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分析化學邁入化學測量學新時代

分析化學邁入化學測量學新時代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科學部主辦,南京大學生命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承辦的「化學測量學戰略研討會」於2018年06月19日至21日在南京舉行。本次會議是化學科學部學科重組、申請代碼調整後化學測量學的首次發展戰略研討會。會議以 「分析化學新時代」為主題,對新形勢下化學測量學面臨的重大科學問題、發展前沿、發展趨勢、青年人才培養及存在的問題等進行了充分討論。來自全國33所高校和中國科學院院所的70餘名化學測量學領域的專家及學者(包括9名中國科學院院士、61名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及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參加了本次研討會。

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化學科學部進行全面的學科重新調整,以化學的主要研究方向進行分類資助和管理,更好地適應國際化學發展的趨勢和促進中國化學研究的轉型發展。化學科學部將傳統的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高分子科學、分析化學、化學工程及工業化學、環境化學、化學生物學等8個資助方向調整為新的8個項目資助方向:合成化學、催化與表界面化學、化學理論與機制、化學測量學、材料與能源化學、環境化學、化學生物學、化學工程與工業化學

研討會開幕式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化學部常務副主任陳擁軍主持,他主要介紹了化學科學部重組及代碼調整的背景及初衷,強調了目前我國基礎研究存在源頭創新能力不足以及打破學科界限促進原始創新的重要性。

化學部主任楊學明院士在開幕式致辭中提到新時代基金委「鼓勵探索,突出原創;聚焦前沿,獨闢蹊徑;需求牽引,突破瓶頸;共性導向,交叉融通」的32字新時代資助導向,強調要做有品位有價值的原創性科學研究。

南京大學校長呂建院士致歡迎詞,對各位專家學者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並對基金委的大力支持表達了由衷感謝。

大會首先由陳洪淵院士圍繞「化學測量學的內涵及前沿」做了主旨報告,對學科交叉與融合、測量科學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實現創新等闡述了獨特的觀點。

江桂斌院士以「化學測量-溫故而知新」為題對中國分析化學領域研究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做了全面的分析和闡述,並從分析工作者的任務、儀器可靠性、研究獨特性及人才培養等方面提出了寶貴建議。

譚蔚泓院士以「單個活細胞的化學測量面臨的挑戰和機遇」為題,以獨特的視角對單個細胞(包括離體細胞和活體細胞)測量領域的特徵和面對的挑戰、現有的方法、技術以及未來發展方向做了詳細的闡述和憧憬。

張學記、樊春海、鞠熀先、方曉紅、龐代文、劉買利、蔣興宇等分別從不同切入點對生物界面測量、生物成像、單分子單顆粒分析示蹤、生命波譜學、微納生物晶元等研究領域進行了深入闡述。

會議特邀嘉賓化學生物學吳家睿研究員以「化學面臨的生物學挑戰」為題從化學生物學的角度闡述了目前化學方法在生命研究中的優勢和問題,指出目前存在的研究「碎片化」問題如何能真實地反映生命複雜系統的本質,引發了大家熱烈討論。剛從2018年國際生物感測研討會回來的張先恩研究員介紹了國際生物感測方面的最新進展及研究情況,強調了中國目前在感測方面的研究論文雖然已走在世界前列,但在感測原理創新及商業化應用方面差距還很大。

李景虹、毛蘭群、龍億濤、田陽、朱俊傑分別以「電分析化學的進展思考」、「活體電分析化學:挑戰與機遇」、「電化學單分子測量意義和挑戰」、「腦氧化應激過程分析」、「生物電化學研究現狀與展望」為題深入描述了目前電分析化學領域的前沿熱點、新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以及電分析測量面臨的機遇和挑戰。與會專家從電化學成像技術、納米電化學、單分子電化學、新材料體系界面電分析、微器件及可穿戴器件方面展開了充分討論。

劉震、唐惠儒、陸豪傑、許國旺分別從分子識別與檢測、人類代謝表型組、蛋白質測量、代謝組和暴露組高覆蓋測量等領域闡述了在色譜組學研究領域化學測量學所面臨的問題和機遇以及應對方法。郭良宏則從環境健康科學研究的角度提出了對化學測量學研究的需求。

創新科學儀器是我國科學研究的重要基礎,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安全的重要保障。楊學明院士以「創新科學儀器是推動化學測量學的原動力」為題分享了他在科學儀器創製方面的觀點和經驗。強調科學儀器研究需要對新實驗技術發展高度敏感,要以科學問題驅動、目標高遠,儀器要有創新性和特色,要仔細設計並確保高質量研製過程,注重細節。

柴之芳院士從基於大科學裝置的化學測量學角度指出大科學裝置是國家科學重器,需要頂層設計,是多學科集成的高度體現,要以科學為導向、以精準測量為出口,是攀登化學測量學高峰的梯子。林金明、高學雲、關亞風、黃岩誼、顏曉梅、歐陽證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對測量儀器發展的見解並分享了他們在儀器研製方面取得的成績和經驗。

會議討論環節,汪爾康院士提出分析化學改為化學測量學對傳統的分析化學學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化學測量學屬於應用型科學,基金委要重視基礎,理直氣壯地支持基礎研究。萬立俊院士因公務未能到會,特請趙宇亮院士轉達了他對化學測量學的期望,希望大家認真思考分析與測量、虛與實、精準與精確、形貌與成分、現象與化學的關係與內涵。趙宇亮院士希望每一位專家能夠站在一定高度上考慮化學測量學的發展,梳理中國在該領域的長處和短板以及化學測量學未來的研究方向。

最後,陳擁軍主任以「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青年學者」為題,高屋建瓴,精闢而深入分析了當前我國基礎研究、中國科技現狀、科技評價體系以及青年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各種問題、弊端,提出了科學研究的3S境界(Something Unique,Something Important, Something Different)及對青年學者的要求,引發與會專家的強烈共鳴與熱烈討論。

此次研討會是化學測量學領域的首屆高層次會議,既是對我國近年來分析化學領域重大成果的展現,也是對新時期化學測量學發展戰略的一次科學總結、討論與展望,將對我國化學測量學領域的未來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來源: 基金委化學科學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分析測試百科網 的精彩文章:

德國著名分析化學家Bernhard Welz逝世
法醫中的藥物分析:GC-MS和LC-MS哪個更合適?

TAG:分析測試百科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