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仁愛寬厚 你我守之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仁愛寬厚 你我守之

中華經典,智慧人生。喜讀經典,一同品味中華經典之美。

今天我們講一個字呢叫「寬」,別看這個字好平常啊,裡面卻是大有文章的。現在的城市車水馬龍,奔流不息,紅塵滾滾,特別需要一顆沉靜與包容的心。儒家講敬,講愛,講仁義禮智信,恭寬信敏惠,其實說到底都是仁的外顯化和具體化。禮敬和寬厚是儒家特別推崇的,恭則不侮,寬則得眾。

東漢有個人叫劉寬,為人溫和仁厚。有個人丟了一頭牛,把劉寬駕車的牛認做了他自己的牛。劉寬不與他爭執,下了車,一步步走回家。過了一會兒,失牛的人把自己的牛尋著了,就把劉寬的牛送回來,並且謝罪:「我很慚愧,對不住您長者,隨您責罰我。」劉寬說:「東西或者有相像的,辦事也有犯錯的,不足為怪。既然你很辛苦地來送還了我,何必還要謝罪呢。」那地方上的人,很佩服劉寬的不計較,後來劉寬歷任做了三郡的太守官,每逢下屬們和百姓們有了過失,只用蒲草做的鞭兒輕打一下,以示責罰。

每次得了功勞,劉寬總把功勞推給別人。有了災禍,他總是先檢討自己。他很關心百姓,見到老人就說說田裡的事,見到少年就教育他們要孝順友愛,他的夫人想試試他是否會發怒,就讓婢女送肉湯的時候,故意潑灑到他身上,將朝服弄髒了。劉寬不僅沒有發怒,還關切地問:「燙到手了嗎」?他周圍的人非常感動,受到劉寬品德的感化,都變得寬厚仁慈起來。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對人禮讓,厚德載物,就能使周圍的風氣潛移默化地轉變。鄉里路不拾遺,村落沒有行兇的惡人,這就是仁者的風範。仁德賢善,自然就能得到別人的尊敬。所以明代呂坤在《呻吟語》中提到「肯替別人著想,是第一等的學問」。他說,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論天下之事;潛其心,觀天下之理;定其心,應天下之變;一個人,只有內心寬厚,才會有境界。

清朝康熙年間有個大學士名叫張英。一天張英收到家信,說家人為了爭三尺寬的宅基地,與鄰居發生糾紛,要他用職權疏通關係,打贏這場官司。張英閱信後坦然一笑,揮筆寫了一封信,並附詩一首: 「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有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接到回信後,讓出三尺宅基地。鄰居得知,也讓出三尺宅基地,結果成了六尺巷,這個化干戈為玉帛的故事流傳至今。「萬里長城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世間溫情遠比磚瓦土石重要,寶貴的生命遠比無價值的紛爭重要,即使今日爭得了這三尺又如何?

(圖片來源與網路)

張氏故居,在今天六尺巷一帶,當年宰相府第,已蕩然不見痕迹,唯六尺巷的故事,仍在這塊土地上流傳,象徵著一種氣度和胸襟,告訴我們要有坦蕩的胸懷 ,給今人以啟迪。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他人所思所想,我用心去體會,所以講仁愛寬厚其實是倡導人人都推己及人,能關心他人,理解他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來最大限度地體現仁愛的精神,寬厚的精神,使仁愛寬厚成為社會大眾普遍認同和追求的價值理念,真正實現和諧社會的美好願景。

作者簡介: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者,中國外交部候任外交官,深圳市儒家文化研究會會長。長期致力於中華文化研究,著有《善與美的人性》、《大型儒家文化交響樂—人文頌》、《韓望喜正解中華經典》等多部專著。中央電視台理論專題片《道德的力量》的主要撰稿人之一。自2005年1月起兼任深圳電台新聞頻率FM89.8《希望對話》欄目的嘉賓,講述先秦諸子13年,超過300講,兩次獲得廣東省理論宣傳電台節目一等獎。2015年在中央電視台《讀書》欄目「大家讀經典」中講授「韓非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喜讀經典 的精彩文章:

TAG:喜讀經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