衚衕庭院:四合院中見「南山」
衚衕庭院就像是藏在四合院中的南山,它們點綴在青磚灰瓦間,隨著四季交替變換不同的風姿,成為北京老城中一道獨特又和諧的景觀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高雪梅 特約撰稿吳蘋蘋丨北京報道
北京恭王府花園湖心亭夜景
推開史家衚衕24號院的大門,兩棵高大的梧桐和一棵國槐便映入眼帘。整個院子被掩蓋在綠蔭之下,一隻鷯哥在陽光的縫隙中梳理著羽毛,不時沖著遊客興奮地說「你好」。
民國時期,這個院落曾是被譽為民國「三才女」之一(另二人為林徽因、冰心)的凌叔華的住宅。在這裡,凌叔華經常舉辦畫家名流聚會,辜鴻銘、陳寅恪、齊白石、徐志摩、胡適、林徽因,甚至泰戈爾,都曾是24號院的座上客。因此,這裡曾有「小姐家的大書房」的美譽。
如今,這裡成了北京首個衚衕博物館——史家衚衕博物館的所在地。院落的自然和靜謐,讓人難以相信,數百米之外就是中國最繁華的商業第一街——王府井大街。
在老北京的衚衕里,很多四合院有故事,也有景緻。它們大多建有花園,無論是配置亭台樓閣的私家園林,還是僅有一方花草的咫尺小院,園中一山一石、一草一木,無不寄託著人們的生活旨趣和隱逸情懷。
陶淵明在《飲酒·其五》詩中寫道:「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衚衕庭院就像是藏在四合院中的南山,它們點綴在青磚灰瓦間,隨著四季交替變換不同的風姿,成為北京老城中一道獨特又和諧的景觀。
富麗而有書卷氣
在北京老城的四合院中,有一小部分是獨門獨院的私宅。私家園林的設計,集中體現了衚衕庭院的種種講究。
「提到私家園林,很多人以為中國只有江南才會造私家園林,事實上並非如此。」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賈珺介紹,作為元明清帝都所在,北京不但皇家園林建設鼎盛,而且王公大臣以及很多富商巨賈、文人學士都會修建自己的私家園林,「數量比我們想像的多得多。」
其中,位於什剎海西北角的恭王府被譽為「城中第一佳山水」。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曾感嘆:「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這裡先後經歷了三位主人,分別是乾隆年間大學士和珅、嘉慶年間慶親王永璘、咸豐年間恭親王奕訢。
恭王府始建於1776年,是目前北京保存最為完整且唯一對公眾開放的清代王府。王府佔地面積約62000多平方米,其中花園佔28000多平方米,比故宮御花園整整大了兩倍還多。
花園裡山水碧連、廊迴路轉,既有亭台樓榭,又有曲徑幽台,特別是以祈福為主題的布局,令人回味無窮。
全園分為東中西三路,中路以康熙皇帝御書「福」字碑為中心,前有蝠池,後有蝠廳,甚至游廊的彩畫、倒掛楣子、坐凳楣子也全部用蝙蝠圖案裝飾。據說此園隱藏著9999隻「蝠」,再加上「福」字碑,可謂名副其實的「萬福之園」。
賈珺認為,園林是社會文化的深刻體現,「北京私家園林多體現富貴之氣,重遊樂功能而又不忘以忠君盡職自命。」他還認為,不少私家園林,「在表現京官文化的同時,也深刻體現出士大夫文化的特點。」
典型者如半畝園。半畝園最初是清朝兵部尚書賈漢復的宅園,位於北京東城黃米衚衕,據說它的設計者是清初大名鼎鼎的戲劇家和造園家李漁。半畝園有一處藏書地叫「嫏嬛妙境」,在古代傳說中,嫏嬛是天帝藏書的地方,後泛指珍藏書籍之所在。當時,「嫏嬛妙境」的藏書數量高達85000冊之多,很多版本彌足珍貴。半畝園因此被評價為「富麗而有書卷氣,故不易得」。
類似半畝園這樣「園中有宅,宅在園中」的清代著名宅園,曾有上百處之多,如二龍路的鄭王府花園、魏家衚衕的馬輝堂宅園、金魚衚衕的那家花園、後海的醇王府花園、蔣家房衚衕的棍貝子府花園等。
不過遺憾的是,由於種種原因,今天能夠看到的實例,「連百分之一都不到」,賈珺說。
得以保留下來的園林建築,蘊含著仿古建築所沒有的豐富細節,散發著獨特的氣息。
那幽香是「家」的芬芳
在老北京衚衕院落里,栽種什麼,也很有講究。
史家衚衕24號院前院的那棵國槐,便承襲了古人「懷來遠人於此」的歡迎之意。
通過月亮門來到24號院的後院,只見小小院內花團錦簇。畢業於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專業、現從事科普工作的紜七柒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後院面積雖不大,卻種植了7種植物:牡丹、月季、丁香、紫藤、石榴、棗樹和竹子。
這些都是老北京四合院里常見的植物,它們多有美好寓意。比如,石榴代表了多子多福,棗樹寓意著早生貴子。
再如,當年皇家喜歡栽植玉蘭、海棠、牡丹、桂花等花木,取「玉堂富貴」之意。民間也紛紛效仿,可謂「玉堂富貴」滿人間。
唐代詩人李商隱有詩云:「樓上黃昏慾望休,玉梯橫絕月如鉤。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丁香也是受歡迎的植物,因其葉片為心形,有「心誠則靈」之寓意。
常見的有紫丁香和白丁香。位於阜成門內衚衕里的魯迅故居,就有當年魯迅先生種下的一棵紫丁香和兩棵白丁香,每逢春季,花香襲人,是京城觀賞丁香的絕佳之處。
此外,柿子樹在衚衕宅院里也很常見。柿子取諧音,就是事事如意和事事平安。
老舍故居的那兩棵柿子樹頗有名氣。1953年春天,老舍先生親手在院中栽下這兩棵柿子樹,每逢深秋,枝頭綴滿紅柿,別有一番詩情畫意。為此,夫人胡絜青美其名曰「丹柿小院」。
在「丹柿小院」里,老舍度過了生命中的最後16年,寫下了建國後的全部作品,包括《龍鬚溝》《茶館》《西望長安》等。
外交家章含之曾著《跨過厚厚的大紅門》,這本書中,字裡行間充滿了作者對自家庭院的深深眷念。她寫道:「那時前、後院的樹木都是新栽的。後來,前院的榕樹長得很快,兩三年後就成蔭了。再後來,榕樹的粉紅色、毛茸茸的花覆蓋了一片樹頂。這些花可以延續整整一個夏天,每天夕陽西下,它們就開始散發出沁人心脾的幽香。40年來,那幽香是『家』的芬芳,每當我跨進這四合院的門檻,不論那時我是喜悅還是沮喪,這芳香都會使我感到家的溫馨。」
2018年6月9日, 模特在北京恭王府展示設計師張義超設計的「苧夢東方」夏布時裝
「自發花園」
在私家宅院以外,老北京衚衕里更多的是大雜院。
即使沒有私家花園,很多普通百姓的小院雜院也處處體現出自然和美好。
有衚衕情結的紜七柒,選擇住在地安門內衚衕里的一處大雜院中。這裡成了她施展專業的空間:她不僅修繕了房屋,還在院子里開闢了自己的小花園,布置上了喝茶乘涼用的凳子坐墊。
紜七柒享受這種與自然貼近的生活——在月夜賞花,看日上三竿,「這是住在現代化的高樓大廈里無法體會到的。」
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侯曉蕾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北京居民經常利用自家門前的一小塊地,因地制宜種植一些好看的植物和好吃的瓜果蔬菜,逐漸形成了衚衕里的「自發花園」。
「自發花園體現了人們對美的一種嚮往。」侯曉蕾告訴本刊記者,從2016年開始,她帶領美院的學生對東四南、大柵欄、白塔寺、景山西這4個片區的微花園進行調研,並邀請社區居民一同參與提升「自發花園」景觀的活動。
為保留住「自發花園」的原汁原味,侯曉蕾和她的團隊費了一番心思。他們沒有改變「自發花園」里原有的植物品種和容器,而是從組合方式上下功夫,讓花園的擺放更加合理且具層次感。
「我們其實是一個低介入的微更新。就像給一個人化妝,我們畫完了還得認識她,同時感覺她氣質提升了,更高雅了。但是這種高雅與高大上是不一樣的,她還是非常接地氣的。」侯曉蕾說。
藝術的介入不僅提升了花園的美學價值,更能促進人心的交流。在「舊物改造盆栽」的活動中,年輕的設計師和居民們常碰撞出火花。在為一位老人設計舊物改造的裝置時,一個設計師突發奇想,將老人的頭像畫在容器上。老人看後非常感動。
侯曉蕾感嘆,「自發花園」的改造不僅保住了老城的綠,更拉近了人心的距離。
來源:瞭望東方周刊
總監製:金風
監製:劉新宇 、顧佳贇
編輯:張靜、萬宏蕾


※42分鐘找到東亞某國9萬平方公里幾乎所有地空導彈陣地,美國這次來真的了!
※數萬人搖號數百套房,「搖號買房」如何確保公平?
TAG:瞭望東方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