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針見血養成記

一針見血養成記

醫院遷建十周年徵文活動推出的第21篇文章是腫瘤內科李春燕撰寫的《一針見血養成記》。靜脈輸液是每個護士的基本功,面對血管狀態極差的腫瘤患者,既要一針見血,又要患者舒心沒有痛苦,背後需要狠下功夫才能達到。

光陰荏苒,彈指一揮間,這是我在地壇醫院工作的第十個年頭。這裡,有我受挫後的痛苦,也有成功時的喜悅。這裡的一草一木,都見證著我的成長。

GIF

GIF

我是一名腫瘤內科的護士。每天面對的都是始終站在生死邊緣的人。腹脹、納差、惡液質,鉀低、蛋白低、化驗值異常,化療、輸血、術後……為了維持生存需要,靜脈輸液成了他們每天的主旋律;建立靜脈通路,也就成了我們護理工作中最重要的那部分。

然而,這最重要的部分,卻曾經是我的缺項。

知不足而奮進

還清楚的記得,自己第一次懷著緊張的心情獨立進行靜脈穿刺時的情景。扎止血帶、消毒、穿刺……可惜,沒把握好角度,一進針,血管就被扎穿了,患者傳來痛苦的呻吟和抱怨聲。我連聲說著「對不起」,拔了針,交給了身旁的帶教老師。當時,我失落羞愧至極,恨不得立刻逃離這個難堪的場面。都見習了那麼久,老師又演示了無數次,那麼好的血管都沒紮上,我滿是自責。

自此後,我每天下了班都留在科里,用止血帶充當血管練習靜脈穿刺,體會老師說的「落空感」。經過幾個月的練習和實操,面對粗、直、彈性好的血管,我可以一針見血了。可是,有的患者還會說我扎針疼。當鋼針扎到肉的時候,怎樣才會不疼呢?於是,我又開始琢磨進針角度、進針速度、轉移注意力等等。而遇到不信任我的患者,我也慢慢地學會了如何交流和獲得對方的信任。

不負信任

還記得曾住在10床的肝癌患者,是一位30多歲的年輕小夥子。當時他剛入院,我依例為患者輸液。當我掛上輸液瓶的時候,小夥子顯露出滿臉的不屑與不信任,像是在說「年紀不大嘛,新來的吧?你能給我紮上嗎?」看到他質疑緊張的神情,我先是和他閑聊了幾句,分散一下他的注意力,緩解了他的情緒。我靈機一動,說道:「你知道嗎?白衣天使的說法是來自古希臘的傳說,她們墜落人間,專門幫患者打針,給他們希望,讓他們堅強的繼續活下去。」他聽完先是一愣,後面笑了起來。或許覺得我的故事很有意思吧,他主動伸出了胳膊。

當我輕輕地擼開他的袖子,才發現,這麼年輕的小夥子,靜脈卻比我想像中還要糟糕很多,手背上除了針眼,滿是淤青。我勒上止血帶,用手指輕輕探查,血管摸上去硬硬的,心想這肯定是長期輸液注射刺激性藥物造成的。我仔細尋找可以穿刺的靜脈,終於在手臂內側找到了一條隱約可見的靜脈。經過一系列操作後,我繃緊皮膚,看準血管,一針見血。此時此刻,我收穫了小夥子的笑容與稱讚,這使我信心十足。我結合理論,總結經驗,與同事探討並總結技巧,技術也在一天天進步。

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很多,就是這樣一次次不起眼兒的經歷,使我逐漸成長了起來。在腫瘤科工作多年,使我懂得對於癌症患者,過硬的技術必不可少,精神撫慰也是至關重要的。有一句話很經典:「雖然我不能延長生命的長度,但是我可以決定生命的寬度」。晨間護理多問一句,讓患者舒心;操作前多解釋一句,讓患者安心;出院時多關照一句,讓患者溫馨。對他們渴望以滿足,痛苦以安慰,恐懼以保護,讓他們時時事事感受到護士的關心和體貼。

十年來,我學會了很多,但還遠遠不夠。為了能夠跟上醫院前進的步伐,在今後的日子裡,我仍須更努力,付出更多的汗水,為醫院的發展竭盡所能做更大的貢獻!

作者簡介

李春燕,1988年生人,腫瘤內科護師,2009年入職北京地壇醫院工作至今。

北京地壇醫院

請掃上方二維碼,關注「北京地壇醫院」官方微信公眾號,可了解醫院信息、醫療服務內容、健康科普知識、醫院文化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地壇醫院 的精彩文章:

TAG:北京地壇醫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