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內憂外患,清政府竟親自培養掘墓人,末日王朝還能走多遠?

內憂外患,清政府竟親自培養掘墓人,末日王朝還能走多遠?

在外患內憂的雙重逼迫下,清政府不得不撿起為他們所否定過的維新派的改革方案。自庚子迴鑾起,慈禧太后宣布實行新政。其內容涉及政治、軍事、經濟、教育、文化等許多方面,較之維新派,新政在某些方面步子更大,走得更遠。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宣稱以君主立憲為改革方向。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清政府始終力圖保持和加強君主專制制度,不肯在關鍵的政體改革方面邁出實質性的步伐。1908年,憲政編查館以《日本帝國憲法》為藍本,頒布《欽定憲法大綱》,規定「大清皇帝統治大清帝國,萬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聖尊嚴,不可侵犯」,皇帝擁有頒布法律、總攬司法、統率軍隊、發交議案,設官制祿等各種權利。《大綱》雖允許議院存在,但召集、開閉、解散議院的權力均操之於皇帝,而且,它還給議員們作了多種「不得干預」「不得置議」的限制,使議員們幾乎沒有多少「議政」餘地。它也照虎畫貓,做出一副要和世界先進文明接軌的模樣,許可「臣民」有言論、著作、出版及集會、結社等自由,但強調必須在「法律範圍」之內。此前,清廷即已頒布《集會結社律》,規定凡「宗旨不正,違犯規則,滋生事端,妨害風俗」者,均在取締之列;凡結社、集會、遊行等事,民政部、地方督撫、巡警道局、地方官等均可用「維持公安」的理由飭令解散。在《大清報律》中規定,報紙、雜誌不得揭載「詆毀宮廷」「淆亂政體」「擾害公安」「敗壞風俗」等類語言,並均須在發行前一日中午12時以前送「該管巡警或地方官署隨時查核」。可見,清廷制訂這些法律並沒有給人民自由,不是在提升和發展「民權」,而是給予清廷官吏管制、取締、鎮壓的最大自由,旨在進一步鞏固滿洲貴族的專制統治。

慈禧太后

光緒皇帝

1909年,慈禧太后臨危,在去世之前,搶先毒死光緒皇帝,命令只有三歲的小兒溥儀即位,由光緒皇帝的親弟弟載灃攝政。載灃攝政後,首先致力於集中軍權,然後,進一步將政治權力集中到滿洲貴族手中。1911年,載灃宣布內閣名單,在13個內閣成員中,漢人僅4人,而滿族大臣則有9人,其中皇族7人,所以當時被稱為「皇族內閣」。

皇族內閣

清初,滿洲貴族為了拉攏漢人,曾在部分中樞機構實行「均衡滿漢」政策,例如:內閣大學士,規定滿漢各二人,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吏、兵、禮、戶、刑、工等六部尚書,滿漢各一人,侍郎4人,滿漢各半。然而到了「皇族內閣」,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倒退。這個內閣成立後,立即加強對立憲派發動的規模巨大的國會請願運動的鎮壓,並且取消原先允許民間集資自辦鐵路的諾言,宣布「鐵路幹線國有」政策。這些倒行逆施激起了社會各階層的普遍憤怒或憤懣,原來對清廷體制內的改革尚存希望的人士對這個政權徹底絕望,普遍傾向或同情於走體制外的革命道路。

廣東人民出版社委託宣傳

( 楊天石:《當代學人精品:楊天石卷》,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

( 編輯: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史碩士研究生 謝敏 )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明朝持續數十年的海防危機,為何能在嘉靖晚年得到緩解?
國民黨退讓應對,日本方面高調相迎,誰將成為這場退讓中的犧牲品?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