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必須允許孩子釋放攻擊,否則追悔莫及!

你必須允許孩子釋放攻擊,否則追悔莫及!

五月:糖果媽媽 第33次育兒原創 微信:媽媽不焦慮

攻擊性人人都有,心理層面的「攻擊驅力」並沒有好壞之分,它是推動個體心理發展的動力之一。特別是3-6歲的孩子,攻擊驅力旺盛,攻擊行為更是時有發生。

在這裡要申明的是攻擊性的「行為」和「缺陷」是不同的,這裡僅指脫離術語概念的行為表現,而缺陷則是主觀有意的破壞性行為,缺陷的攻擊性行為是沒有外界誘因就會發生,是屬於心理和行為傾向的人格缺陷問題。

題中之所以加引號,正說明兒童不足以做人格診斷,不構成缺陷問題。這裡的攻擊性只是發展中的問題,與兒童的年齡,生理髮育,認知發展息息相關。

「行為」的問題可以適當引導,而「缺陷」的問題則需要去尋求專業的幫助。以此我們要限制文章中觀點的適應性,也儘可能的不要誤導家長對「攻擊性」的解讀。

· 正· 文· 來· 啦·

人們喜歡什麼樣的孩子?

乖,聽話,懂事,不鬧,友好,文明,講禮貌……

於是當我們的孩子有攻擊性,特別是到了2、3歲以後,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但又尚未建立規則意識,遇到挫折就產生沒有邊界的攻擊行為,父母們便如臨大敵,異常焦慮。

往輕了想孩子的人際關係處理不好,性格扭曲,人格不健全怎麼辦?往重了想,長大了打架鬥毆、殺人放火?這還了得!於是在家長的高度焦慮中再來面對孩子時,哪怕是一丁點的攻擊行為都被家長放大到了極其嚴重的程度。

如果你的孩子正處在幼兒階段,希望這篇文章能讓你對「攻擊性」有一些客觀的了解,幫助你更好的養育孩子。

首先我們要知道攻擊性的來源,它是應對危險時保護自我的一種方式,人類以及動物與生俱來具有攻擊性,這是物種生存的必要條件。

從弗洛伊德的驅力理論來看,性驅力和攻擊驅力是人類的兩大本能驅力。

攻擊驅力的表現千奇百怪,不可思議。如果我們聚焦在一個比較窄的範圍,那麼對孩子來說更多是行為上的表現,比如踢、打、扔東西等,隨著孩子語言的發展,逐漸以言語的攻擊如戲弄、奚落、說壞話等方式來取代。整體上說,孩子的兩個攻擊高峰分別出現在 3-6歲和10-11歲,男孩以暴力攻擊居多,女孩以語言攻擊居多。

面對孩子的攻擊性,很多家長都是全面禁止,那麼,當我們對攻擊行為令行禁止時,孩子就一定會習得適應性行為嗎?

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孩子雖然不會對外攻擊,但他會攻擊自己,嚴重則會形成兒童焦慮症和兒童抑鬱症。

在心理諮詢中,我們看到,很多成年人在生活中是一種「乾癟」的狀態。

如果你把人想像成一個能量球,這個球就是晦暗,乾澀,沒有精氣神的樣子。進而來看這樣的人是滿滿的負能量,牢騷和抱怨,做事情優柔寡斷,經常忘事,拖延,行為迴避退縮

他們看上去對人禮貌,友善,但卻從不會充滿真誠、熱情地對待他人,更多的與人保持疏遠和距離。用趙小明的話就是,他們總是在用人際交往,而不會使用人格交往發展更深厚的關係。

一次活動中有位大二的男生找我諮詢,他的主要問題是性格優柔寡斷,經常抱怨,做事拖延,思維局限,和人沒有親密關係。

我了解到他從小是奶奶照看長大的,並且他的奶奶是個非常嚴厲和掌控的人,對他有過多的限制。一方面老人撫養孩子格外心疼孩子,總怕孩子磕著碰著,另一方面自己力不從心沒有精力去照顧到孩子的各方各面,會對孩子有過多的限制,不許亂跑,不能亂動東西等等,任何的攻擊行為也都是不被允許的,這種限制性的撫養壓抑了孩子的攻擊性。

「攻擊」這個詞雖然聽起來是不太好的行為,但小時候對攻擊性的積極引導是成年後很多良好性格的利好消息。比如,自主,果斷,嘗試,探索,堅毅,解決問題等。

當孩子有自己的需求而又被限制在特定情境中時,他內心是衝突的。他無法得到足夠的釋放,限定的情境又不是他所需要的,這就使孩子長期處在糾結的兩種力量衝突中。當他無法使自己的需求足夠宣洩時,就不會果斷的進入下一個情境。當這種糾結成為一種習慣,在面臨兩難選擇時就變得優柔寡斷。

攻擊性被壓抑的另一個結果就是愛抱怨。孩子不能以適應的方式表達不快,那樣會引起衝突。

可能孩子的客體關係即和撫養者的關係就是這樣的,對撫養者有反抗就會出現嚴重的後果,所以不再表達,攻擊被壓抑下去,轉而採用一種「被動攻擊」的形式回應。

抱怨他人,忘記約定,做事拖延等從某些角度來看都是一種攻擊行為,只是這些攻擊是對別人主動攻擊之後的一種被動回應,武志紅把這稱為「被動攻擊」。

孩子被壓制對其思維的發散也是不利的,因為當意識停留在對抗當下的控制中時,很難有精力去進行更遠的探索

先前,我看到過一篇文章,大概是說,窮人的孩子把生活當做賭局,富人的孩子把生活看做棋局,當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極度匱乏,孩子是沒有耐心和精力去設局一步步贏的,只能把一切押上賭個輸贏。而物質和精神生活豐富的孩子,他有足夠的資本去設局,通過棋子的調整一步步去贏,就算輸了,他們也有足夠的物質和精神基礎再重新開始布局。

這就好比當孩子停留在一個焦慮狀態中時,他的應激系統只能先顧及焦慮的問題,因為應接不暇所以更多更發散的想法就被抑制了,長期的神經傳導就形成了固定的腦迴路,思維形成慣性,不會再嘗試其他的可能性。而發散思維的訓練是在自由的環境中,並且任由意識馳騁,才可能越飛越遠。

很多家長也會有一些片面的認識,那對孩子的攻擊行為我不管就是了,反正這會讓孩子學會一些優秀品質。

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作為父母我們要做的是要正向引導孩子。

如何正確引導孩子的攻擊性?

●2歲前

這時候孩子身心發展的成熟度是不具備管教條件的,有句話說,對兩歲前的孩子怎麼寵愛都不為過。也就是說對兩歲前的孩子,我們能做的只有愛,甚至是寵愛。

但是兩歲的孩子察言觀色的能力還是很強的,媽媽們都懂的,所以孩子在這個時候有一些扔東西,抓人,拍人的行為,除了做忽略的處理之外,可以藉助你真實的情緒讓孩子知道你的感受。

當你表達出對他行為不高興的態度時,孩子自然就知道這件事他做錯了

●2到4歲

這個年齡的孩子,由於大腦自我情緒調節的前額葉部分尚未發育,皮層的抑制作用尚未完善,仍然無法很好地控制自己。但是孩子處在自我意識萌芽的階段,糟糕的是規則意識還沒有建立。所以,這個階段最重要的就是引導孩子確立規則意識。

不要以暴制暴:父母要控制情緒,以暴制暴只會讓孩子模仿使得他的攻擊行為更具破壞性。

明確錯誤:抓緊孩子的肩膀,看著他的眼睛,溫柔而堅定地告訴他這件事情「你做錯了」。並不需要拖泥帶水的講一大堆,只要這一句,加上動作配合,他就會非常明確自己做錯了,這是不受歡迎的行為。

角色扮演:不妨通過角色遊戲、講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給孩子呈現一個有攻擊性行為的兒童形象,與孩子討論並體驗一下,使孩子意識到這樣的兒童是不受人歡迎的。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構思」一個受人歡迎的兒童形象,增強孩子向榜樣學習的願望,從而減少攻擊性行為。

也有家長讓孩子體驗一下被欺負,被傷害的感受,以期獲得孩子的共情能力,我覺得這個方法在這個階段未必是好的,皮亞傑的三山試驗表明,孩子在六七歲前尚未脫離自我中心,站在對方角度去思考問題是需要高度認知能力和脫離自我中心才起效的,並且這個階段孩子還整合不了這種失敗和受挫,所以並不贊同使用這種方式引導此階段的孩子。

玩具疏導:到了這一年齡攻擊性直線飆升,抑制是抑制不住的,不如就讓他宣洩疏導,對於男孩子來說,我的建議是果斷買槍。在玩樂中宣洩掉自己的情緒和能量,是個不錯的選擇。但是不建議在公共場合玩這些玩具,因為這的確會增加衝突的產生。

運動疏導:多帶寶寶玩運動性的遊戲,幫助寶寶發泄情緒,多玩投球,打洞,彈跳,扔沙包等遊戲

允許發泄:孩子出現了攻擊行為受到批評會不理解,也會撒潑耍賴大哭大鬧,允許孩子有發泄情緒的權力,家長可以安靜的陪伴他,表明親子之間的有牢固的情感鏈接,等他情緒平靜後再開導。

提供解決問題的技巧:遇到衝突時學會化解問題,要學會和他人溝通、商量。比如針對搶玩具的行為,可以教給孩子溝通方法,輪流玩,交換玩,一起玩等等。同時要培養孩子重承諾,誠實誠信的品質,時間一到再交換玩具,逐漸的梳理規則之後就會對日常的問題持有預期,會大大降低攻擊行為的發生。

冷處理:建議用這種方法處理較嚴重的攻擊行為。這種情況下有必要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故意忽略,而特別關注被攻擊的對象。如果孩子想以攻擊性行為來引起他人注意的話,父母的做法也許會使他「若有所悟」。對一些比較容易衝動的孩子,必要時可以實行短時間的「冷處理」:讓他獨自呆在單獨的房間里,或暫時剝奪其參加某項活動的權利等。

鼓勵好的行為:對於正確處理的攻擊性行為,都應該積極鼓勵,給予適當的獎勵,以強化這種適應行為。

●4-6歲

這一年齡的孩子就要適當管一管了,因為他們的生理準備有了,大腦皮層的抑制作用具備了,能控制自己了,該立規矩立規矩,在邊界內給予孩子自由。這時候如果有攻擊性的行為,還可以適當懲罰。

承擔後果:承擔自己的攻擊性行為帶來的後果,孩子之間一旦發生衝突,很多家長都是自己沖在前頭去賠禮道歉,孩子在這一過程中並沒有承擔起相應的責任,這樣他的犯錯成本就會相當的低廉,適當提高他的犯錯成本,讓他自己承擔起自己的行為後果,有助於他對錯誤的認識,避免攻擊行為的再次發生。

認知調整:稍大一些的孩子有了一定的認知能力,可以通過講道理等方式和孩子溝通攻擊行為帶來的危害,通過認知調整的方式改變他的攻擊行為,當然,孩子畢竟還是孩子,認知調整的方式一定要符合孩子年齡的接受程度,不要講大道理,把父母的感受說出來,客觀表達遺憾。6、7歲的孩子還可以通過交換角色後體驗被傷害孩子的感受,以此引導孩子對攻擊行為的認知。

提供更多問題解決的技巧:教給孩子更多的衝突解決的方式,比如情緒暫停區,在那裡可以摔打枕頭,可以把生氣畫下來,可以大喊大叫,用適應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快。

在孩子攻擊性高發的階段,面對攻擊行為無論採用哪種方法,父母都要心平氣和與孩子溝通。更多採用平靜、溫和的方式進行愛的教育。

我們要知道,孩子只是一個孩子,我們生養他們不是為了互相傷害,我們生養他們是為了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媽媽不焦慮 的精彩文章:

幫孩子建立專註思維和發散思維,用這八張圖!

TAG:媽媽不焦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