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3人相繼患癌,原因到底是什麼?及早發現這種致癌因子!
案 例
劉女士的爺爺、父親、姥爺都因癌症去世,家族性癌症病史讓她生活的小心翼翼,但在三四年前大便出現了異樣。
經多方查詢,顯示結腸癌的風險比常人高很多。
腸息肉=腸癌種子
劉女士有明確的腫瘤家族史,是非常典型的高危人群。之後經過腸鏡檢查後,發現了腸息肉(腺瘤),也就是「腸癌種子」!
一般來說,從息肉的發生到惡變,需要8-15年,往往悄無聲息,但越靠近晚期,治療生存率越低,且90%左右的腸癌都來自於腸息肉病變!
初期,黏膜增生形成增生型息肉,當息肉長大到2cm時,癌變風險大大增加;隨後,息肉的部分細胞會出現惡變,有一定的腫瘤成分;當腫瘤成分逐漸增多,向下浸潤時,就會發展為浸潤性的進展期腸癌。
2,腸癌,10年內
可能成為「第一大癌症」
據統計:我國腸癌發病率以每年3%的速度在遞增,其發病遞增速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很多城市中的結直腸癌,已成為僅次於肺癌發病率第二高的腫瘤,尤其是19-35歲的年輕人,腸癌發病率上升尤其明顯。
如下圖是北京市結直腸癌發病率,從進入2006年以來,無論男女結直腸癌發病率一直在不斷走高。
按此速度發展,科學家預測未來10年腸癌發病率將有望超過肺癌、胃癌,成為「癌症榜首」——中國第一大癌。
近些年,不少名人因結直腸癌去世,如《新聞聯播》主持人肖曉琳、丁俊暉的母親、35億的商人王均瑤、知名導演楊德昌等。
3,三類高危人群,要提高警惕
1, 腸道過敏
腸道易過敏人群,腸癌風險高。比如對牛奶等食物腸道過敏的人群,容易出現腹瀉、腹部不適等腸道反應,刺激腸道出現充血、水腫、出血性反應。反覆如此,容易引起細胞惡變。
一旦確認這些食物過敏,就要遠離它。
2, 慢性腸炎
慢性腸炎,是僅次於腸道息肉的第二類結直腸癌的一個癌前病變。
如果排便性狀、次數改變,如:便秘、腹瀉、兩者交替發生等,要警惕腸癌。特別是有粘液膿血便的癥狀時,可能預示潰瘍性腸炎,癌變幾率非常高。
3, 癌症基因
現代遺傳學認為:絕大多數腫瘤都有一定的家族易感性,由一定的基因變化形成了腫瘤。
臨床上1/3的結直腸癌患者都有家族史,特別是家族性的腺瘤性息肉病,一般癌變發生在39歲以前,到50歲左右100%都會癌變。
4,基因突變,增加癌症風險
癌症本質上是一種基因病,其實人體內本身就存在促進細胞分裂的基因,叫做原癌基因,類似於汽車的油門系統。
當原癌基因發生變異時,好比油門加大,汽車轟到底,處於失控狀態,細胞發生了不受控的、無限的增殖分裂,最終形成了瘤。
遺傳因素在癌症發病中起的總體作用為33%,就遺傳基因範疇來講,可以把人群分成癌症遺傳人群、癌症易感人群、癌症正常風險人群三大類。
1,癌症遺傳人群
癌症遺傳人群患癌的概率非常高,一般攜帶了多個比較重要的基因變異,導致發生某種癌症的風險要比正常人水平要高很多。
2,癌症易感人群
癌症易感人群,是某一個腫瘤的高危人群,除了對生活方式、生活環境比普通人群要格外注意以外,還要提前做腸癌早期篩查,以有效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
專家建議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超過35歲至少進行一次早期篩查。
如果特別是以下6類高危人群,只要符合其中一項,就要格外注意,建議至少每2-3年進行一次篩查。
1. 親屬中患有結直腸癌或有家族遺傳史人群
2. 喜歡吃高脂、高蛋白食物的人群
3. 慢性便秘、便血或腹瀉人群
4. 患腸道疾病、膽囊炎等慢性疾病人群
5. 大便習慣、性狀或質地近期發生變化
6. 有吸煙飲酒、熬夜久坐等不良習慣人群
若滿足≥2條,應每年篩查一次
若滿足1條,應每2-3年篩查一次


※餐桌上常見的這碗湯,竟是結石的幫凶?預防結石有妙招!
※身體有血栓,這幾個部位會「說話」!聽不到可就麻煩了
TAG:BTV養生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