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青年教師如何站穩講台?

青年教師如何站穩講台?

■曹東勃

近兩個月的暑假對教師來說,如同「久旱逢甘霖」,值得期待。但暑假真正來臨時,又變成了僅供止渴的梅子。近期霸屏的 《求你們別跟我談暑假,戒了》這類文章道出了真相,激起了同行的共鳴:教師這個職業其實分不清八小時內外、無所謂寒假暑假,年復一年,莫不如是。常有朋友會問,都教了八年書,你們這些老師怎麼還把自己搞得這麼忙?每到放假除了科研,還要備課、鑽研教學?我想主要理由有三。

站穩三尺講台,

是青年教師最重要的事情

對 「青椒」 (青年教師)來說,頭兩年非常重要。在教學上站穩腳跟,還不能荒廢科研,這都需要時間來積累經驗。備課佔用大量的時間,但它是值得的。即便是在研究型大學, 「教書育人」依舊是第一要務。學校辦得好不好,除了有可以量化的論文、獲獎等,還要看這所大學教師及學生的精神狀態。

好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有明顯的精神印記。北京大學陳平原教授曾經考證,從硬體、經費等情況看,當年西南聯大的學術環境其實很差,無力發展各種研究院、研究所和研究中心,西南聯大9年培養出來的研究生總數不超過100人,還沒有今天一個院系一年培養的多。但,當一所大學裡,所有的著名教授都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學,它所培養的學生的水平就不得了。李政道回憶當時的聯大教師時說: 「他們看見有一個優秀的學生,都是全副精神要培養的。」

研究教學規律,

是站穩講台最根本的保證

一個青年教師,身份一下子由學生變成老師,難免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該如何在講台上講課?用什麼方法和學生交流?都需要自己一點點摸索。同時,每個學校都會培訓入職的新教師,讓他們觀摩優秀教師講課、學習各種教學方法。

課堂上,教師如果要給學生一杯水,就得準備一桶水。45分鐘的課,需要準備的支撐資料遠遠超過這個時間。講過一兩輪之後,自然懂得刪繁就簡,知道哪些最重要。先把書讀厚,再把它講薄。任何課程,即便是規定的教材、大綱,教師都必須根據自身特點改造。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一個追求卓越教學效果的青年教師對課程框架的適應性再造。

對青年教師來說,還有一個年齡問題。當一個二十七、八歲的博士,從校門到校門,面對著比自己小不到十歲的本科生、小五六歲的研究生,靠什麼去吸引他們?沒有滿頭白髮和滿臉皺紋,沒有長者般豐富的人生經驗,不可能像老教師那樣講很多生動的人生故事。所以必須自力更生,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法,進行創造性轉化、適應性改造,照本宣科一定不會受歡迎。

我2010年剛剛任教時,曾參加市教委組織的教師培訓,到上海交大聽了一位教學名師的課。這位老師語言流暢、富有詩意和感染力,對學生很有親和力。那天恰好是冬至,她在課堂上即興對在座的大一新生說: 「你們人生的前十八年,每年這個時候,都是父母提醒你們多添衣裳。那麼,現在是你們獨在異鄉的第一個冬天,能不能給你們遠在家鄉的父母發一條注意添衣的溫馨簡訊呢?」當時好多學生被感動得落淚。

我當時就想,如果我在課堂上照搬她這種方式效果如何呢?同樣的話,這位女老師娓娓道來,就有很好的潤物無聲的效果。而我一個大老爺們這樣講,恐怕就會適得其反甚至引發吐槽。所以,必須走自己的路,形成自己的風格。

教學是一個永遠值得探討和挖掘其規律和奧秘的無底洞。教學有法,卻又因人而異,所以教無定法。每個老師必須從我出發,設計獨一無二的教學過程。

現在的學生對課堂教學的需求,早就不再是知識的機械傳授和現象的簡單呈現,而是對問題在發生學意義上的深度分析和對問題解決路徑的開放探索。這就需要教師打破書本框框,沉入到社會現實中去,進行研究型的教學,並通過科研及時反饋於教學,通過師生之間的緊密互動實現教學相長。而且還必須摒棄那種包打天下的路徑,要以專業特長應對專題教學,在此基礎上適度分工,形成教師之間良好的教學互助合作關係。

師生之間的互動關係,我認為 「依賴」是一種更高也更難達到的境界。學生不僅樂於向教師請教問題,更樂於在課上課下和教師交流看法,形成一種良師益友的關係。 「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畢生難忘」的課程建設目標,意味著師生之間建構一種超越教學過程、超越 「學期」界限的關係。很多同學直到今天仍然會和我交流學習生活中的困惑,這也讓我感到自己的責任並未隨課程的結束而結束。

把課上好,

是教師的本能、更是使命

每一位青年教師都想把課上好。沒有哪位青年教師會根本不在乎學生評價,只在乎自己的研究。因為青年教師的職業生涯剛剛開始,站住講台,獲得學生的好評,是對自己最大的鼓勵、褒獎,也是自信的來源。這件事做好,身為教師 「大後方」就穩固了。所以一個青年教師願意在他教師生涯的前幾年在教學上花費大量功夫,這不是別人逼他的,而是一種正常的內在心理。

我也曾有一種一勞永逸的想法,花一年時間把課件、教案做好,以後就不用在教學上花費精力了,吃老本就可以了。後來發現,我自己也無法說服自己,必須常改常新。這種心態也許隱約是一種使命感。

這種使命的最直接來源在於,要對得起自己今後至少二三十年的職業生涯、對得起自己求學過程中的各種專業理論學習、對得起三尺講台賦予我們的責任。也可以借用弗洛伊德的學說來作這樣的理解:把課上好是教師的  「本我」,這是作為一個教師 「好為人師」的本能;把課上好之後獲得學生的好評,進而享受到這種好評帶來的快慰,這是教師的 「自我」;而把上好課提升到使命感的高度,那可以說是教師的「超我」,是一名教師對自己的職業升華為事業的結果。這個境界需要用一生去踐行,甚至最後才能蓋棺定論。

我們已經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的工作很忙,節奏很快。一不留神,就要感慨於 「時間都去哪兒了」,就要震驚於 「1992年已經成了中青年的分水嶺」,就要在拎著保溫杯上課的路上自嘲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枸杞」。我們是青年教師,但我們終將老去。怎樣抵抗衰老,如何拒絕油膩?對於教師來說,真正能夠讓我們的學術生命、職業生涯,精神狀態乃至身體狀態永葆青春的有兩條途徑:

一是永遠保持對教學和研究的熱情,不斷探索未知、追求新知,不斷革新教學方法手段,這叫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

二是常年置身和融入這群18-22歲、永遠充滿創造力和活力的青年之中,他們絕大多數就像一張白紙,對這些充滿求知慾和好奇心的孩子們來說,未來充滿無限可能。教師的言傳身教,甚至不經意的一句話、一個點撥,都有可能點燃他們探險的火花,影響他們的人生抉擇。見證他們的成長、幫助他們更好成長,同時也獲得我們自己的進一步成長,這是讓人何等愉悅、何等幸運、何等榮耀的使命?這叫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面對新時代的新青年,我們青年教師重任在肩。(作者為上海財經大學副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匯網 的精彩文章:

78歲父親要和保姆領證結婚,400萬房子這樣處理,女兒說……
導師面對面丨青年導演如何「被看見」?揭示電影節背後的秘密

TAG:文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