活是一個無意識的過程。

也就是說,它幾乎是無法被自主管理的。

因此,與刻意的形象管理不同,當某一個關係自我被喚起時,

它的發生往往是我們無法預料、不能控制的。




有一個常見的例子是,

人們總是習慣在進入一段新的親密關係時下定決心:這次我要好好對待這個人,好好經營這段感情。但,人們卻在實際相處中阻擋不了那個之前在關係中受過傷的、不好的「我」跑出來,做出一些傷害對方的行為。很多時候,人們甚至在傷害已經發生之後,才驚覺自己剛才的所作所為和曾經在另一段關係時的「我」是那麼相似。




而如果,我們真的想改變在一段新的關係,首先要做的一定不是去強行對抗自己——因為越是壓抑,越會反撲。

我們要做的,是在衝動的時刻停下來,先不要立刻付諸行動,思考為什麼會產生這種難以抑制的衝動,通過反思自己的關係自我,去讓改變發生。 




迷思3:我們只有和他人在一起時,才會出現關係自我


事實3:獨處時我們也會呈現出關係自我




還有的人會說,自己在他人面前和獨處時不一樣,這又是不是一種「假」呢?或者,是不是獨處時的那個自己才是「真實」的呢?




在精神分析大師溫尼科特的觀點裡,自我們踏入這個世界,開始與他人建立聯結起,

我們就註定永遠無法真正的獨處。

即便物理上的確是獨自一人時,我們也屏蔽不了自己的腦海中的,心靈里的,與他人的聯結,以及喚起那些關係自我的線索。











就像開頭來信中那位困惑的讀者一樣,很多人都執著地想要給自己和他人下一個準確的、穩定的定義——

這源於我們對「一致性」的執念

。那些極端渴求一致的人,一遇到自我的一致性斷裂的時刻,就會倍感痛苦。


 


事實上,在社會認知理論對於人格的觀點裡,

變化才是人格的本質

(Andersen & Chen, 2002)。

太過於追求穩定和一致,反而會變得很刻意。而那些將人格中變動的、不穩定的成分,都歸結於「虛假」和「偽裝」的人,只是僵化地理解了「誠實」和「真實」。他們對於那個所謂的真實的追求,是片面且刻意的。 




表現出在任何場合、任何人面前的一致,

極有可能是因為一個人自身的關係過於單一。由於關係多樣性的不足,Ta並未形成有差異性的關係自我。

但即便是這樣,即便我們自己的關係自我是相對單一的,我們也要嘗試著理解並承認他人關係自我的多面性和真實性,而不是去片面地解讀另一個人在不同關係中所呈現出的不同的樣子。




放下「一致性」的執念,除了接受人格的多樣性和變化性以外,還包括

放下對於善惡的二元化評判

因為每個人生命中都經歷過好的和不好的關係,這使得人們在一些關係中顯得更加無私,在另一些關係中更自私。所以,人的善念和惡念,是始終糾纏在一起的、同時存在的。並不存在一個人在這個時刻是好人,在另一個時刻就變成了壞人。人們始終有著做善事的潛能,也有著作惡的潛能。




理解人的斷裂和不一致,以及本質中的矛盾,最大的作用,可能就是讓我們生活起來不覺得那麼磕絆,不再時常覺得自己的認知受到挑戰,自己的信念受到衝擊。它讓我們整個人更放鬆了——不論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因為我們不再執著地追求某一種確定的東西。




當我們在談論和自己的關係時,實際上是在談論多種多樣的關係。王爾德說,「愛自己是終身浪漫的開始」,這種浪漫或許也在於,我們愛自己時是在跟很多個「我」去談愛。




理解人的本質的斷裂、矛盾和不一致,也讓我們認識到,

沒有人可以在完全摒棄自我懷疑的基礎上去自我相信,因為我們的體內始終存在著矛盾。











我在前面說到,關係自我的形成,是我們在與一個重要他人的互動中,

有意無意地調整自己的樣子,同時看到在這個人眼中自己的樣子,

慢慢地將其整合和內化為我們的關係自我。




因此,

我們想要塑造一個什麼樣的自己,取決於我們選擇與怎樣的人建立深刻聯結,使他們成為我們的重要他人,並允許他們在我們的人格中留下烙印。

而當這個重要他人對我們足夠重要時,這一個關係自我就會更頻繁地被喚起,甚至成為那個我們大多數時候表現出來的自我。




這意味著,我們確實可以通過尋找到更安全、更舒服的關係,去養成一個更安全、更舒服的自己。當然,我們也可以選擇與一個更嚴苛的人建立聯結,去培養出一個更完美主義的自己。

塑造自己的方式,是通過選擇關係。而選擇什麼樣的關係,是可以由我們自己來決定的。




但想要提醒大家的一點是,如果你不喜歡自己身上的一些部分,想要自己變得更安全、更舒服,並且你也找到這樣一個對象,願意與你建立深厚的聯繫,這個塑造的過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你需要知道,

你一定會先經歷一個不舒服的過程

。這種不舒服可能是由於你已經成型的關係自我,想要把你們的關係帶入你熟悉(但不喜歡)的模式,但你隱隱想要抗衡,是一種對抗帶來的不適。也可能是你在與一個和之前的重要他人都不同的、全新的人格之間的磨合所必經的痛楚,即便這個人讓你感到安心和舒服。




這就像是吃慣了垃圾食品的人,明白自己需要、也嚮往健康的食物,卻還是會在轉換時感到不舒服和不適應。因為不論是怎樣的改變,我們都要先強迫自己接受一些不舒服,才能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以上。







References:


Andersen, S. M., & Chen, S. (2002). The relational self: an interpersonal social-cognitive theory. Psychological review, 109(4), 619.


Bargh, J. A. (1999). The cognitive monster: The case against the controllability of automatic stereotype effects.


Bargh, J. A., & Thein, R. D. (1985). Individual construct accessibility, person memory, and the recall-judgment link: The case of information overloa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9(5), 1129.


Higgins, E. T., King, G. A., & Mavin, G. H. (1982). Individual construct accessibility and subjective impressions and recal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3(1), 35.


Linville, P. W., & Carlston, D. E. (1994). Social cognition of the self.


Mischel, W., & Shoda, Y. (1995). A cognitive-affective system theory of personality: reconceptualizing situations, dispositions, dynamics, and invariance in personality structure. Psychological review, 102(2), 246.


Niedenthal, P. M., & Beike, D. R. (1997). Interrelated and isolated self-concept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1(2), 106-128.




若有任何困惑,請發信息到公號後台,


我們會在48小時內給你解答。



搜索文章/心理測試/招聘/轉載/請戳菜單欄









貧民窟小公主:獨立又驕傲,精緻且貧窮
「如果我還會想Ta,Ta也會想起我嗎?」丨27種人與人之間神秘的呼應

TAG:KnowYoursel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