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康里巎巎則懸腕行草,字形縱長,俊健洒脫,轉折圓勁

康里巎巎則懸腕行草,字形縱長,俊健洒脫,轉折圓勁

蒙古人入主中原後,漢人的地位一落千丈。當時他們的歧視鏈簡單粗暴,奉行蒙古至上,優待色目人;普遍輕視漢人,這裡還有些地域黑,跟現在北方人被歧視不同,那時南方人尤其不被待見。

但是色目人康里巎巎,是其中的一股清流。元朝終止科舉,漢族讀書人一下子被扼住了入仕的咽喉,當官全靠推薦。儒學整體呈衰退之勢。康里巎巎逆勢而動,潛心修身正心之法,幾乎就是個精漢(精神漢族人)。

康里巎巎是色目康里部人。字子山,號正齋,恕臾,又號蓬累叟。官至翰林學士承旨、奎章閣大學士、禮部尚書等,卒謚文忠。與其兄康里回回同為當時名臣,世稱「雙璧」。

當時政府部門搞聚餐時,有歌伎表演,唯獨他正襟危坐,視而不見。長官都這樣,他那些部下只好也跟著嚴肅起來……

而且康里巎巎真不是裝的,他們一家子都這樣,他爸為人謙遜好學,連趙孟頫都多次誇讚。飛鷹走狗、沾花惹草與他無關,唯有讀書才能讓他快樂。對此,許有任都說他是「傳家不用金滿籝,樹藝之外皆詩書」。

元代書壇盟主趙孟頫年長康里巎巎四十一歲,康里巎巎十八歲在集賢殿任職時,正好與趙孟頫同事,於是書法得趙孟頫親炙。各位知道,趙孟頫在書法界屬於黑洞級別的大咖,他身邊的人都難逃其強大向心力,幾乎整個元代書壇都籠罩在他的影響之下。但是康里巎巎雖然親從趙孟頫學書,但卻能極力掙脫掉趙氏書風的約束。

趙字以行楷見長,氣質文雅,字形扁闊,用筆含蓄;而康里巎巎則懸腕行草,字形縱長,俊健洒脫,轉折圓勁,有龍蛇飛動之態。故宮博物院藏其《草書張旭筆法卷》就是典型的例子。

此卷作於至順四年(1333),其時康里氏年38歲,功力、精力皆可謂正當年華。從行筆意趣和結構習慣看,書卷中分明有張旭、懷素兩位唐代草書大家的創作風格。康里巎運筆以喜用中鋒和行筆迅疾聞名於時,鋒正而無臃滯之態,筆快而不見單薄之勢,這恰是他的高明之處。這種風格在此帖中均又所體現,使全卷筆畫遒勁挺拔,圓勁清朗,極有神韻。

高 清 局 部 細 節

康里巎巎書法以圓秀勝人,此帖是其佳作之一。系節錄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一文。現藏故宮博物院。縱35.8厘米,橫329.6厘米。計四接紙,103行。此卷末論云:「此文議論精絕,形容書法之要妙,今曉書意者莫如公。至順四年三月五日康里巎巎為麓庵大學士書。」至順四年,即元統元年(1333),康氏時年39歲,正值精力充沛之際。他的書法剛勁圓秀,瀟洒流暢,在元代後期有著較大的影響。卷中有明項元汴、清曹溶、宋犖,及乾隆、嘉慶內府等鑒賞印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逸書院 的精彩文章:

祝允明小楷臨黃庭經
東林黨高世泰小楷墨跡

TAG:雲逸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