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最生猛的古代名士風度,現代人聽聽都頭皮發麻

最生猛的古代名士風度,現代人聽聽都頭皮發麻

文人雅士的書房齋室都喜歡起個好聽的名,比如張大千的「大風堂」,梁啟超的「飲冰室」、蘇曼殊的「燕子翕」、周作人的「苦雨齋」、豐子愷的「緣緣堂」。

北宋書法家石延年的書室比較有個性,「捫虱軒」。

關於「捫虱」有個很著名的典故,東晉王猛,知識淵博,好讀兵書,王猛喜歡的是「紙上談兵」,他兵書戰策背得滾瓜爛熟,卻不帶兵打仗,而是隱居華山當隱士。

桓溫率兵打到關中時,王猛披著粗布衣裳來見他,對當前局勢侃侃而談,一面說話一面伸手到衣服里捉虱子,捉到一個掐死一個,捉到兩個掐死一雙,旁若無人,「捫虱而談」說的就是這件事。

後來桓溫請他當官,王猛謝絕了,回山繼續養他的虱子玩。

古時衛生條件不太好,也沒啥特效殺蟲藥,一般人身上都有幾隻虱子,歷史上最有名的一隻虱子是北宋丞相王安石身上的。

一天大臣們去見神宗皇帝,王禹玉忽然發現只虱子在王安石衣領上爬來爬去,一直爬到了他的鬍鬚上,然後在鬍鬚上得意的徘徊起來。神宗看到這隻旁若無人的虱人也忍不住樂了,笑得王安石莫名其妙。

退朝後王禹玉告訴王安石說你鬍子上有個虱子,剛才皇上也看見了。王安石說哪兒呢哪兒呢,你幫著給捉一捉啊。王禹玉說不行,「未可輕去,須得歌詠之。」

王安石很奇怪,為什麼啊?不捉還留著過年哪?王禹玉說:「這個虱子可不得了,屢游相須,曾經御覽。」

蘇東坡身上也有虱子,一天晚上他和弟子秦觀一起飲酒賦詩,蘇東坡忽然從身上捉了一隻虱子,拿在手裡對秦觀說:「此垢膩所變也。」

秦觀不同意,說:「不然,棉絮所成也。」

這二位的動物學知識都夠嗆,一個說是虱子是身上的污泥變的,一個說是棉絮所成,兩個人爭執不下,決定第二天去找佛印裁決。

酒剛喝完,秦觀趕忙跑去找到佛印說:「明日若問,可答虱生自棉絮,我請你吃湯餅。」佛印連連點頭說沒問題沒問題。

秦觀剛走,蘇東坡也找來了,他對佛印說:「明日若問,就說是垢膩所變,我請你吃槐葉餅。」佛印又是頭點得像小雞吃米,滿口答應。

第二天兩個人一起來找佛印裁判,大家都下了「賄賂」,都信心滿滿地等著。佛印笑眯眯地說:「此易曉耳,乃垢膩為身,絮毛為腳,先吃冷陶,後吃湯餅。」

佛印說虱子身體是污泥變的,腳是棉絮變的,你倆輪流請我吧。這個和尚胃口不錯,誰也不得罪,準備通吃。

(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情詩經 的精彩文章:

蘇東坡的鐵哥們兒,娶了公主又娶八個妾,八妾欺負公主,下場很慘
一個日本作家取自《論語》的座右銘,知道這個詞的中國人越來越少

TAG:愛情詩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