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果領導讓你去給他們講課,你會拒絕嗎?

如果領導讓你去給他們講課,你會拒絕嗎?

管理視角看國學(623)

《孟子·萬章章句下》之七

原文:

萬章曰:「敢問不見諸侯,何義也?」孟子曰:「在國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謂庶人。庶人不傳質為臣,不敢見於諸侯,禮也。」

萬章曰:「庶人,召之役,則往役;君欲見之,召之,則不往見之,何也?」曰:「往役,義也;往見,不義也。且君之欲見之也,何為也哉?」

曰:「為其多聞也,為其賢也。」曰:「為其多聞也,則天子不召師,而況諸侯乎?為其賢也,則吾未聞欲見賢而召之也。繆公亟見於子思,曰:『古千乘之國以友士,何如?』子思不悅,曰:『古之人有言:曰事之云乎,豈曰友之云乎?』子思之不悅也,豈不曰:『以位,則子,君也;我,臣也。何敢與君友也?以德,則子事我者也。奚可以與我友?』千乘之君求與之友,而不可得也,而況可召與?齊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將殺之。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

曰:「敢問招虞人何以?」曰:「以皮冠。庶人以旃,士以旗,大夫以旌。以大夫之招招虞人,虞人死不敢往。以士之招招庶人,庶人豈敢往哉。況乎以不賢人之招招賢人乎?欲見賢人而不以其道,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夫義,路也;禮,門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詩云:『周道如底,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視。』」

萬章曰:「孔子,君命召,不俟駕而行。然則孔子非與?」曰:「孔子當仕有官職,而以其官召之也。」

對於「不見諸侯」,在孟子這裡主要強調即使是諸侯,來召我也應以禮來召,我才可以見,我是臣,就以臣禮見召,我是師,就以師禮見召,我是平民,就以平民之禮見召,如果召不以禮,則被召者就不應見,甚至是以死抗爭,「打死我也不去」,「不見諸侯」的道理,前面另一個弟子公孫丑也多次問及,可見是大家一個共同的疑惑,一般人可能認為,如果諸侯來召的話,這可是一個獲得見用甚至榮華富貴的好機會,那還管它是不是合理合意呢,趕快就去,孟子則認為不然,他不以禮,不以義,我就不去,這主要體現了一個君子的獨立人格,並不以地位低、貧窮就在人格上也低對方一等。

所以孟子首先回答,即使是平民老百姓,在國都中就是市井之臣,在鄉下就是草莽之臣,如果諸侯要傳召這一類人,就先任命身份,然後再召,如果直接召平民,這個平民是不可以直接去見的,這就是禮。

萬章就提出了一個疑惑:平民如果是國家給派的活(如安排服兵役),就必須去參加,為什麼作為國君想召見他,反而不去見,這是為什麼呢?

孟子說,去服役,這是作為一個國家公民的義務,但是去見國君,卻不是一個公民必須的義務。況且如果進一步深入考慮,國君要召見一個平民,他是為什麼,想幹什麼呢?

萬章大概猜測:應該是因為他見識多,因為他是一個賢人

孟子就接著教育:如果是因為這個平民見識多,那麼國君要見這個平民就是來請教的,就應該待之以師禮,天子都不應該用召的方式見老師,況且是諸侯呢?(對應到現在的情景,如果你是一個大學老師,某一個企業老總讓你去他公司給他介紹一下你所掌握的專業知識,你去還是不去呢?)如果是因為這個平民是一個賢人,則以招的方式讓一個賢人去見自己,這樣的事情就更不應該。

下面接著以子思的例子來說明:魯繆公急於見到子思,就說:「古代的千乘之國的國君以朋友的方式對待賢人,這多好呀!」(魯繆公的意思是我要象古代的賢君看齊,以平等的身份對待賢人。相較於一般的國君對待平民的盛氣凌人,魯繆公認為自己已經是折節了)沒想到這樣說子思不但沒有感到誠惶誠恐,反而感到不高興,說「古代的人也說了:『應該是事奉呀,怎麼能說是交友呢?』孟子還為子思腦補了一段背後真正想說的話:「從位置尊卑的角度,你是國君,我是臣民,我怎麼敢跟國君交朋友呢?從德行的角度,那麼是你應該把我當老師來事奉,怎麼可以以朋友身份來對我呢?」所以孟子得出結論,對於賢人來說,千乘之君想給他交朋友都不行,更何況用召見的方式讓他過去,他怎麼能去見呢?

然後又以齊景公召虞人不以禮,這個虞人寧可被處死也不去見。所以作為志士,就要有忍受貧窮的意志,作為勇士,就要做好付出生命的準備。孔子讚賞這個虞人,就是因為這個虞人不以禮來召自己,哪怕你是國君,哪怕以死威脅,我都不會去。

說到這裡,萬章就問那麼召虞人是應該用什麼來召呢?孟子給萬章簡單介紹了一下:召虞人應該是以皮冠,召普通老百姓就是用旃(zhan),召士就用旂(qi),召大夫就用旌(jing)。(且不去管它到底是什麼,有什麼區分,何以用這樣的方式,只是知道身份不同禮就不同)以召大夫的方式召虞人(看起來是抬高身份了),虞人卻寧死也不去。所以用召士的方式召平民百姓(看起來也是抬高身份了),平民也不敢去。那麼用召不賢人的方式召賢人(等於是降低身份了),賢人當然是不去見了(回到開始的主題,「不見諸侯,何義?」)

想要見到賢人卻不以召見賢人的方式來召見,就像想進到屋裡卻把門給鎖上了一樣,義就像路,禮就是進出的門戶,只有君子才能用這條路,進出這個門。就像詩經里寫的:「周朝的道路鋪的非常平坦,而且筆直如箭,這是君子探索而成,小人看著學習就好。」(引用這個詩經的意思相當於回應一個潛在的質疑,你說的這個所謂的義和禮是誰規定的呢?為什麼不能變動就必須按著這樣來做呢?引這個詩就是說這個禮義是聖人走出來的,後人只需要看著學習模仿就可以了。)

萬章最後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孔子聽到國君要召見,就急急忙忙的不等套好車駕就趕快過去,那麼孔子做的是不是不對呢?孟子解釋:孔子這樣做,是因為孔子當時是有官職在身,所以國君以其官職召他,他就應該趕快過去見。(和「不見諸侯」說的不是一回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秦合舫 的精彩文章:

真正的朋友關係是這樣的
一位出身微賤、七十多歲才找到用武之地,卻影響了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的老人

TAG:秦合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