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向泉州市區的清幽古地——宿燕寺
泉州晚報「空中看泉州」欄目第170次原創推送。
上圖:航拍下的宿燕寺及周邊。清朝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亭店人楊嘉姑在宋代海岸庵廢墟上創建宿燕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該寺重建。
宿燕寺對小編來說有點神秘。小編曾在紫帽山上拍攝泉州市區大景圖,在山下另一處山體(經查,名為老君山)背向市區的一側,發現一處寺廟,經查地圖,發現原來就是宿燕寺。
宿燕寺所在的位置,現為鯉城區江南街道的亭店。宿燕寺是在海岸庵的廢墟上創建的。北宋至和年間,山上有個海岸庵,據說鼎盛時期有修行尼眾五百,可惜,因為元朝的兵災,寺廟被毀。到了清代,亭店人楊嘉姑在山上修行,廣泛募集善款,到了光緒年間,寺廟重修了起來。那時候,有燕築巢在寺廟房梁,寺廟因此得名。關於名字的由來,也有人說是因為寺廟坐北朝南,地形像燕子的巢。今天的推送,主要從空中視角欣賞這座寺廟,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從紫帽山上看宿燕寺,覺得它所在的山不高。可是,航拍看寺廟,又覺得它是處在遠離塵囂的高山之上。宿燕寺所在的位置,在古代曾經是海岸庵。「海岸」二字讓人充滿遐想。古時候,海平面是否更高,海水可以蔓延到什麼位置,離老君山很近嗎,要不然為什麼叫做海岸庵呢?又或者,如一些人所說,「海岸」二字代表的是回頭是岸?
右上角是寺廟的主要殿宇,左下角是海會塔,右下角是一處革命烈士紀念碑。
海會塔。
海會塔跟附屬建築的造型很適合航拍。
對稱之中又有變化。
通往宿燕寺的道路修得不錯,全程水泥路。
從老君山上方,也就是寺廟後方拍攝。
寺廟左後方視角。
寺廟左側視角,即由東往西看。
近點是這樣的。
由西往東看。
比較奇怪的是,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宇沒有完全在一條中軸線上。
鳥瞰發現,只有後面兩座殿宇的中心在一條線上。
寺廟後方有亭,背向城區密密匝匝的建築,遠離喧囂的感覺非常好。
古人登山時,忽然抬頭,仰視一座亭子,常發出「有亭翼然」的感慨,覺得亭子高聳開張,有振翅欲飛的非凡氣勢。其實,仰視如此,航拍也可以看出它的氣勢,山嶺之脊,巨石之上,突然冒尖,「翼然」可謂名副其實。
主要殿宇的西側,有舍利塔。
鳥瞰舍利塔。
近看廣仁尼師舍利塔。
大雄寶殿。
紫燕涌蓮?
蓮花池和佛字牆。
蓮池中的觀音。
天王殿。
天王殿後,有兩根柱子上雕刻有一幅對聯,朋友們看了會頭暈嗎?寫的是啥,請大膽留言,小編將在評論區公布答案。對了,這個字體被稱為「香爐體」。


TAG:空中看泉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