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葯神 對抗癌症唯有早篩
《我不是葯神》7月5號上映,累計創下30.5億票房。電影講述的故事改編自真實的社會事件,電影在直面社會現實,刻畫生的渴望與道德拷問的同時,又用幽默詼諧的方式使整部影片的基調不至於過分黑暗與無助。
家庭幸福與破裂之間也不過是隔了一場大病
電影裡邊,最戳淚點的一幕,是患病的老婦人哀求警察:「我生病吃藥這些年,房子被吃沒了,家人被吃垮了。誰家沒個病人,你能保證一輩子不生病嗎?我不想死,我想活著。」
「活著」,多麼卑微的乞求。身體健康時,人們更看重賺多少錢,有多高的職位,等到得了重病甚至絕症,才發現功名利祿都只是過眼雲煙。在每個人身邊,有多少得了癌症後一擲千金只為了「不疼」的人?又聽說過多少因為治病賣樓賣車,直接從中產跌向貧困的家庭?在絕症面前,錢再多,也無能為力。
不要等到絕症既成事實才追悔莫及
慢粒白血病是一種惡性腫瘤,在眾多惡性腫瘤中較為小眾,有靶向葯能夠延長患者生命已算幸運。更多的惡性腫瘤,一旦查出已經是晚期,連針對性的藥物都沒有,除了緩解疼痛,只能無奈等待最後時刻的到來。
世界衛生組織明確指出:只有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才是治癒癌症的最好辦法!
早期發現是提高癌症治癒率的關鍵。只要能在臨床癥狀出現之前提早發現癌變傾向,90%的癌症可以治癒!與慢粒白血病的小眾不同的是,發病率與死亡率都穩居榜首的肺癌、發病率與死亡率持續上升的結直腸癌和胰腺癌,這些癌症在早期發現具有極高的治癒可能。
早期防癌意識淡薄
然而,目前很多人談癌色變、諱疾忌醫、聽天由命,平時拒絕定期體檢,往往要到身體出現明顯病變的狀況下才去醫院進行相關檢查。而在美國,每年有上千萬人次主動定期進行各類癌症早期篩查,從而大幅提高癌症治癒率和延長生存期。
只要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大部分癌症患者都能取得很好的治療效果。目前國內體檢篩查癌症主要是通過化驗血液腫瘤標誌物及X光、B超、CT等方法進行檢測,這些方法敏感性和特異性均有局限。當能夠檢測到異常時,往往已經到了無法逆轉的癌症中晚期,導致患者錯失了避免腫瘤擴散的最佳預防期和治療期。
推廣癌症早篩技術 儘早發現「癌症」苗頭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先進的癌症檢測技術應用於癌症早篩領域。就以肺癌來說,英國NHS早在2012年就已經大規模推廣七種肺癌自身抗體分子檢測,美國在2015年就已經納入商業醫保範疇,在國內也是2015年就取得了CFDA的產品註冊證,它是一款具有極高靈敏度和特異度的肺癌早篩檢測產品,甚至比CT還要早五年檢測到早期肺癌,可以為肺癌患者爭取到最佳的治療時機。
癌症中發病率和死亡率達到1.1:1的胰腺癌,作為「癌症之王」胰腺癌極難在早期被發現,在今年中國抗癌協會發布的《胰腺癌綜合診治指南(2018版)》和NCCN《PDAC Guideline(2017版)》已經提到microRNA在胰腺癌診斷領域具有極大的應用價值。2015年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25)定性檢測的推出填補了高準確度的胰腺癌早期檢測產品的空缺,為臨床醫生提供更有效更充分的實驗室診斷方法,為醫生的治療方案提供重要參考,在提高胰腺癌早期檢出率和生存率具有積極的意義,該技術還榮獲「2016年度國家教育部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就在今年3月,CFDA首款批准的中國自主研發無創腸癌檢測試劑(miR-92a含量檢測)正式上市, 這是一款創新體外分子診斷,榮獲「2016年國家自然獎二等獎」,具有無創和非侵入的優勢,可發現自由小腺瘤至中晚期結直腸癌等各期病變,也降低因抗拒腸鏡檢測而錯過結直腸癌被漏檢的可能性。


※一個癌症老人最後的5小時
※「癌症」來臨前,多半會有這3個「信號」,別再忽視了!看完收藏
TAG:癌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