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被拆掉的著名古建築,每一座都讓人無比惋惜
建築,是凝固的藝術。藝術永恆,但很多建築卻早已不再。它們有些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有些經歷千百年歲月,最終卻落得個被拆毀的下場。細數中國歷史上被拆掉的那些著名建築,每一座都令人嘆惋!
絕高的政治地位賦予其絕高的文化優勢。很少有人知道,北京作為一個政治之都,同時也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世界上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數最多的城市。高超的建築藝術就是其中之一。
1、北京慶壽寺雙塔
北京慶壽寺雙塔,原址在北京西城區西長安街28號,寺於金代初年開始建造,被稱為大慶壽寺,後來經過元明兩代的重建重修,改成為大興隆寺、慈恩寺。雙塔都在寺的西側,一個九級,一個七級。
從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出,兩座磚塔左右相擁矗立,巍峨壯觀又不失玲瓏秀麗,尖頂向天,一副久經歲月滄桑的模樣,也正因為這它們,慶壽寺在百姓們口中都俗稱為「雙塔寺」。
然而,就是這樣見證了我國歷史上元明清三朝更替、民國風雲甚至新中國建立的雙塔,最終在1955年被人們轟然推到,800多年的歷史,在修西長安街時終究消失。
2、 北京地安門
與雙塔寺有著相同命運的是北京地安門。
地安門作為傳統商業街區(其外大街自元代起就已經成為著名的商業街),它的繁榮程度可想而知。直至今天,在很多人心中留下最深刻的印記的應該還是地安門百貨市場。那是大家小時候最高興也最激動的去處。
然而,1950年代的拆除成了所有人心中的一大憾事。好在六十多年過去了,地安門的復建計劃在新世紀一步步提上議程。2018年,久違了的地安門商場有望重新開張,令人百感交集。
3、 北京小西天萬佛樓
萬佛樓始建於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乾隆為慶賀其生母八旬壽辰而建,主體建築為極樂世界殿是全國最大的方亭式宮殿建築,總建築面積1246平方米。
據清宮檔案記載,樓內供奉金佛10299尊。殿內原供三世佛銅像三尊,並在琉璃磚壁上布滿大小佛洞一萬個,內供金佛一萬尊。大者重588兩餘,小者重58兩。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此處淪為日軍司令部,樓中金佛盡被掠奪,後此處漸荒廢。如今萬佛樓只有普慶門、寶積樓和八方亭有幸得以保存了。
4、 北京城牆與城門
早在公元前1045年,北京就已經成為一些諸侯國的都城,後來又先後成為遼陪都、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國都。既然是城池,必然少不了修築城牆,何況是多朝古都。明永樂元年(1403年定北平為都,改稱北京。兩年後,北京城的城牆和宮殿、壇廟等開始興建,生生不息六百年,成就北京一座偉大都城。
然而歷史總是習慣遺忘舊人,1915年德勝門城樓被拆除,1915年正陽門瓮城被拆除,1927年宣武門被拆除,1935年阜成門被拆除,1957年永定門被拆除,1965年崇文門被拆除,1969年西直門被拆除,拆除的過程中發現了元大都和義門,隨後和義門被拆除,1969年安定門也被拆除……
5、 北京宣武區的「轉彎抹角」
「轉彎抹角」實際上應該是轉彎磨角,是建築施工中的一道工序。在建築物靠近道路的一角下部磨成圓形,既可避免傷及行人,又能避免行人在搬運物品時碰壞牆角。
這個詞最初應出自山東一個叫「卧雲鋪」的古村,在一處拐彎處,把牆角去掉,把頭頂護住。小小的細節,既表達了過去建築匠人的智慧,又反映了民間的講究。
下圖為北京宣武區包頭章衚衕一處著名而又獨特的風景——「轉彎抹角」,它正是承襲了這一意蘊,但可惜最終還是在現代四四方方的高樓大廈的衝擊下被拆遷改造,卒於2007年宣武區大吉片拆遷改造。
幾朝古都的北京城不僅是我國的政治中心,也是我國的文化中心,這樣一個文化中心為了建設都不得為建設拆毀了那麼多古代的優秀藝術,其它城市必然更是如此,拆舊補新看似正確,但背後的價值流失,實在令人痛心!


※86版《西遊記》有多缺演員?六小齡童客串老太婆,你看出來沒?
※古人的智慧有多高?看看那些讓人匪夷所思的「奇技淫巧」就知道了
TAG:趣解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