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這個村,因為兩位仙女至今香火不斷……
在壺關縣東南45公里處,有一個名為樹掌鎮的鄉鎮,從樹掌鎮向西南,有一條清澈的河流神郊河,河北岸山坡上的村子就叫做神北村。
▲真澤宮當央殿
村裡有一座始建於唐代的本土女仙的宏大道場:真澤宮,是國保文物單位,供奉著沖惠沖淑二位女仙。關於這兩位女仙,在晉東南地區有著廣泛的神話傳說,近千年流傳下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二仙信仰體系,具有濃郁的地方文化特點。
民間孝女雙升仙
神北村入選國家傳統村落名錄,很大的原因是——這裡是晉東南二仙信仰的發源地,村東巍峨壯觀的真澤宮是周邊地區二仙信仰的祖庭,宮裡供奉著沖惠沖淑二位本土神仙。
古代典籍《神仙傳》《列仙傳》《續仙傳》是給神仙排資論輩的權威典籍,裡面記錄了數百位神仙故事,女仙數量只佔一少部分。大家熟悉的也就是王母、女媧、嫦娥、七仙女等等。這些女神仙大都背景深厚,或者乾脆就是仙二代,都被官方認定,而由平民升格為神仙的少之又少。神北村的真澤二仙就是這少之又少的民女直升仙班的一例。
如果說,有官方典籍記載的是正規神仙的話,真澤二仙就是典型的地方草根神仙。因為這兩位地方神並沒有相關史料記載,目前可查的文獻資料僅限於地方志和周邊各縣散見的碑刻,比如舊壺關縣誌、潞安府志,以及陵川、高平等地二仙廟的相關碑刻。
在當地流傳的二仙故事中,沖惠沖淑二位女仙是孿生姊妹,原籍屯留,後遷至壺關縣紫團鄉益陽里(另有一說是陵川縣),出生後親母楊氏去世,其父樂山寶又續弦。二人飽受繼母虐待,經常做一些難以完成的活,諸如冬天采蘑菇、酷暑取冰塊、尖底桶挑水等,但二人卻仍然無怨無悔地盡孝,因此感動上天。在神郊河邊的翠微山升仙台被黃龍馱去,上天做了神仙。當地百姓於是在翠微山(唐以前叫抱犢山,是天下名山之一,後改為翠微山,宋代以後又改名為紫團山)北、神郊河南建廟祭祀,奉為地方神祇。此廟在明萬曆年間遷建於現在的神北村。
樂氏二女成仙時年齡並不大,大約十五六歲(另有一說是二女一大一小,並非孿生,成仙時大的十五歲,小的十二歲)。根據現有碑刻資料,二女成仙最遲在晚唐時期。成仙之後,二仙有求必應,從最初民眾最渴求的祈雨、生子盼女、治病,到生產生活百事,無一不靈驗。於是遠近村民都來祭拜,香火十分旺盛。
草根成神法無邊
北宋徽宗崇寧年間(1102年至1106年),宋軍與西夏交戰。宋軍行至紫團山區時,糧草斷絕,大軍遂就地駐紮並派人回京師搬運糧草。然而,糧草遲遲沒有運到,士兵們餓得奄奄一息。千鈞一髮之際,有兩位眉清目秀的少女前來勞軍,為士兵們安灶做飯。全軍將士飽食之後,欲謝二女,誰知,二女轉眼之間蹤跡全無。將士們拔營起寨奔赴邊關,待班師回朝之後,將此靈異事情如實稟報朝廷。朝廷訪得這兩個女子是當地的「二仙」化身而成的,於是,宋徽宗便將姊妹二人封為沖惠真人、沖淑真人,並賜廟號為「真澤宮」。
從此以後,民間二仙正式獲得官方認可,並有了真人名號,算是勉強擠進了正式道教科班神仙行列。由於有求必應,加上官方認證,二仙信仰逐漸在周邊地區廣為流傳。各地紛紛修建廟宇行宮進行祭祀,除壺關樹掌鎮周邊的陵川外,長子、澤州、高平,甚至晉南、豫北等地均建有二仙廟。此時二仙信仰達到頂峰,樂氏二女從一雙普通的民女變成為上黨地區興盛千年不衰的大神。至今現存的二仙廟還有幾十處。壺關2處、郊區2處、武鄉長子屯留各1處、陵川縣12處、澤州3處、高平7處,其中被列入國保單位的就有7處。
宋以後各朝代,也許是二仙自身並非根正苗紅,逐漸被朝廷淡忘,二仙信仰沒有得到進一步發展,但在當地,尤其是周邊地區,信眾尤多,每年農曆四月十三到十五日的廟會,朝拜者眾,至今仍然十分興盛。
二仙信仰已經深深融入到了晉東南地區社會文化乃至經濟當中去,形成了一套擁有獨特意義和風格完整的民間文化體系,成為地區風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崖岸高聳花牌樓
出市區過壺關,沿省道225一路行走,到達樹掌鎮後往西南而行不到3公里,遠遠就能地看到右手邊山坡上,有一組氣勢恢宏的建築群。殿堂層疊、樓台高聳,深紅色的宮牆顯得莊嚴肅穆,黃色、綠色的琉璃瓦在秋日的陽光下熠熠發光,又顯得富麗堂皇。這組建築群就是當地人俗稱為奶奶廟、二仙廟的真澤宮。
▲真澤宮山門前漂亮的牌樓
真澤宮坐西北朝東南,佔地6900平方米,位於海拔1500多米的轎頂山下,三個院落依地勢前低後高排列,中軸線上由南自北分別是牌樓、山門(戲樓)、當央殿、真澤寢宮、聖公母殿。
據廟內碑文記載,真澤宮始建於唐昭宗乾寧二年(895),宋開寶八年(975)重修,明萬曆二年(1574)移建於現址。真澤宮整體佔地面積大、結構嚴密、造型別具一格,畢竟是朝廷賜名修建的廟宇,規格檔次明顯高於其他民間廟宇建築。其突出的特點主要有,一是山門前有巨大的牌樓,十分少見;二是山門開三門,戲樓並列三座,更是全國罕見;三是殿殿旁邊都有高大的配樓,高度遠超主殿,也很罕見;四是主殿當央殿建在寬大的台基上,前有月台,月台四角雕有石獅,月台前有御書賜建石碑,都是珍貴文物。
記者一行從牌樓前拾級而上,在石階下仰望牌樓,牌樓愈顯巍峨,登上156級石階,就看到了真澤宮的標誌性建築——巍峨的牌樓。牌樓也叫牌坊,是古代里坊制度中門的演變形式,起空間劃分功能。宋代以後取消里坊制,牌坊逐漸發展成禮制性的建築。到了明清時期,牌坊建築充滿了倫理教化的意義。聯想到二仙因純孝感動上天而成仙,此處的牌樓,當然具有明顯的宣示忠孝的含義。有牌樓的廟宇在我市十分罕見,市區東街的城隍廟前就有兩座牌樓,其他廟宇尚未見到。
山門戲樓三連台
穿過牌樓前寬大的廣場,迎面就是氣勢雄偉的山門,正門上方黑色匾額上書「真澤宮」三個金色大字。山門五間寬,兩層樓高。最兩邊是高度超過正門的兩座高聳的望河樓,站在其上可以領略「欲窮千里目」的感覺。最獨特的地方就在於,真澤宮的山門兩旁,還有兩個小山門,三個山門之上為大小三個舞樓。
▲獨特的三連台戲樓山門
三座舞樓也就是戲樓,都是三間懸山頂建築,上層都是戲台,戲台的後牆不是常見的磚砌牆體,而是六抹四扇隔扇門。兩側的望河樓二層與戲台相通,相當於普通戲樓的耳房。這樣一座一高兩低、一大兩小的神廟山門三連戲台夠氣派,也夠別緻,是突破傳統戲台舞樓做法的一個典型,也是中國古代劇場成熟的標誌性建築。這種獨特的三連台戲樓建築,已經被多位古建專家寫入專著。我們常說好戲連台,像這樣一次性給神仙唱三連台大戲,足見當地民眾對二仙的尊崇。
當央殿是真澤宮內規模最大也最古老的建築,現存為元代遺構。大殿坐落的石基也別有特點,一是寬大,二是前面還有凸出的月台,月台四角有四個殘損的石獅,最完整的那個蹲踞扭頭,張嘴凸睛,威風不減。其餘三個想來當年完整時也是如此威風。月台前豎立四通創修、重修、擴修、補修真澤宮的石碑,其中一通為宋徽宗親筆御書賜尚書省隆德府壺關縣真澤廟牒碑。這是真澤宮中最珍貴的文物,它和當央殿、石雕、石碑一起,成為研究二仙信仰和上黨歷代古建的重要依據。
作者:胡海濤
編輯:趙昕源
監製:樊家馴
版權聲明
長治日報社所屬《長治日報》、《上黨晚報》、i長治網和新媒體平台享有版權的內容,任何單位及個人在互聯網、無線客戶端、微博和微信等平台上使用須事先取得長治日報社的書面授權,註明作者及出處,否則我們將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目前150000+人關注加入我們
商務合作 | 廣告請致電


TAG:I長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