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好記者講好故事!江津這6位新聞工作者的故事溫暖了大家

好記者講好故事!江津這6位新聞工作者的故事溫暖了大家

8月9日,

江津區開展第五屆「好記者講好故事」選拔賽

來自江津區新聞社、江津區廣播電視台、

江津區網路傳媒中心的六名記者,

講述了來自基層新聞工作中,

一個個關於理想與追求、感恩與回報、

黨性與奉獻的感人故事。

接下來跟著小布的鏡頭

一起來感受一下比賽現場

江津區廣播電視台記者

鄧冰鑫

演講題目《寫有溫度的新聞,講有靈魂的故事》

寫有溫度的新聞,講有靈魂的故事

江津區廣播電視台 鄧冰鑫

今天我要分享的這個故事,是去年我們在採訪中發現的「背簍夫妻」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曹樹才、許厚碧。1982年,也就是36年前,當時29歲的曹樹才遇到了比自己小5歲的許厚碧,男主人公曹樹才患有眼疾,只有左眼有視力,女主人公許厚碧天生患有軟骨病,失去了直立行走的能力,走路基本離不開竹竿。同樣不幸的遭遇讓兩個人惺惺相惜、一見鍾情,曹樹才說:「我沒錢,但我有力氣,你跟著我,我才放心。」就這樣,兩人在同年的九月簡單辦了喜事,他們用殘缺的身體拼湊成一個完整的家。

婚後的日子是簡單平凡的,女兒的出生,又給這個特殊的家庭帶來了快樂和希望。但是,1988年,曹樹才在幹活的時候不小心摔倒,一頭撞到了石頭上,左眼僅存的視力也完全喪失。沉重的打擊,讓曹樹才無法接受這個現實,他急啊,媳婦腿腳不便,誰來照顧她?打不了零工,家裡哪有收入?做不了農活,一家三口吃什麼 ?曹樹才整天胡思亂想,甚至有些神智不清,手裡的碗端不穩,摔倒磕的包一個接一個。可是不管曹樹才怎麼發火怎麼鬧,妻子許厚碧都勸他不要放棄,許厚碧說:你看不見,我就是你的眼,在妻子的安慰下,曹樹才漸漸產生了把妻子背在背簍的想法,就這樣,妻子成了丈夫的眼,丈夫成了妻子的腿。

把妻子抱起來放到背簍里,再轉身蹲下去背好肩帶,接過妻子手中的竹竿後,跪著的右腿使勁一蹬站起來,這一系列動作一共需要62秒,夫妻倆每天都要重複,每一次都小心翼翼,田間小路狹窄、難走,有一次,曹樹才沒站穩,兩個人從近兩米的堡坎上摔了下來,打那以後,曹樹才幾乎就是光腳走路,他說,光腳更能掌握地面情況,怕摔壞了媳婦他心疼,這個一輩子沒說過什麼甜言蜜語的莊稼漢子一句簡簡單單「我心疼」,讓我紅了眼眶。

30多年過去了,「背簍夫妻」就這樣形影不離的出現在田間地頭,從青絲背到白頭,背壞了十幾個背簍,背駝了背。曹樹才說,他還要繼續背一輩子。

對於「愛情」這個詞的理解,老人給出的答案卻很簡單,就是「永不分離」,儘管沒有說一個「愛」字,卻讓我們看到了真正的愛情。

「背簍夫妻」相濡以沫、相互扶持、從不言棄,他們在艱苦的生活中負重前行,卻滿懷溫暖。他們的故事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被評為2017年度感動重慶十大人物。

作為一名記者,記錄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就是我們留給時代的寶貴財富,我很慶幸這份職業賦予了我特殊的權利,讓我可以記錄這些溫暖的故事,可以看到自閉症孩子燦爛的笑容,可以和烈日下堅守的環衛工人說一聲辛苦,可以聽到新生兒送給媽媽的第一聲啼哭。在採訪報道中我也認識了很多平凡中見偉大的人,有用生命守護長江魚的義務護漁者劉鴻、有救人不留姓名的女護士程思妍等等,他們每一個人都感動著我們,他們的故事都有力量。而我們風雨無阻的出現在每一個重要的新聞現場,都是為了用故事和鏡頭去凝聚中國力量。寫有溫度的新聞,講有靈魂的故事,這就是我們新聞記者的目標和追求。

江津網記者

于思童

演講題目《三劉傳說

三劉傳說

區網路傳媒中心 于思童

我是來自江津區網路傳媒中心江津網的記者于思童,今天我帶來的故事是《三劉傳說》

話說,在江津網這個大家庭里,有著這樣的一句話流傳至今,古有劉備、張飛、關羽三兄弟桃園結義,今有劉真潘、劉曉兵、劉小勇三人草根逆襲。

當然,這是我們同事間平時拿來看玩笑打趣的話,不過也不難看出這三人在我們單位所佔據的重要分量。他們仨除了都姓劉以外,以前還一起當過老師,又一起調到江津網技術部工作,接下來我們就一起走進江津網三劉的故事。

大哥劉曉兵,人稱兵哥哥,不僅僅是因為名字裡帶了一個兵字這麼簡單。更重要的是此人有著和兵哥哥一樣的精神品質。

2016年,江津網對攝像機網路直播技術首次作出探索。為了讓這項技術儘早問世,劉曉兵作為部門主任身先士卒,他堅持每天提前一個小時上班,晚一個小時下班,抓緊時間搞研究,在他的帶動下,技術部的其他同事也紛紛加入到了這一行動當中。不到半年時間,在他們的努力下,江津網就推出了全新的多機位,多路,多個主持人同時進行網路直播的技術,取代了以前的單一手機直播。可沒想到的是曉兵哥當時帶動大家提前上班的這個模式,卻一直延續到了今天。如果您在冬天的時候路過江津網一定會看到這樣一個現象,清晨,天還沒亮,江津網技術辦部的燈已經亮了;傍晚,天色已經暗了,技術辦部的燈仍然亮著。其實到了現在,他們有時並不是每天真的有那麼多的事情要去做,那麼多的工作要去趕,以兵哥哥自己的話來說「我們只是習慣了珍惜時間,把事情做在前頭」。

咱們再說說二哥劉小勇,此人身材精瘦,甚至很多女同志見到了他的身形都慚愧不已。可別看他表面弱不禁風,在單位里那可是真正的拚命三郎。

2015年3月份,江津網接受邀請對白沙元宵節進行現場圖文直播,由於當時客觀的硬體設施還不夠先進,直播平台搭建成了一個大問題。但是既然接受到了上級指示,劉小勇就告訴自己一定要做好。在正式直播前的頭一天他主動選擇了堅守技術部,維護平台的搭建工程,從直播頭天早上的8點,到直播當天早上8點他一刻也沒有停止寫代碼,保證平台的流暢運行。等到直播活動徹底結束以後,他這才閑下時間來,躺在單位的沙發上休息片刻。等到醒來的時候劉小勇發現,由於長時間處於高負荷的工作狀態,自己的嘴唇已經開裂,嗓子已經疼的話都說不出來了。

最後,咱們再聊一聊三弟劉真潘的事,此人被大家稱為感動哥,因為至今他都有一件令人感動的事情。就在今年的3月份,一個平常的周末,許多人都在享受著假期帶來的愉快生活。而江津網的大門,卻在這天悄然打開。走進來的正是大哥劉曉兵和三弟劉真潘。趕巧,他們倆不約而同的選擇了周末到單位來加班,劉曉兵是為了監察法答題系統的建設,而劉真潘是為了來主動研究推進最江津積分商城系統的上線。他們倆從早上的9點到晚上9點整整12個小時,除了吃午飯,這兩人一刻也沒有離開過單位。

看到天色已經很晚了,大哥劉曉兵拉著劉真潘一起去吃晚飯,可讓人沒想到的是,平時為人一向耿直的劉真潘卻一直說:「算了,算了,咱哥倆改天再聚。」這可讓劉曉兵納了悶「誒,兄弟,平時可不是這樣的。」在大哥的再三逼問下,劉真潘說出了實情,他告訴劉曉兵「今天主動來加班確實是覺得單位在初建期,任務繁重,想幫其他同事多分擔點,但是今天還是個重要的日子,家裡的媳婦兒過生,還等著我回去陪她吹蠟燭吃蛋糕呢。」

劉真潘離去的背影漸漸消失在夜色中,而一向已兵哥哥著稱的劉曉兵卻濕透了眼眶,目送好兄弟離開。

三劉的在江津網留下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講也講不完,他們的成績還將繼續延申下去。到目前為止,在三人的共同努力下,他們搭建了400多個專題,研發了看直播搶紅包,幸運大轉盤等100多個自主程序,還有書記區長微信拜年、七夕節一拍即合等爆款產品點擊量達到了總計500餘萬次。這三人用他們的奮鬥史寫下了屬於自己的傳說,同時,也讓我這位年輕記者明白了在事業單位工作的意義——無私奉獻終不悔,留取丹心照汗青。

江津區新聞社記者

徐瑩

演講題目《傳播的溫度

傳播的溫度

江津區新聞社 徐瑩

我是來自江津區新聞社新媒體部的編輯徐瑩,很高興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在工作中的寶貴點滴。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我在工作中的兩個小故事。

在新媒體部,我們的小夥伴都很年輕,但在他們身上,我懂得了傳播的溫度。在我眼中,他們首先是一群有溫度的人。他們始終對新聞葆有一顆熱忱之心,而且雷厲風行,行動力超強。

比如,今年2月,江津日報對「蓮花石露出水面」的系列報道。記得當天是2月27號,那天一大早,我們剛進辦公室,就得知了蓮花石露出水面的消息。當時我們都很激動,因為蓮花石是江津江八景之一,已經11年沒有和大家見面了。我們立刻決定,要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採訪。於是,大家迅速分配好任務,直接帶著設備出發了。

到了現場,我有幸目睹了11年後重現芳容的蓮花石。看到它的第一眼,我就被震撼到了。當時,我正站在幾江長江大橋上,視野很好,蓮花石就像蓮花花瓣一樣在江水中靜靜地綻放,由於它在水中浸泡的時間很長,露出水面時渾身都是翠綠的,非常漂亮。但在當時,大家已顧不上欣賞美景,腦子裡想的就是趕緊採訪,把這一寶貴時刻記錄下來。於是,我們立刻行動,拍照片、拍視頻,採訪文管所的工作人員,整個上午,一行人忙得不亦樂乎。

回到辦公室的時候已經中午12點多了,大家飯也沒顧上吃,就趕緊整理手中的資料,編輯微信。下午3點,江津日報官方微信就原創首發了「蓮花石驚艷露面」的文章,接著,又在江津日報的各大平台上進行了全媒體報道,取得了非常好的宣傳效果,僅僅微信的閱讀量就超過4萬。

同時,我們對蓮花石露出水面的報道也引起了中渝媒體的關注,新華網、重慶日報、重慶晨報等相繼轉發,有的媒體還專門派出記者來津採訪,百萬讀者也因這次報道認識了江津,了解了江津的人文歷史。當時我的心裡非常驕傲,覺得:一切都太值了!這是對我們努力工作的最好回報。

在新媒體部,這群有溫度的人,也一直在做有溫度的事。

今年7月,蔡家鎮鳳儀村的十萬斤西瓜滯銷。得知這一消息後,我和同事立即前往蔡家鎮進行採訪。到了現場,在田地里,我看到西瓜一排排地躺在地里,幾個瓜農看到我們來了心情急切,對我們說:」這可什麼辦啊,西瓜如果賣不出去,這一年都白忙活了!「隨後,又紅著眼睛把我們帶到家裡,沒想到這些瓜農家中的西瓜也堆成了小山。當時我的心裡特別難受,心想著一定要幫他們把這個消息傳遞出去,盡我們所能地去幫助他們。

於是,我們現場第一時間將蔡家西瓜滯銷的消息發送至江津社區App,引起了廣大市民的關注。截至下午3點截稿時,瓜農們傳來好消息,短短4個小時已接到電話數十個,已預約訂購出2000餘斤西瓜。採訪之時,來自江津中學高2020級的老師們已經聞訊組團前來,一次性購買了500多斤西瓜!

回來之後,我們立刻開展工作,在江津日報官方微信上推送了西瓜滯銷的新聞,並在江津日報其他平台上進行了刊發,迅速引起了50萬人次的關注。在微信文章的留言區,網友們討論熱烈,大家紛紛喊出「買西瓜、獻愛心」的口號。

接下來的兩周,風儀村的瓜農不斷地接到西瓜訂購電話,許多企業、醫院、學校主動聯繫該村,一次性購買幾百乃至上千公斤的西瓜,熱心市民和網友們也紛紛伸出援手。那段時間,風儀村特別熱鬧,村裡的貨車、小汽車來來往往,全都是來拉西瓜的。半個月後,村主任給我們打來電話,高興地說:「哎呀,太感謝了!村裡最後1萬公斤西瓜全部賣完了!」

聽到這個消息,大家都鬆了一口氣,笑得特別開心,那一瞬間,大家都不約而同地鼓起了掌。我知道,大家的笑是成功的喜悅,也是對我們能幫助村民感到欣慰。通過這次報道,也讓我更加懂得了媒體人的責任與擔當。

8月3日,江津日報官方APP江津社區上線了,這對於我們來說又是一次全新的挑戰。但是,我會和新媒體的小夥伴們一起繼續努力,在這個全新的新媒體平台上,繼續懷抱一顆對新聞的熱忱之心,做一個有溫度的媒體人,繼續傳播有愛、有溫度的江津故事。

江津區新聞社記者

廖秋平

演講題目《小女子與大工業》

小女子與大工業

江津區新聞社 廖秋平

我是江津區新聞社青年記者廖秋平,我的演講題目是《小女子與大工業》。作為記者,我們每天拿起相機、提起紙筆,拍的、寫的常常都是別人的故事,而今天在這裡我想向大家分享我們記者自己的故事。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我。作為一個女生,我時常會聽到家人和朋友這樣說,你一個女孩子為什麼要去當記者呀?記者多辛苦啊,白天風吹日晒、忍飢挨餓,晚上伏案寫作、奮筆疾書,咖啡杯里泡枸杞,年紀輕輕的指不定哪天就禿了頭……但初出茅廬的我就是不信邪,我認為職業從來只看能力不分性別,我也相信我一定能夠做一個為社會傳遞正能量,傳播好聲音的記者!

根據狗血劇第三定律,角色一旦立了flag就必定會被重重打臉!而我則被現實來了一拳猛擊。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我,頭一天進新聞社,就被指導老師廖洋派去跑傳說中又臟又累的工業口,看到指導老師一臉壞笑,我當時的內心是崩潰的!

然而,這樣的崩潰還只是冰山一角。當我的學長在寫字樓里大談商圈、貿易、房地產時,我在德感工業園江增重工生產車間了解該公司生產的全市最大噸位蒸汽壓縮機HGC3000/520;當我的學姐喝著咖啡、品著甜點悠閑地享受著都市白領的下午茶時光時,我在雙福工業園渝豐線纜有限公司採訪該企業與重慶大學研發的新品「網路神經線纜」;當我的閨蜜帶著男朋友一起去浪漫的土耳其時,我正蹲在珞璜工業園重通成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那裝有59.8米長風電葉片的重載卡車旁記錄葉片數據……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一段時間下來,我的生活精緻程度可謂是直線下降。但同時,我也從剛剛從業時新聞小菜鳥逐漸成長為上能唾沫橫飛搞採訪、下能生產車間找角度的「工業女漢子」。

在座的各位,你們知道「一絲」是什麼單位么,在重慶工具廠採訪國家級磨工一級技師羅淦時,文科生的我才第一次了解到,「一絲」等於0.01毫米,或者說是10微米,在千分尺上,大概就是一根頭髮絲的距離。但就是這樣的距離在徑向剃齒刀的加工上卻不容忽視,這樣的「一絲」誤差對於用戶來說也許就是「生與死」的距離。19年,羅淦師傅從少年到中年,為了守護這「一絲」的距離,他每天要重複測量精度成百上千遍,他成為了一把行走的「千分尺」。

採訪完羅淦師傅,我感慨頗深,作為一名跑工業口的記者,我時常會接觸到一些數據,大到幾千億,小到幾微米,但是每一個冰冷的數字背後,都有千千萬萬像羅淦師傅這樣有血有肉有靈魂的人在為之奮鬥著。1700萬支——這是珞璜工業園龍文機械啟動電機軸每年銷售的數量,這種「江津造」啟動電機軸不僅與中國嘉陵、一汽,重慶力帆、長安等國內知名企業合作,還遠銷國外,為美國北極星、哈雷摩托點亮「生命」;137項——這是德感工業園德馬變頻所斬獲的國家級專利數,乘著「一帶一路」的東風,德馬變頻憑藉著全球唯一的一體化直驅風洞電機和一體化直驅風洞中空電機,晉陞為變頻電機領域的「世界級強隊」……這些「江津造」用數字告訴我們,江津的工業正在走向全國、走向世界,蓬勃發展。

550天,720餘萬個小時,江津的大工業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她用一個個鮮活向上的人物教會我生活的態度和做人的道理,她用一項項喜人的成績激勵我不斷奮進尋找更好的自己。小女子與大工業,看似格格不入,其實相得益彰,小小女子一定還會在此不斷成長。感謝江津,感謝在座的各位!

江津網記者

陳姍

演講題目《「婆婆老師」袁煥芳

「婆婆老師」袁煥芳

江津區網路傳媒中心 陳姍

從未想到從事新聞工作可以讓我收穫如此多的溫暖和感動。

她是我從事新聞工作後的第一個採訪對象。汽車一路顛簸著停靠在了一條泥濘的山路上。透過被歲月侵蝕得有些斑駁的校門,一位滿頭銀髮的老人,正拍著手教孩子們唱兒歌,孩子們稚嫩的聲音穿透初冬微醺的晨霧,為清冷的山區鍍上了一層金色的樂章。

這是我步入江津區西湖鎮興旺小學看到的畫面,正是這位銀髮老人,退休後用自己60萬的全部積蓄,在大山深處為留守兒童建起了一所學校,為了改善孩子們的生活,她收拾荒地,種植蔬菜,飼養家禽。在她的激勵和感染下,三位子女也紛紛放棄外校工作回鄉,到母親創辦的興旺小學,一起為孩子上課。她,就是200多個留守兒童的「婆婆老師」——袁煥芳。

在採訪中,有好幾個小女孩一直跟著袁老師,緊緊攀著袁老師的胳膊,到哪兒也不鬆開。我很好奇,問袁老師:「這些孩子平時都喜歡粘著你嗎?」袁老師慈祥地笑了:「這些娃娃都是留守兒童,父母常年不在身邊,都和我很親。」袁老師摸著其中一個小女孩的頭,告訴我這個小女孩叫古月,今年三歲,父親常年在外打工,膽子特別小,剛來的時候,小古月晚上怕黑,每晚都要摟著她才能安穩入睡。

說到這裡,一個年紀稍大的孩子說話了:「記者姐姐,我膽子大我不怕黑!」話音剛落,就引起了孩子們一陣鬨笑,原來這個叫黃路遙的小女孩,也有一段膽小的經歷:一個下著暴雨的早上,袁老師檢查學生到校情況的時候,發現只有小路遙的座位空著,望著外面瓢潑的大雨,袁老師急了,抓起傘就沖了出去,山路濕滑,孩子要是摔了,可怎麼跟她的家長交代啊!顧不得雨水打濕了衣裳,顧不得大風吹翻了雨傘,袁老師一心只想快點找到小路遙,在泥濘的山路上走了一個多小時,終於看到在一棵大樹下蜷縮著一個小小的身影:是小路遙!袁老師趕緊沖了過去,緊緊摟住那瑟瑟發抖的身軀,看到袁老師,小路遙哇地一聲哭了出來:「婆婆老師,你來了我就不怕了……」

這樣的故事在興旺小學,已經記不清有多少了。不論學生家庭條件如何,不管學生成績好壞,袁老師始終不偏愛不放棄。我問她:是什麼,讓你如此執著?她告訴我:能看著孩子們能夠快樂成長,就是最大的幸福。

就在我準備道別的時候,放學的鈴聲響起了,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噔噔地跑下樓,顧不得喘一口氣,麻利地抄起一個大勺子,為早已排起長隊的孩子們添著飯菜……透過那氤氳的蒸氣,望著那個忙碌的越帶佝僂的背影,頓時,我的眼眶濕潤了。

大愛無聲,平凡至偉。袁老師情系留守兒童,用星星燭光為孩子們點亮燦爛夜空。在2011年,她以高票獲得重慶市第三屆道德模範。2012年,袁煥芳老師榮獲「感動重慶十大人物」,其頒獎詞是這麼說的:退休教師袁煥芳,山鄉築巢引鳳凰,辛勤耕耘育桃李,留守兒童聞芬芳。

今年3月,我再次走進了興旺小學,六年之隔,曾經塵土飛揚的地面,鋪上了水泥地;曾經破舊的教室門窗,重裝一新;曾經灰暗的教室也更換了嶄新的課桌椅。而已經74歲高齡的袁老師依然手拿粉筆,站在講台上,教孩子們念著古詩……

「最初只是想讓孩子們能讀上書,沒想到自己堅持了19年。」袁老師告訴我,19年的辦學過程雖多坎坷,但無悔選擇。目前,全校已走出了300多名畢業生,看到他們考上好學校、走上工作崗位,心裡高興、驕傲;特別是看到政府、社會源源不斷送來的關愛,看到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健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更是感動、激動。

作為記者,我也不能停下,將繼續記錄溫暖、傳遞愛心,去講好遇見的每一個好故事,去發現細微處彰顯的正能量,去看見平凡靜默中蘊藏的強大力量!

江津區廣播電視台記者

左正

演講題目《心若向陽,便是幸福

心若向陽,便是幸福

左 正

我是左正,2016年我進入江津廣播電視台工作,入職短短2年,圖片上的這個背篼卻讓我記憶猶新,我的故事將從這裡說起……

天藍,雲白,山青,水秀,夏天裡的江津區蔡家鎮大龍村就是這麼美。千百年來,綿延的青山就像是一條望不到盡頭的絲帶,緊緊纏繞在村子周圍,守護著這方水土,但同時也禁錮著人們的步伐。與急切想「逃離」這裡到城市紮根的年輕人不同,故事的主人公,今年49歲的陳厚祥只有一個最樸素的願望——那就是在這片土地上踏實生活,繼續編織背篼。

蔑刀,竹條,是陳厚祥日常生活必備的「兩件寶」;而背篼,是他這輩子為家裡增收的唯一夥計。造成這一切悲劇的根源,是27歲時在石場的一場意外事故……當時的陳厚祥,在一個石場打工,在一次採石的任務中,不慎把脊椎骨摔成了粉粹性骨折。從此下半身便毫無知覺了。

因為下半身的殘疾,陳厚祥在床上躺了整整三年多。在這三年間,面對生活的困境,他無能為力。他傷心過、絕望過,幾度想用死來解脫,但冷靜下來,他同時也嚮往過,那時他的孩子已經四五歲了,他又想把這個孩子養大,供他讀書。不過家裡的主要經濟來源斷了,再加上看病的支出。連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鹽,也變成了奢侈品,原本不富裕的家更是雪上加霜。

「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面對家庭的變故,妻子嚴雲鋼沒有被打到,而是選擇了積極樂觀的陪伴和開導。陳厚祥說,沒錢抽煙了,妻子嚴雲鋼總打趣的說,管它的,人抽一支煙他也要旺點嘛!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當時的陳厚祥被妻子的樂觀和愛深深感染,一次機緣巧合,他做出了編背篼的選擇。

陳厚祥的想法得到了家人的支持。憑藉著做過鐵匠、石匠磨礪出來的吃苦耐勞和韌勁,他說干就干。不過萬事開頭難,編第一個,不像,又試編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由於本身腿腳不方便,加上自己的手臂使不上勁,他差不多整整學了一年多。背篼慢慢編的好看了,妻子嚴雲鋼就背到鎮上去賣。 想法很豐滿,現實卻往往很骨感。丈夫辛辛苦苦編織的背篼沒有賣出去,還遭到別人的嫌棄,嚴雲鋼心有不甘。為了繼續鼓勵丈夫,她編製了一個「愛的謊言」,把一個背篼送給了親戚,她告訴丈夫那是賣出去了。

從送出第一個背篼起步,陳厚祥的背篼編得越來越好。經過十多年的風風雨雨,現如今,他編的背篼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可,小有名氣。在編背篼這條路上,陳厚祥成功了,他克服了生活的磨難,給家裡帶來了經濟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現在的陳厚祥,心中充滿了對家人的感恩和對生活的滿足。

在我採訪過程中提到他妻子的時候,他總是笑著說,他和她妻子就像歌詞里唱的那樣「愛是你我,用心交織的生活;愛是你和我,在患難之中不變的承諾」。

我們說最平凡人的故事,傳遞最真實的感動,陳厚祥和妻子用樂觀和堅強撐起了一個家,儘管不富有,但也足夠溫馨、幸福。這一路走來,無論是石場的事故,還是編背篼的收入。儘管困境重重,但他們從沒有放棄,因為他們堅信:心若向陽,便是幸福。

(來源:@江津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津發布 的精彩文章:

濱江新城這5條道路將迎來「顏值」大變化!

TAG:江津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