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秦朝為何將黔江流域歸到巴郡?秦始皇真是用心良苦

秦朝為何將黔江流域歸到巴郡?秦始皇真是用心良苦

秦黔中郡的轄境,恰恰發生過很大變化。譚其驤考述說,黔中郡在設置之後,曾割除其北部之原楚巫郡地予南郡,此為「峽江兩岸及清江流域地」。譚氏復有考述云:(黔中)西北今四川東南隅黔江流域之地,酈元《江水注》以為乃昭襄王時司馬錯取楚黔中地所經由,疑亦當在界內,漢初始割屬巴郡。此故巫郡與黔江流域兩地的割除時間,史籍中沒有明確記載。對於巫郡,譚其驤沒有具體敘述;而上面引文對黔江流域歸屬變易時間的判斷,也沒有明確說明。從秦郡的總體變化狀況來看,黔中郡北部和西北部這兩個區域歸屬的變化,最有可能發生在兩個時期:一個是始皇二十六年初定三十六郡之時,另一個便是這次改黔中郡為洞庭郡的時候。但初定三十六郡時一般只是整體調整郡的分合裁併,沒有另外小幅度調換轄界的記載,所以,還是在始皇二十七年時重做調整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

譚其驤

秦始皇畫像

秦三十六郡示意圖

這兩處郡界調整的原因,可以根據自然地理條件和當時的政治需求進行推測。譚氏所說黔江,今通稱烏江。調整前黔中郡境內共有四條大的水系,西面為烏江,北面為清江,東面為澧水和沅江。四條大河,流向三個方向,黔中郡的幾何中心,差不多處於其分水嶺上,而這裡山高谷深,相互間聯繫,極為困難。所以,根本不可能長期維持這種局面。將烏江流域劃歸巴郡,清江流域劃歸南郡,是順應地理條件所必然要做出的選擇。

但在另一方面,這樣做也正符合秦朝政治統治的需要。秦、漢兩朝,立國關中,在地緣政治上,都奉行強烈的「關中本位」政策,即以都城所在的關中地區為憑依,來控御國家重心所寄的中原地區,而所謂「關中」地區的外延,在秦代則南有大巴山和三峽地帶以西的巴、蜀、漢中地區,長江三峽兩岸的連綿山地,似乎成為此「大關中」區域東側的自然界限。將烏江流域劃歸巴郡以後,巴郡與黔中之間,便能夠以烏江同澧水、沅江之間的分水嶺作為天然的界限和屏障,將「關中」區域與東部其它地區,隔絕開來,在地理空間上形成完整的封閉體系。楚故巫郡則地跨三峽兩岸,界內有扜關,是控制巴蜀東出的重要門戶,在這一門戶的東面即為南郡。這一區域隸屬於黔中,郡內聯繫很不方便,而若將其歸入南郡,則有長江一水相連,極其便利,有利於加強對這一要道的統一控制。

廣東人民出版社委託宣傳

( 辛德勇:《當代學人精品:辛德勇卷》,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

( 編輯: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史碩士研究生 謝敏 )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