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漢光武帝劉秀當年餓了一夜的山西窮村子,現在這裡的人能吃飽嗎?

漢光武帝劉秀當年餓了一夜的山西窮村子,現在這裡的人能吃飽嗎?

來源:8月10日《 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新華社記者孫聞、劉敏、王井懷

新華社發 徐駿 作

皎月如盤,星漢燦爛。地處呂梁山腹地的中陽縣萬年飽村,夜色與兩千年前別無二致。月盈虧、星明滅,兩千年物換星移,這裡卻沉寂如初。從「一宿飢」「千年窮」到「萬年飽」的滄桑巨變,似乎就發生在一次月升月落之間。

(一)

故事從村民劉記成家炕頭上扯開了話頭。

2000多年前也是這樣一片皎白月光下,起兵討莽的劉秀帶一隊人馬被王莽部下追擊,慌亂中逃進深山溝里的這個無名小村。人困馬乏,村民們挨家挨戶搜羅一番卻湊不出一碗飯來。次日臨別,村民見這將軍氣宇不凡,便請他給村子起個名。劉秀思忖片刻,脫口而出三個字「一宿飢」,說罷策馬揚鞭,一騎絕塵。後來登基做了東漢開國皇帝的劉秀每每念及這刻骨銘心的一夜,感念村民的收留,意味深長地將「一宿飢」改為「萬年飽」……

女主人一聲「開飯了!」將記者的思緒拉回眼前的飯桌。桌上擺了三個菜:西紅柿和雞蛋綠色天然,菜園裡現拔的水蘿蔔甜脆水靈,莜麵碗托澆上陳醋和辣椒,再配上一碗熱騰騰的白麵條,噴香的滋味兒直往鼻子里鑽。

談笑間,記者在這個曾讓堂堂光武帝餓了一宿的村子裡,吃了一頓熨帖的晚餐。

就是這麼一桌時下村裡家家頓頓吃得上的平常飯菜,卻讓這個村子足足盼了兩千年,等了兩千年。

新華社發 徐駿 作

(二)

「一宿飢」也好,「萬年飽」也罷,皇帝的金口玉言未曾給這個村子帶來好生活。在鄰村人的嘴裡,這爿山窪窪里的土地從來就只有一個諢名——「千年窮」。

好似中了魔咒,這裡一窮就是兩千年。十年倒有九年旱,一把黃土半把沙,好不容易開出巴掌大的耕地,一場倒春寒土地變冰沙。麥子種不活,常年玉米蕎麥充饑,窯洞里半邊住羊半邊住人,吃碗稀糊糊還得給羊留兩口。最困難時,方圓幾里的榆樹都成了白花花的沒皮光桿。

餓怕的地方廟多,幾百口人的村子裡就有三座廟——觀音廟、劉公廟、天地會。無論什麼年代,進廟磕頭燒香都是為了向老天爺求頓飽飯。任憑山高坡陡草深、野豬毒蛇出沒,也擋不住村民上香的腳步。年景越差,廟裡的香火越旺。

山川不變,星月依舊。天王老子、神仙皇帝,任誰也拔不掉那個深埋的窮根兒。兩千多年的光景里,貧窮的日子是硬挨著挺過來的。《中陽縣誌》記載,即便是在康乾盛世,村民仍「以泥土充饑者甚多」。

——「哪個村的?」

——「萬年飽。」

——「咦唏……」

人窮矮半頭,村窮人受氣。遇上萬年飽村民賣羊,羊販子都想在公平價上砍兩刀。

難道這就是命?

(三)

命運的根本改變源自有一群人帶領他們站起來了,而且真正關心他們的疾苦。站起來的萬年飽人好似有了主心骨,埋頭苦幹命運開始改變。

1970年,老支書從內蒙古買回了幾十匹高頭大馬,給附近的國營工廠運石頭、建材,一些村民的日子逐漸有了好轉。慢慢地,開始有村民從山上搬了下來,住進了窯洞模樣的磚瓦房。在改革開放浩蕩春風吹拂下,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給萬年飽村點染了越來越多的亮色。

「那時候吃得飽但是還不算好,一年裡一半時間是吃粗糧。」劉記成的媳婦回憶著,「把莜麵和玉茭子當成零食,調劑個口味,也只是近幾年的事。」

2013年,黨中央提出「精準扶貧」,脫貧攻堅戰全面打響。好似一聲春雷,徹底震斷了村裡的窮根。

2015年起,大批扶貧幹部下到鄉里,把黨的扶貧政策落實到了田間地頭、鍋台炕頭。「精準扶貧政策圖解」把貧困戶能享受到的幾十項政策一一列出,貧困戶享受到哪一項便在哪一項上打鉤。

一不用燒香,二不用磕頭,好政策就變成了實實在在的好生活。

2017年,縣裡和鄉鎮幫扶的木耳香菇試種植成功,合作社年香菇種植收入能達到15萬元,村民可以通過入股的方式每年每人分得3000元;去年光伏發電為村集體增加收入20萬元;村裡還引進了200多頭西蒙塔爾牛……

哪怕貧有千種、苦有百樣,矢志不渝的奮鬥終將一朝夢圓。

2018年年初,萬年飽村村民全部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千年窮」的根子永遠鏟掉,「萬年飽」的日子一眼望不到頭!

新華社發 徐駿 作

(四)

一個陽光里泛著花香的清晨,村西頭老楊家的羊圈外熱鬧起來,石樓縣的羊販過來收羊了。

「咋賣呢?」羊販子打量著圈裡三十幾隻羊問價。

「800(一隻)。」老楊頭回得不含糊。

「太貴了,稱斤賣不?」羊販子精明,看著羊群里羔子多,想換個買法。

太不合算了,公道價啥樣都知道,別小看了人……三五個村民一旁議論著。

「不賣了!」老楊頭把煙頭一扔,擺了擺手高聲說道,「反正中秋前後肉價也會高起來哩!」說罷扭頭背著手回家了。

「老漢兒牛氣唻!」羊販子望著他的背影不甘地說。

臨告別,記者要跟劉記成結清幾天的飯錢。

「咦——不就是多一副筷子嘛!」

想起劉記成說他喜歡種花,「看到五顏六色的花心裡就亮堂」,記者就從網上買了一株歐洲月季送給他。

萬年飽的飯香還沒從記者的味蕾上走遠,劉記成的簡訊到了,「花收到了,明年就能開成滿滿一面牆。」

(五)

2018年8月8日,山西省人民政府下發通知,批准右玉、吉縣、中陽3縣退出貧困縣。

新華時評

沒有愛民心,何來「萬年飽」

新華社記者劉敏、王井懷

8日,山西省人民政府下發通知,批准右玉、吉縣、中陽3縣退出貧困縣。在中陽縣,漢光武帝劉秀命名的「一宿飢」和「萬年飽」村,歷經兩千年滄桑,沒能改變受貧挨飢的命運。只有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帶領下,這一「千年窮」的印象才真正開始改變,「萬年飽」的願望也隨之實現。

「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聞其饑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心中有百姓,才會見心見肝地關注這片飢貧之地。一腳跨進老鄉家,掀開鍋蓋看看吃食好壞,摸摸炕頭試試溫度冷暖,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凝聚起攻堅克難的力量,埋得再深的窮根兒也必將被拔掉。

萬年飽村何嘗不是中國扶貧攻堅圖景萬千筆畫中的一筆?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到「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千金諾言也是行動指南。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大批基層幹部堅守在最貧困的山區,服務於最貧困的人口,用艱辛鋪就脫貧之路,用智慧引來致富金鳳凰,為貧困群眾帶來希望與力量。

攻克非常之艱難必下非常之功夫。給予更集中的支持,採取更有效的措施,開展更有力的幫扶,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重中之重,針對農村貧困地區的現狀,提出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集全黨全國全社會之力,向貧困發起一輪輪衝鋒,推動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

哪怕貧有千種、困有百樣,矢志不渝的奮鬥必將夢圓今朝。決戰決勝貧困正當最後衝刺階段。啃下貧困的「硬骨頭」,打贏擺脫貧困這場「硬仗」,需要再接再厲,盡銳出戰,堅決貫徹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之策,真抓實幹、埋頭苦幹。面向未來,我們堅信,會有越來越多的萬年飽村和全國人民一道邁進小康社會,取得反貧困鬥爭的歷史性勝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每日電訊 的精彩文章:

當年「擋風遮雨」,如今「四到」服務
供銷社沒有完全遠去,「金字招牌」正在重新擦亮

TAG:新華每日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