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需要獨處?又該如何獨處?
編者按:人是社交性的動物,在以前,如果脫離了社群,就會有危險。但是現代社會中,雖說工作繁忙,家務瑣碎,但是人們還是或多或少有獨處的時間。某些職業的從業人士,獨處時間會更多。孤寡老人越來越多,空巢青年也越來越多。面對只屬於一個人的時間,可能很多人會覺得漫長,耐不住寂寞。但實際上自己單獨呆著的時間,能讓我們脫離他人的影響,讓我們得以自由的探索,發現自己到底是誰。本文編譯自medium的原題為「How to Be Alone and Why」的文章
一個普通的成年人,醒著的時間裡至少有三分之一是獨自一人。
——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書《Flow》中寫道
你是如何度過獨處時光的?刷微博?發微信?刷朋友圈?網上購物?我們能做的事情無窮無盡。
但時間是有限的。
獨處的時間,是生活向你發出的邀請,讓你有機會去做自己一直渴望做的事。你可以閱讀,寫代碼,畫畫,冥想,學習新語言或者去散散步。
獨自一人的時光,你可以在街上細細挑選二手書,不用擔心伴侶抱怨你的安排,說浪費時間、不好玩。你無需和他人禮貌寒暄,家長里短叨個沒完。你可以去公園,也可以去巴黎。
現代生活中,一個人呆著的時間很長的人,其實並不少。在北美洲和韓國。越來越多人獨自居住。據歐睿國際估計,從現在起到2030年,全球看來,「一口之家」的數量是所有家庭類型中,增長速度最快的。獨自就餐的人不少,獨自旅行的人就更多,數量比之前增長明顯。度假租賃公司、豪華旅行團和行業內其他企業的數據都表明,獨自出行的人數增長超過10%。數據之所以上升,不知是因為單身人士單獨出行的次數增加,已婚已育的人,單獨出行的數量也在增長。根據MMGY對2016至2017年,美國人在全球出行狀況的統計,有家室但是單獨出行的美國人,佔到所有單獨出行者的近10%。也就是說,獨自去旅行不是單身的年輕人或退休後的老人的專利。不管你年齡多大,家庭和情感狀況如何,你都可以自己一個人,說走就走。
孤家寡人的數量雖然在上升,但想作隱士的人還算是極少數。世界各地遍地開花的共享生活和工作空間,就是明證。不過,悠閑地自己呆一會,不管是在歐洲漫遊五天,還是在自家院子里放空五分鐘,都是讓人艷羨的。
皮尤研究中心是美國的一間獨立性民調機構和智庫機構,最近進行了一項調查,對象包括各年齡段的男性和女性,其中85%的受訪者表示,有時候自己需要一個人靜靜呆著。這對他們來說很重要。但是儘管我們珍惜獨處時間,卻不願意自己一個人呆著,導致自己失去了一些潛在的快樂,錯失了豐富多彩,甚至是改變人生的體驗,也沒能認識那些本可以改變我們人生的人。
2015年,《消費者調研雜誌》發表的一系列研究發現,面對有趣的公共活動時,比如看電影或上館子,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如果需要獨自前往,就會選擇迴避。研究的結果是,人們覺得,自己一個人去,沒有結伴去那麼有趣,他們也擔心其他人對自己的看法。
確實,對很多人而言,孤身一人是要迴避的一種狀態,總是讓人聯想到孤獨和抑鬱。弗洛伊德就曾發現,「在孩子身上發現的第一種恐懼症,就是對黑暗和孤單的恐懼。」在文字記載出現之前,很多文化就有對孤單的恐懼,完全無法忍受孤身一人。正如心理學界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關於幸福之科學的書,《Flow》中寫道,「只有巫師和薩滿,才會在獨處時覺得自在。」
《科學》雜誌在2014年發表了一系列研究,研究發現,參與實驗的對象寧願用電電自己,也不想獨處15分鐘。從亞里士多德的時代以來,科學家和哲學家就注意到,人是社交型動物。確實如此。維持良好的關係有利於生存,有利於人類共有知識的積累,有利於共同進步和幸福感的提升。哈佛成年人發展研究是人類歷史上對成人生活歷時最長的研究之一。連續八十隨訪成百上千個男性。研究一次又一次地發現,長壽的對象往往和家人、朋友、同事和社區內的其他人關係很好。良好的人際關係是長壽健康生活的關鍵。
而社交上被孤立的人,在疾病和認知衰退方面都有更大的風險。哈佛此項研究的帶頭人Robert Waldinger在自己的TED演講中甚至提到,「孤獨感可以殺人。」 基督教的隱士會在獨處時間之外,參與社區活動和祭祀。就連獨居在瓦爾登湖的梭羅,林中小屋前都擺了三把椅子,「一把給孤獨,兩把給友誼,三把給社會。」 就連獨行俠都有湯頭陪伴。
獨行俠,虛構人物,一名帶著面具的前德州騎警(Texas Ranger)。在美國舊西部時代,與美洲原住民夥伴湯頭(Tonto)一同維護正義。
獨處和其潛在的危險,自古以來我們就知道,這樣的說法是有指導性的。但是這並不是事情的全貌。雖說有他人陪伴對人的健康很重要,但是陪伴並不是找到人生意義的唯一方式。
幾個世紀來,不少人重回孤獨懷抱,理由有很多:宗教、創意、反思、重生和尋找意義。佛教徒和基督徒有自己的寺廟,北美原住民隱於山谷之中。奧黛麗赫本會回到自己的住處,她在1953年接受《生活》雜誌採訪時說,「我常常需要獨處時間。如果我能自己呆著,從周六晚到周一早上,我就心滿意足了,這是我充電的方式。」
有些人在獨處的路途上走的更遠。他們航行,他們飛翔,他們越野,穿越千山萬水,獨自前行,比如Joshua Slocum。
Joshua Slocum是第一個在世界各地單槍匹馬的人。他是一位出生於新斯科舍省的美國海員和冒險家,也是一位著名的作家。 1900年,他寫了一本關於他旅程的書;獨自航行環遊世界,成為國際暢銷書。他於1909年11月在船上航行時消失了。
Anne-France Dautheville
Anne-France Dautheville是一名法國記者,作家,也是第一個獨自騎摩托車環遊世界的女性。「從現在開始,我的人生只屬於我,按照我的方式行事。」她在1973年獨自騎行12500英里。幾十年來,不少學者也堅持認為,獨處其實有其益處,包括上世紀50年代的兒科醫生、心理分析家Donald Winncott,還有80年代的用過精神病學家Anthony Storr,以及現在心理學家主導的某些研究。他們的研究都顯示,適當的獨處時間,對人的健康是有益處的。
一方面,在獨處的時間裡,我們不會受到他人影響,真的有機會去探索,去發現在自己到底是誰。獨處時,我們可以深入、獨立思考。正如法律學者、隱私專家Alan Westin在《隱私和自由》中所說,「解決問題、自由實驗和想像都有了空間。大腦可以集中精力,解決難題;也可以讓想像馳騁,此時,靈感的拾取就像沙灘上撿貝殼這麼簡單,你可以輕鬆撿起,細細觀察,如果好就存放起來,如果不好就扔了再拾。」
思想家、藝術家和創新者,從柴可夫斯基到奧巴馬,從法國著名浪漫主義畫家歐仁·德拉克拉瓦到音樂人克里西·海特和作家愛麗絲·沃克,他們都曾提及自己對獨處時光的需要。雕塑家羅丹,演員艾米·舒默,米開朗琪羅,還有眾多哲學家和科學家,笛卡爾,和遺傳學家麥克林托克,很多時間都是在獨處。據《紐約時報》的報導,直到84歲之前,麥克林托克一直拒絕裝電話。戊戍的作家,包括莎士比亞,詩人狄更生,沃頓,雨果和作家赫胥黎,都曾把孤獨作為作品的主題。無數交響曲、歌曲、十個和戲劇都是以孤獨感為主題的。
作為有創意的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刻,就是他獲得新的想法、有了新的發現的時刻,而這樣的瞬間,通常他都是孤身一人。」Storr在其重要作品《獨處:回歸本我》中寫道。雖然他人的陪伴確實可以帶來快樂,但是有時候,身邊有其他人,對干擾自己。他人的存在,可能抑制了創造的過程,
「創造本身是很尷尬的」, 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上發表的一篇散文中寫道。
印象派畫家莫奈的作品
「你每次想出一個好點子,背後都有千萬個壞主意,你自然不想其他人看到自己不聰明的一面。」莫奈在巴黎的一場畫展開始之前,將自己當作品全部撕碎,說這些畫拿來當廁紙都不值得。美國畫家勞森伯格的早期作品,都被他自己扔進義大利的阿諾河裡了。
獨處時光不僅有益於創作(以及後來把作品「毀屍滅跡」),也有利於心靈的恢復和身體的療養。最新的一些研究顯示,哪怕是自己單獨呆15分鐘,沒有電子設備的干擾,沒有社會交流,也能減輕我們情感的激烈程度,讓我們更放鬆,減少憤怒和憂愁。這項研究由Thuy-vy Nguyen領導,發表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公報》上。研究顯示,我們可以把獨處作為一種工具,用來調節自己的情緒狀態,獨處讓我們「在興奮後回歸平靜,在大怒後恢復平和,你可以重新集中精神,也可以簡單地回到寧靜祥和的狀態。」
獨自一人的時候,我們可以「關機」休息,可以「停止扮演「,正如社會學家Erving Goffman所說,我們終於可以脫下人前的面具,自在地做自己。我們可以反思過去,我們有機會重新做自我評估,有機會考慮自己的行為舉動,盤點一下自己的行為,列列「道德清單」(Westin)
我們還可以回顧一整天自己積累的信息。就連比爾柯林頓,教科書式典型的外向星人都承認,在擔任總統期間,他每天都要安排幾個小時的空閑時間,自己一個人呆著,靜靜思考,回顧,計劃,甚至什麼都不做。他還說,「有時候,為了得到足夠的獨處時間,我甚至得少睡幾小時覺。」
古希臘有個原則「epimelesthai sautou」, 哲學家福柯把它翻譯為「照顧好自己」。雖說這在古代曾經是「社會和個人舉止和生活藝術最重要的一個原則」,但是福柯發現,現在的社會,尤其是西方社會,出現了一種傾向,幾乎將好好照顧自己看作一種不道德的行為。
其實,獨處時光讓我們的心態更開放,對他人更有同情心。明尼蘇達州聖奧拉夫學院的宗教學教授John D. Barbour曾寫道,雖說獨處時,人們的時空里只有自己,但是獨處「並不一定是自戀的」。Barbour說,聖經中的先知們尋求獨處的時間,而獨處過程中,他們形成了自己的看法,讓他們對其他沒有權勢的人所經受的苦楚更敏感。「獨處最有益的地方不在於逃避身外的世界,而是尋找另一種融入世界的方式。」Barbour在《獨處指南:從心理層面看社會孤立、社會退隱和孤身一人》(The Handbook of Solitude: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Social Isolation, Social Withdrawal, and Being Alone)中寫道。
然而,我們所處的時代有這麼個傾向:把獨處和社交看作一個命題的兩個對立面,好像兩者是天差地別,非黑即白的。我們要麼獨自坐在沙發上,要麼就是在組織晚餐派對。這樣區分獨處和社交,不光是用處不大,也是有謬誤的。心理學家馬斯洛在書《存在心理學》(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中寫道,達成「自我實現「的人(達到人類需求最高層次者),能夠同時身兼不同角色,甚至是好幾個相互矛盾的角色。他么可以同時具有個性和社交性,自利又不自私。幾十年前,心理學家Jerry M. Burger 在《人格研究》雜誌中寫道,那些非常喜歡獨處的人,也不是說就不喜歡社交,這類人也不一定內向。只不過,相較於與他人相處,他們更有可能時不時想要獨處,渴望自己反思、創造,給自己充充電。
多年來,傳統智慧一直告訴我們,如果你很多時間都是一個人呆著,那你一定有問題。確實,心理學家也觀察到,很多人迴避社交活動,確實是因為他們有社交恐懼症,或者他們情緒抑鬱。不過,也有很多人喜歡一個人呆著,因為他們覺得獨處時心情平靜而愉快。馬斯洛就曾寫道,達到成熟、自我實現的人,會特別注重隱私、心靈超脫,對沉思默想感興趣。
至於花多少時間獨處才是」剛剛好「,每個人的感受可能大有不同,要看個人偏好和環境。對某些人來說,獨處的時光很難得,在繁忙的工作和家庭雜事之中,手忙腳亂的他們,可能覺得一個人清靜會兒都是種奢侈。也會有人覺得自己獨處的時間太長,幾乎難以忍受。這個平衡需要每個人自己去尋找,或長或短,沒有孰優孰劣。
」你什麼時候會停下來?「 名廚Julia Child的丈夫Paul在上世紀50年代寫道,當時他們一家人在巴黎。「你什麼時候畫畫?什麼時候歇息?什麼時候給家人寫信,閑躺在草地上,聆聽莫扎特的音樂,眼光投向波光粼粼的海面?」
當你孤身一人的時候。
編譯組出品。編輯:郝鵬程


※傳蘋果將推新能源汽車,但大概率還不是蘋果的車
※馬云:頂級公司應該女多男少,對!馬雲背後是全中國的女人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