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30年前的今天,人們在搶購任何東西

30年前的今天,人們在搶購任何東西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搬運

有個著名的笑話——問:什麼時候可以確定一個事的發生?答:「政府闢謠的時候」。

1987年年末,新華社發了一篇三四百字的通稿聞,名為《我國物價基本穩定》。在此之前,物價上漲已經持續了近一年,但官方諱莫如深,這條消息發出後,人心並沒有穩定住,倒是物價,從暗漲變成了明漲。

這年3月份,政府預計對一些主要農副產品零售價格進行調整,消息傳出,部分大城市民眾開始搶購商品,從而颳起1988年的第一波搶購狂潮。國營商場的肉、蛋、糖等副食品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被搶購一空。上海在數日之內,商場里的食鹽、食油、肥皂等日用消費品即告售罄。4月初,國務院發出《關於試行主要副食品零售價格變動給職工適當補貼的通知》,列入補貼範圍的,限於肉、大路菜、鮮蛋和白糖四種。

當時在杭州一個供銷社做售貨員的李麗琴記得,天氣還很冷時,各種漲價的小道消息就在坊間流傳,人們開始「搶」東西。許多人半夜三更就去排隊,到供銷社商店開門的時候,大家都凍得瑟瑟發抖。早上8點半開門,10點多東西都全賣光了。

圖為街上排隊買東西的人群。

「供銷社屬下的商店幾乎什麼都賣,化肥、農藥、肥皂、煤、補藥、電池、糖果、餅乾……我記得我們這日用品最好賣,特別是火柴、肥皂,100盒100盒地買,幾乎從倉庫出來,還沒上架,就斷檔了。」

李麗琴身邊的親戚朋友,也開始搶購。讓她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她的一對朋友,去搶購結婚時都捨不得買的冰箱。

李麗琴說,老杭州人可能都對這一幕記憶猶新,為了買一台冰箱,人們聚集在當時還叫作紅太陽廣場的武林廣場上,人頭攢動,熙熙攘攘。有一對夫妻,把銀行里為數不多的錢取了出來,跑到紅太陽廣場去。不能睡覺,兩個人輪換著排了3天隊,最後扛著冰箱回來了。

5月份,國家決定放開四種主要副食品的零售價格,果然證實了此前坊間的流言。隨著四種副食品價格上漲,其他商品也出現了漲價。這輪漲價再次引起了一場搶購風。

7月28日,國家決定對13種名煙名酒放開市場價格。當天起,全國各大城市就出現了搶購名煙名酒的風潮。北京、上海、天津的商店在開門的幾個小時內,庫存的煙酒就被搶購一空。

不過,相比8月份的那場搶購,這還都是預演。

1988年8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開了第十次全體會議,討論並原則上通過了《關於價格、工資改革的初步方案》,價格「闖關」正式啟動。幾天後的8月19日,各大報紙統一在頭版刊登了價格闖關的消息。

什麼叫做「價格闖關」?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經濟實行的是雙軌制,國家指令性計劃產品由國家統一定價、調撥,企業自銷的產品由市場定價。

這種制度導致一些掌握公共權力的單位和團體利用「雙軌制」的差價,倒買倒賣、牟取暴利的「官倒」行為。1987年4月國務院曾派出一個價格監督檢查組,分為28個小組到各地實地調研結論是「生產資料亂漲價亂收費相當嚴重,部分地方和領域已到了無法無天的地步」。其後一段時間,儘管中央三令五申,但是仍然無法阻止越來越多的政府機構和國營機構投身到物資的倒賣中。到1988年,高層決定冒險一試,取消價格雙軌制,讓市場來決定物價,這就是「價格闖關」。8月19日的消息,說的就是這個改革的決定,不過,方案中並沒有講何時開始改革,也沒說具體怎麼改。

不過,由於人們對價格失控的恐慌持續已久,《初步方案》的刊發一下子加劇了大家對漲價的心理預期。《方案》發布的當天,各地出現了搶購,由於人們紛紛從銀行中取出錢來去搶東西,同時出現了擠兌潮。

1988年9月10日,武漢青山友誼商店,人們隔著鐵柵欄搶購黃金首飾。

這一次搶購風潮波及面非常廣,不僅發生在大城市,而且迅速席捲全國中小城市和部分鄉村地區。

證券分析師龔偉力回憶說:「但在當時我只聽到銀行工作人員不斷用手提的喇叭向大家解釋說:銀行是不放錢過夜的,每天早上要從總行送錢過來,現在送錢的車還沒到,大家耐心等一下,錢一定是能取到的。大約過了半個多小時,運鈔車來了,一個個子很高的小夥子,扛著一個裝錢的鐵箱進來。於是,大家安靜下來,陸續開始辦理取錢手續,陸續走出銀行,然後紛紛走進商店。」

「我不記得當時我取了多少錢,我只記得取了錢,立即轉身就去了對面的百貨大樓的五金家電櫃檯,站在買自行車的隊伍里排隊。買自行車的隊伍也很長,足足有三、五十個人。等我排到跟前,輪到我的時候,已經剩下只有幾輛自行車了。要買上海鳳凰牌自行車是要憑票供應的,也沒有了,有也沒票。有鈔票還不行,還要有購物券。只有飛鴿和飛魚牌的,飛鴿是天津的,只剩1輛,還是壞的,車閘有問題(後來也被後面排隊的那個人買走了)。飛魚是江西國防工辦企業生產的,質量差一點,但是沒壞,我只好買飛魚的,一下子就買了2輛。我還有這個技術,一個人騎了2輛自行車回家。可是買車,忘了買鎖,好在我家不算高,只好扛著自行車上了3樓。我妻子那時出差在外地,回來看到家裡多了2輛新自行車,非常奇怪。我們一家3口,現在一共有5輛自行車只好把舊的放著,換新的騎。那時,路上要是碰到熟人,問的都是你買到什麼了?有的說是買了電視機,有的說是買了電冰箱,反正揀貴的買,生怕物價漲了錢不值錢。但是,實際上,從1988年8月18-19日起,全國大中城市出現了新中國建國以來從沒有過的「搶購狂潮」。人們是什麼都搶購,搶冰箱、彩電、洗衣機、自行車、照相機,搶錄音機、吸塵器、毛毯、呢大衣、呢布料,搶鹽、糖、肥皂、毛巾、衛生紙。總之,搶一切商品。人們心存恐懼,擔心物價全面大幅上漲。隨後那一段時間裡,你去到大小商場、百貨商店,裡面空空如也,什麼商品也沒有了。」

在當時,一些儲蓄所和銀行因為資金告急,而不得不強行決定在幾天之內停止取款。這讓許多儲戶非常不滿,有人甚至在情緒激動之下,掀了儲蓄所的櫃檯。

8月28日,上海搶購狂潮進入最高潮,市政府不得不採取緊急措施,實行憑票供應食鹽和火柴,鋁鍋只能以舊換新或憑結婚證和戶口證申請購買。

9月26日的美國《商業周刊》以《中國改革路上的彎路》為題報道說,「今天,中國的改革正在失控。為了應對危機,物價改革在上個月被凍結。突如其來的政策轉向給中外投資者帶來了一段前景不明的困惑期。中國目前正在進入緊急控制狀態,澳大利亞使館的一位經濟學家說:我們正在見證一場旨在恢復消費者信心的地毯式運動……」

國家物價局的《中國物價年鑒》記載,「1988年是我國自1950年以來物價上漲幅度最大、通貨膨脹明顯加劇的一年。在國家計算零售物價指數的383種商品中,動價面達95%以上,全年零售物價總指數比去年上升18.5%,這個上升幅度又是在持續3年物價累計上漲23.7%的基礎之上。」

「物價闖關」被認為是1978年改革以來最大的一次經濟失控。9月12日,鄧小平在聽取了有關部門關於價格和工資改革初步方案的彙報後指出:「現在的局面看起來好像很亂,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如通貨膨脹,物價上漲,需要進行調整,這是不可少的。」「我們要定一個方針,就是要在中央統一領導下深化改革。不僅是價格一個方面的改革,而是多方面的、綜合的改革。只有多方面的、綜合的改革,才能為價格改革創造條件。當然真正建立秩序,不理順價格不行。價格沒有理順,就談不上經濟改革的真正成功。我們準備用若干年時間把價格初步理順,最終達到面向世界市場。 」四天之後,他又在會見日本客人時說:「目前膽子已經夠大了,所以步子要穩一些。」

緊接著召開的十三屆三中全會上,雖然原則通過了《關於價格、工資改革的初步方案》,但不再急於馬上推行,而是建議國務院在今後五年或較長的時間內,根據嚴格控制物價上漲的要求,並考慮各方面的實際可能,逐步地、穩妥地加以組織實施。

從十三屆三中全會到1989年底,中共中央、國務院接連發出四十個條例、決定、通知,治理整頓經濟秩序,人稱「四十道金牌」。

1992年3月,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宣布治理整頓的主要任務已經基本完成,標誌著經濟困難時期已經渡過,進行價格體系全面改革的條件已經初步具備。

參考資料:人民出版社《共和國歷史的細節》

《炎黃春秋》-《1988年物價闖關高層決策》

《激蕩三十年 中國企業1978~2008》

龔偉力博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拾史事 的精彩文章:

二戰|磨磨唧唧的海獅計劃、悲壯的不列顛戰役
二戰 | 「靜坐」戰爭背後,法國為什麼慫了?

TAG:時拾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