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氣未消,立秋已過,需祛濕,防秋燥,喝二茶,吃三果,更健康!
雖然,立秋已過,但暑氣未消,天氣依然酷熱,還有「秋老虎」肆孽,此時,防暑依然不可大意。
立秋後,天氣仍熱,雨水多發,是人體濕氣最重的時候,一定要引起警惕,注意祛濕!
此時,除濕,也要兼顧防秋燥。
人們,在夏季,酷熱大汗之後,常損耗過多,會出現體內營養及水分不足。
而進入秋季之後,氣候乾燥,因此,在秋涼時,極易出現秋燥。
中醫認為,燥乃六淫之邪,為秋季主氣,其性乾燥,易耗津液,此時,一定要注意潤燥。
暑氣未消,需祛濕,喝二茶,更健康!
一張圖,自測體內是否濕氣重?
濕氣,分為兩種:
第一種:濕熱
特點:舌質偏紅、舌苔黃膩,小便黃,易長濕疹,怕熱等!
第二種:寒濕
特點:吃很明顯、舌質偏淡、舌苔白膩、小便清長且多、怕冷等!
祛濕,喝二茶:
——茶1:喝蒲公英馬齒莧茶,祛濕熱
材料:蒲公英根、赤小豆、薏苡仁、淡竹葉、馬齒莧、槐花、芡實、綠茶
做法:
1、野生蒲公英根洗凈,切段,烘炒製成茶,備用;
2、赤小豆、薏苡仁,炒熟,備用;
3、淡竹葉洗凈,炒製成茶,備用;
4、新鮮馬齒莧,切段,烘炒製成茶,備用;
5、槐米、綠茶、炒製成茶,備用;
6、取蒲公英根0.7g、赤小豆1.7g、薏苡仁0.7g、淡竹葉0.2g、馬齒莧0.1g、槐花0.1g、芡實0.3g、綠茶0.2g,全部碾碎,做成1個茶包即可。
喝法:每次取一包,熱水沖泡,靜待3-5分鐘,飲用即可!
蒲公英,擅長祛濕熱,可瀉火、利尿、除濕,改善濕熱所致噁心、舌苔發黃等症,並且蒲公英有利尿散結之效,可以幫助人體排除更多毒素!
馬齒莧,歸肝、心、脾、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水祛濕之效。
赤小豆,健脾利濕、消腫解毒,值得注意的是,要選用赤小豆,而非紅小豆,切莫選錯了!
薏苡仁,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芡實,歸脾、腎經,能健脾祛濕、固腎止瀉。
淡竹葉,以滲濕泄熱見長。槐花,可涼血止血,清肝瀉火。綠茶,不發酵,多種成分幾乎都保留下來,祛濕效果最佳!
幾種搭配在一起,去除體內濕熱,效果尤佳,不妨試試!
——茶2:喝砂仁生薑大棗茶,祛寒濕
材料:砂仁,生薑、大棗、蜂蜜
做法:
1、大棗加水煮熟晾乾,備用;
2、生薑切片,加蜂蜜炒制微黃,備用;
3、砂仁,洗凈,備用;
4、取大棗、生薑、砂仁,用沸水沖泡5分鐘,飲用即可!
砂仁可以辛溫燥濕、醒脾,善於化濕行氣,為醒脾和胃的良藥。
生薑,溫中散寒,可以健胃活血,用於脾胃虛寒、泄瀉清稀無臭味、腸鳴腹痛者。
配以甘溫的大棗,起到很好的祛寒濕功效。
立秋已過,防秋燥,吃三果,更健康!
立秋到來之際,人們容易產生秋燥。
此時,正是潤燥生津的最佳時期,立秋過後,多吃三果,有助擺脫秋燥的煩惱!
1、吃秋梨
《本草綱目》中記載:梨可「潤肺良心、消痰降火」。
梨,香甜可口,肥嫩多汁,可潤肺生津、止咳化痰,對抗秋燥。
雪梨,可以生食、榨汁,也可以燉煮或者熬膏。
梨可以補水,養陰潤肺,而且對嗓子特別好,如果,平時有咽炎的或者嗓子不好的人,可以多吃些秋天的梨。
冰糖雪梨飲
材料:雪梨、冰糖
步驟:
1、將梨去皮挖核
2、將冰糖塊放入挖去核的雪梨中。
3、處理好的雪梨放入碗中,放入蒸鍋。
4、隔水蒸1個小時左右,至雪梨軟爛即可。
冰糖味甘、性平,入肺、脾經;有補中益氣,和胃潤肺的功效。
2、吃哈密瓜
立秋之後,西瓜漸漸隱退,哈密瓜挑起了「當家瓜果」大梁。
哈密瓜,有清涼消暑、除煩熱、生津止渴的效果,是立秋解暑潤燥的佳品。
《本草綱目》中記載:甜瓜起到「止渴、 除煩熱、利小便、通三焦團壅塞氣、治口鼻瘡」之功效。
哈密瓜性涼,不宜吃得過多,以免引起腹瀉。
哈密瓜含糖較多,糖尿病人應慎食。
3、吃葡萄
葡萄,富含葡萄糖、維生素和多種礦物質元素,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葡萄汁被科學家譽為「植物奶」。
葡萄中含較多酒石酸,有幫助消化的作用,適當多吃些葡萄能健脾和胃,對身體大有好處。在食慾不佳時,吃葡萄有助開胃。
葡萄:營養豐富,酸甜可口,具有補肝腎、益氣血、生津液、利小便等功效。
生食能滋陰除煩,搗汁加熟蜜濃煎收膏,開水沖服,治療煩熱口渴尤佳。經常食用,對神經衰弱和過度疲勞均有補益。
葡萄其性寒涼,因此糖尿病患者、便秘者少食,當脾胃不和、虛寒泄瀉時應忌食。吃葡萄忌與海鮮、魚、蘿蔔、四環素同食,以防加重腹瀉癥狀。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麻煩聯繫刪除,謝謝!


※夏天,吃小龍蝦,為什麼不能配啤酒呢?
※3種食物「催你老」,但這4種食物,多吃幾口,比同齡人更顯年輕
TAG:營養師雪姐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