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獲評「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資陽立法保護石刻
您的瀏覽器不支持此視頻格式
封面新聞記者 王祥龍
2014年冬天,一個好消息從國家文化部傳來。在文化部舉辦2014年—2016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命名頒牌儀式,正式公布的442個2014-2016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資陽市安岳縣以「石刻」項目再次獲評「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對於「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榮譽,安岳並不陌生。早在2000年9月25日,國家文化部就批准命名安岳縣為「中國民間藝術(石刻)之鄉」。一塊塊沉甸甸的牌子,多次榮譽取得,正是來自「上承雲岡、下啟大足」的安岳石刻群。
2000年,安岳普查石刻造像218處,超過10萬尊摩崖造像。現在已經探明900多處。原安岳文管所所長唐承義介紹,安岳本身就是一個石刻公園,走到哪裡都有精美的摩崖造像,石刻文化是每個安岳人的文化鄉愁。
安岳石刻的精美,在於造像雕刻的藝術、彩妝繪製的超絕以及規模的宏大。安岳石窟開鑿於啟始於南梁武帝二年(公元521年),盛於唐宋兩代,延續至明清直到民國,幾乎每個鄉都有大型石窟造像遺址。
安岳石窟擁有幾大之最:最大的唐代左側石刻卧佛以及21萬字石刻佛經;中國最精美的觀音經變像—毗盧洞北宋紫竹觀音、唐代最大的道教石刻群—玄妙觀、五代最集中的石窟群—庵堂寺。
安岳石窟除少數遭受自然人為破壞妝彩外,大部分保存完好,特別是宋代造型更是達到中國石窟藝術的巔峰,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安岳憑藉「石刻」項目,多次獲得「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近年來,由於風化等種種原因,部分石刻出現問題。如何留存下傳承千年的文化瑰寶?資陽全市上下積極行動。
安岳籍畫家蘇茂隆曾在封面新聞記者的採訪中提到,在他的記憶里,前半生的學習、工作都在這萬千佛宗的「注視」下進行著。後來,蘇茂隆還參與了不少安岳縣的文化考察,安岳石刻的保護工作一直都是他心裡的一塊石頭。
2017年初,蘇茂隆終於等到了一個契機。他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足跡遍布安岳的圓覺洞、千湖寺、華蓮洞、茗山寺、卧佛院,用中國傳統的白描手法將安岳石刻佛像的精髓映在一塊塊畫布上,呼籲社會關注、保護安岳石刻正是他的創作初衷之一。
2018年7月2日,《資陽市安岳石刻保護條例》二審草案已經出爐。在前期的《資陽市安岳石刻保護條例(徵求意見稿)》中,內容除了對安岳石刻的保護管理、合理利用外,還包括違反保護管理、合理利用有關事項的法律責任,其中對擅自在安岳石刻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內開展與石刻保護無關的作業,造成嚴重後果的,最高可處以50萬元的罰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