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關東軍當年不和德國一起夾擊蘇聯,轉身去打美國?
為什麼日本當年不和德國夾擊蘇聯。而去打美國?難道蘇聯比美國更難打?1931年的918事變以後,日本佔領東北全境,那時候日本是把蘇聯設為第一假想敵,但這不等於日本要入侵蘇聯。日本當時的戰略思路,是想驅逐歐美列強在亞洲的勢力,實現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當日本佔領中國東北以後,就認為已經完成了在滿洲和遠東的布局。
到了1937年以後,日本人認為已經自己已經可以獨霸滿洲,可以給蘇聯一個小小的教訓,認為蘇聯會知難而退,然後日本就會保住佔領中國東北的勝利果實。於是在1938年7月和1939年5月至8月,日本關東軍先後在中國境內挑起張鼓峰和諾門坎事件,與蘇軍發生武裝衝突,以武力試探蘇聯的虛實。
結果由於中國抗戰對日軍主力的牽制,使日軍在兵力懸殊之下均遭失敗。日本為什麼甘心吃啞巴虧而不擴大武裝衝突?
日本當年並沒有與德國夾擊蘇聯的願望,因為正當日軍與蘇軍在諾門坎激戰時,德國背著日本 ,與蘇聯在1939年8 月 23 日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給了日本很大打擊。是日本迅速主動提出與蘇聯休戰的原因之一。
張鼓峰和諾門坎兩場戰鬥的失利,使得日本打消了繼續北進的念頭。日本隨後在東北沿著蘇聯邊境修建大量的要塞和防禦工事。其中最知名的是東寧要塞,號稱「東方的馬其諾防線」,僅在東寧要塞周圍,鬼子就修建了11個野戰機場。此外海拉爾、孫吳、黑河、愛輝等地的要塞化,說明日本此時對蘇已轉入防禦狀態。德國在進攻蘇聯之前,曾妄圖拉日本一起夾擊蘇聯,但都被日本拒絕,日本只是想與德國結成防禦性的盟約,而不是進攻性的。蘇軍在諾門坎一戰打斷了日本人的脊樑,再也沒敢招惹蘇聯。
黑河北門鎮地下工事遺址平面圖A
亞雷高地炮座遺址剖(左)、平(右)面圖
海拉爾要塞河南台陣地地下工事平面圖
東寧要塞,勛山地下指揮所
侵華日軍孫吳要塞,勝山陣地,左為地下指揮所,右為炮台。
日本關東軍在孫吳縣建設的軍用火力發電廠,位於遜別拉河畔,主廠房是一座6層的大型鋼筋水泥框架建築,是當時北滿地區的最大的火力發電廠,使用德國西門子主機,有當時較為先進的發電配電設施。用於向黑河孫吳以及北部正面軍事設施送電。
博物館內展出的,侵華日軍繪製的虎頭要塞斷面圖
虎頭要塞的地下工事
虎頭要塞猛虎山主陣地
日本沿中蘇、中蒙邊境地帶陸續修築了17處軍事防線,形成東、北、西三面規模龐大、設施齊備的對蘇攻防體系。在戰略上採取持久防禦之策,戰術上以阻擊戰為主。其持久守勢並非固守待援或被動挨打,而是以國境陣地為依託,在作戰時採取進退攻守、機動靈活的戰術。即在持久守勢中,視有利時機在戰術上進行規模較大的局部決戰攻勢。
日本人為何放棄「北進」呢?日本對於西伯利亞和遠東的北進計劃一直是搖擺的, 日本人想要的是戰略資源,然而西伯利亞地區雖然資源豐富,但大多都被封在永久凍土層中,以當時的技術條件,恐怕根本無法進行有效開採。尤其是當時在東北和遠東地區沒發現石油。東西伯利亞地區以山地地形為主,氣候條件極端,並不適合日軍作戰。再加上張鼓峰和諾門罕戰役的失利,日本在1940年之後便逐漸放棄了北進戰略。
就算在1941年下半年,美國禁運以及蘇聯遠東部隊回援莫斯科的時機下,日本想要撕毀條約,北進蘇聯尋求戰略資源,等待它的也是兵力仍達130餘萬的蘇聯遠東部隊。憑藉其區區幾十萬關東軍就想千里橫掃西伯利亞,無異於痴人說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