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盧凱彤:不是瘋子,不是天才,她是尋找光的躁鬱症患者
作者 | 小花被
8月5號,香港歌手盧凱彤因躁鬱症在跑馬地成和道從20多層的高樓上跳下,不幸傷重身亡。
你也許對這個名字並不熟悉,這是她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被大眾認識,卻只能以如此沉重的方式,她是躁鬱症患者盧凱彤。
盧凱彤的確不常出現在大眾視野中,這和她的音樂理念有關。15歲時她和林二汶成立了組合at17,唱和twins完全不同的另類少女心事。
《Kiss Kiss Kiss》專輯封面
她們就是不想成為主流,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她打了個比方:
就好像是在點餐,人人都習慣了主流的A餐,但她們要做新鮮的B餐。
命運早在這個時候就決定了她不會成為耀眼大明星,這種自由、倔強的性格也註定她一定會走上獨立音樂人的道路。
2010年她和林二汶因為音樂理想不同而單飛。
2011年盧凱彤這個名字經常出現在陳奕迅、容祖兒等歌手的演唱會上,以吉他手的身份。
2012年她推出了自己的第二張全創作專輯《你安安靜靜地躲起來》,入圍了第二十四屆金曲獎,但對於驕傲的她來說這遠遠不夠,她並不滿意自己的現狀。
後來她提起當時的狀態,覺得世界對她不好,自己這麼痛苦是因為父母給她的成長帶來的缺陷,唱片公司對她也不好,全世界好像就是欠了她的。
這種情緒在2013年徹底爆發,最開始只是抑鬱症,在某次演唱會結束後,她的情緒徹底跌入谷底,連續幾個月每晚只能睡2個小時,失眠、沒有由頭的暴怒和亢奮,這些
情緒已經令她無力招架,
她開始拒絕社交。最痛苦的時候,她一個人躲在家裡撞牆自殘,「自殺」如同一個夢魘,無時不刻不蠱惑著她邁出那一步。
2015年,在對抗躁鬱的第三年,盧凱彤慢慢從陰霾中走出,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即便有時還會複發,她也已經學會用尋常心看待它。
那一年她29歲,黃偉文送她的生日
禮物是一首名為《廿九歲的遺書》的歌,歌詞里有一句:
揮揮手 告別這字頭
今天起 快樂我自求
很多的 禮物儲夠傷疤才有
今天起創造我字頭
很感激背後五六七八九
推動我飛上月球
字頭在粵語中有「幫派」和「年齡」的意思,有首歌《3字頭》就是講30歲男人的心境。
黃偉文這首歌的意思是慶祝她揮手告別過去的日子,走出躁鬱,與世界和好。
同年,她也在演唱會上親手給自己剃了光頭,寓意也是拋卻三千煩惱絲,走進嶄新的三十歲。
只是誰也沒想到,
2018年8月5號,
這個對任何人來說都稀疏平常的一天,
與躁鬱殊死搏鬥獲得新生的
盧凱彤還是選擇從20多層的高樓一躍而下……01
他們失去了感受愛的能力
她的離開讓人唏噓。
因為人們不會忘記,就在去年,第二十八屆金曲獎上,盧凱彤還憑藉新歌《還不夠遠》獲得了最佳編曲人,在領獎感言中,她笑得很開心,還勇敢出櫃,感謝愛人讓她的世界更完整:
「我知道世界不完美,但有了你誰還在意世界的不完美?」
彼時所有人都認為勇敢的她已走出陰霾,迎來了事業愛情雙豐收。
到底是什麼讓她選擇在8月5號放棄音樂、放棄自己的愛人,選擇自殺呢?
很多人不知道,殺死盧凱彤的躁鬱症,學名是
雙相情感障礙
,這種病最痛苦的地方在於患者會有情緒亢奮期(躁狂期)和抑鬱期兩種狀態。
躁狂期的患者會表現出異常的興奮,容易發怒,睡眠時間急劇減少,甚至會覺得自己就是世界的主宰,常常做出不計後果的事。
但這種精力旺盛只能持續很短的時間,一切精力消耗都指向隨之而來的的抑鬱期,那才是真正痛苦的時刻。
連綿不絕地悲傷、恐懼席捲而來,頃刻間就會讓你失去一切工作、學習、社交能力,這種痛苦沒有根源可循,患者會在發病後拒絕旁人的幫助,孤立自己,甚至因此失去愛與被愛的能力……
對於躁鬱症來說,最可怕的不是沒有人愛,而是
「
所有包圍我的愛都沒有用
」。
他們失去了
感受愛的能力
,痛苦吞噬了他,這讓他覺得存在沒有意義,自殘是為了讓自己清醒地感知自己還活著。
而自殺成為了他們痛苦的最後出口。
據悉,躁鬱症的自殺率高達抑鬱症的兩倍,有研究懷疑很多自殺的抑鬱症患者可能根本就是沒有得到適當治療的躁鬱症。
《一念無明》劇照
02
躁鬱症不是瘋子
電影《一念無明》講述了一個飽受躁鬱症折磨的家庭,主角阿東的母親患有精神分裂症,因為照顧母親的壓力,他患上了躁鬱症。
阿東父親黃大海就如同大部分躁鬱症家屬的態度一樣,以為兒子是精神病,沒有自制力,瘋起來會殺人,他甚至在枕頭下偷藏了一把鎚子自衛。
在嘗試過各種辦法試圖拯救被躁鬱吞噬的兒子後,最終他失去了耐心。
他問兒子,
你到底想怎麼樣?你不要整天胡思亂想,你是否可以想一點開心的事,我求你正常點好不好?
這種行為其實是對躁鬱症患者的二次傷害。
躁鬱症患者常常
被標籤化為「瘋子」、「神經病」,有些人因此失去工作,有些人不被家人理解,與家人產生嫌隙,甚至家庭破碎。中國實際有七百萬躁鬱症患者,確診的寥寥,很多人一生都在忍受躁鬱的折磨,卻不知道自己的情緒可以得到治療,包括他們的親人,也不知道該如何正確對待他們,如
《一念無明》中的黃大海
。但躁鬱症不是瘋子,發病時他們可能無暇顧及別人的愛,但是他們仍懂得尊重別人。
他們只是被腦中的那些痛苦折磨得筋疲力竭,不再對周遭的一切感興趣,光是克制自我厭惡和自殺的念頭就已經耗盡他們所有的氣力了。
「我喪失了對學業、工作、朋友、書籍、閑逛和白日夢的所有興趣,我不知道自己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每天早上醒來都會帶著深深的恐懼,生怕自己無法熬過這漫長的一整天。
當我去上課的時候,情況仍然沒有一點好轉,不但沒有好轉,而且痛苦異常。
我根本無法理解老師所教授的內容,感覺只有死亡才能讓我擺脫密密包裹住我的陰鬱和壓迫。
我感到孤立無援,聽到同學們充滿朝氣的談話更是加深了我的孤獨感。
我不再接聽任何電話,不斷地洗熱水澡,希望能夠藉此逃離這種死一般的沉寂狀態。」
——《我與躁狂共處的30年》
他們更不是在胡思亂想,實際上,那些反覆回憶、充斥在腦中的負面情緒無法控制,是大腦中的
血清素
濃度變低導致的。
(電影中感受到躁鬱來襲的阿東去超市買巧克力試圖緩解癥狀)
這就像糖尿病、心臟病、感冒一樣,是病毒入侵或身體機能出現了問題,它可能是遺傳導致的,也可能和後天的經歷有關。
它是一種疾病,需要去看醫生,需要吃藥,需要依靠外界的幫助才能治癒。
03
不是只有天才才「配」得躁鬱症
除了被當做瘋子外,很長一段時間,躁鬱症也被當做是天才和成功人士的「專利病」。
在大眾眼中,似乎只有有才華的人才會被躁鬱症負累,躁狂期被視為「靈感噴涌的創造期」。
(梵高是最知名的躁鬱症患者)
但靈感只是躁狂的附加品,大部分躁鬱症患者是無法長時間專註於一件事情,
之所以會出現「天才才會躁鬱」的印象,是因為名人本身具備一定的知名度,他們的病情也就更容易被大眾知曉。事實上,任何人都有可能患上躁狂症和其他任何情緒病。
時常陷入自責和痛苦的自己、辦公室里不愛說話卻突然失聲痛哭的同事、我們的妻子、丈夫,青春期的兒子,歇斯底里的母親,甚至還有我們年邁的父母……
其中躁鬱的發病因素有很多,現代醫學也無法準確斷定,但可以確定的是遺傳和壓力是影響患病的重要因素。
隨著社會壓力的逐年遞增,
躁鬱症等相關
情緒病的患病人數正在持續增長,中國每年有接近25萬
的自殺者,其中過半數是因為抑鬱或其他的情緒病,有相關報道說這意味著,每兩分鐘就有一個情緒病患者自殺。
直到現在,人們還是對抑鬱和躁鬱症缺少正確的認知,也低估了它們對患者生命的威脅。
當一個人喪失對生活的興趣、情緒變得如同過山車般不穩定時,我們就要注意了,也許他正被躁鬱攻擊,要去醫院尋求治療。
除了吃藥,旁人的善意與幫助,社會輿論環境的改變,也是拯救躁鬱症患者的一部分。
我們或許永遠也無法理解躁鬱症患者的痛苦,那就不要輕易評判他們的行為,對他們少一些苛責,多一些寬容。
不要對他們說
「你可不可以不要胡思亂想?」
不要對他們說
「情緒低落沒什麼,邁出這一步很簡單的。」
不要對他們說
「得躁鬱症的都是天才,你是不是也有很多想法?」
不要對他們說
「想不明白你家庭這麼幸福為什麼會這麼不滿意。」
不要對他們說
「自殺就是懦弱的表現。」
在給與他們理解時,我們也要直視自己的情緒問題,面對壓力及時調整心態,最重要的是,
無論是好的壞的,都要
接納自己,愛護自己。
盧凱彤並不是一個與躁鬱抗爭的失敗者,在人生這場戰役,即便有很多遺憾,她也一定是好好活過,用力擁抱愛過。
電影《一念無明》里,阿東就患有躁鬱症
躁鬱症並沒有擊垮她,在她有限的生命中,她一直在為少數群體發聲,在生病後她還主動在公眾面前分享自己的經歷,以鼓勵更多躁鬱症患者勇敢面對,呼籲社會給予他們更多的理解與尊重,在一次採訪中談及躁鬱,她說:
「我覺得我和世界和好了,這兩年我原諒了世界。我想通了,一切源自愛,愛包含了痛苦在其中,愛是何其偉大,讓它不僅有擁抱和光明,也有痛苦和受難,但我們不能夠只看黑暗和謊言,然後罵世界沒有愛。我現在盡量擁抱所有東西。」
對於他們來說,體內潛伏的「黑狗」隨時都會吞噬他們,恢復感受愛的能力,繼而恢復愛的能力,不僅是愛別人,愛自己,愛世界,這將是一場持續一生的極其艱難的仗。
感謝盧凱彤以及其他那些願意站出為躁鬱發聲的人,是他們鼓舞了那些不敢直視自己,陷入自責情緒,不敢就醫的人,激勵他們勇敢面對,向外界求助。
他們正站在被暴風雨襲擊的甲板上搖搖欲墜,如果你無法讓暴雨停止,
就做一根可靠的欄杆,在他們倒下時有所倚靠。
世界很殘酷,願我們受苦時,有能量走出來,在他人在暗夜中行走時,能成為點點螢火,為他們帶來一絲慰藉。
▼
往期精彩回顧
▼
如果你不了解抑鬱症,你就無法理解崔永元曾經的痛和苦
- END -
你的點贊,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
親親,晚安
七夕將至
是時候向一直陪在你身邊的人,
表達那些說不出口的感謝和愛意
8月8日-8月14日
精選七夕好禮立減50
▼


※催淚神作《小偷家族》:在這個好壞參半的世界,為什麼要堅持良善
※一首新寫的舊歌,它早該寫了:爸,我想你了
TAG: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