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我為什麼不替你買房?」這位母親的四個理由,句句震撼
本文配圖選自電視劇《買房夫妻》劇照。
這幾天,一個杭州媽媽寫的信,在朋友圈裡刷屏。
她26歲的孩子,想要父母替自己買一套房。
但這個媽媽,毫不猶豫拒絕了兒子,還給他寫了一封信。
這封信雖然不長,但清晰給出了拒絕的四個理由:
一、身邊人買房了,並不是你買房的理由;
二、你已經26歲,只要哭鬧一下,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這個階段該結束了;
三、爸爸媽媽是你的後盾,但不能永遠替你沖在頂前面;
四、未來,應該是通過你自己努力得到的。
這封信,迅速引發沸沸揚揚的議論,但我最贊同的,是一位叫「在命運中奔跑」的網友留言:
「慾望與能力、收入應該匹配,26歲了,別人不幫你買房是本分,買房不是義務,要買應該靠自己努力了。」
是的,就算是兒子和父母,也要有邊界感。
所謂邊界感,就是指孩子成年後,父母要得體退出他的生活;孩子成年後,也不能過度去透支父母。想要的東西,要靠自己努力去賺。
這個母親的四個理由,句句震撼。
這才是為人父母的最高境界:你們彼此獨立,卻各自歡喜。
《離婚律師》里說:
愛他,就不要把他的翅膀剪掉。
如果你真的愛自己的孩子,就一定不要讓他做自己的連體嬰兒。
前幾天休年假,我回了老家一趟,順道準備去拜訪一位年邁的遠房親戚。
沒料想到,吃了閉門羹。
一問才知道,60多歲的老爺子,退休後,去了附近一個小區物業上班。
原來,兒子去年買了套大婚房。
為支持兒子買房,老人拿出自己全部積蓄。老人還主動提出,退休後繼續出來找工作。
老爺子每月收入5000多,卻要替兒子還3000元的房貸。
我聽得無限唏噓。
老人曾經是縣城中學裡的知名數學教師,退休後,本應該輕輕鬆鬆,盡享天倫之樂。
現在,卻不得不重新上崗。
孩子已是成年人,既然他想住大的房子,就應該讓他自己去還房貸,這是不能推卸的責任。
你大包大攬,無限介入,透支的不僅是你的積蓄,還可能會是你的人生。
可惜,這樣的道理,不是每個人都懂。
網路上,有一種觀點是:
房價這麼高,普通人都很難承受。讓26歲的孩子去買房,太不現實,父母就應支持。
然而,真正的現實是什麼?
你知道,發達國家買房人的平均年齡嗎?
英國36歲、美國35歲、澳大利亞33歲,日本41歲。
大學才畢業兩三年,才26歲,買不起大城市裡的房子,真沒啥著急的。
退一步來說,在更大範圍內,絕大多數的父母,都支持不了孩子買房子。
難道到最後,他們的孩子就居無定所,流離顛簸?
不要太低估了你們的孩子。
生活會給他們力量,摸爬滾打後,他們會積累起足夠的資本,找到自己的安身之處。
最終,在某一個城市,他們都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地盤。
最悲哀的事情是:
你一開始就覺得孩子是無能的,你替孩子擋住了所有的風雨。
結果,這種過度保護,卻成了孩子人生中最大的風雨,讓他們不堪一擊。
有讀者曾經問作家連岳:
到底,要不要父母替自己出40萬首付?
我覺得連岳的一段話,講得很好。
你還很年輕,賺錢的日子才開始, 40萬不多,只要你想,很快可以賺到。
只要你有強烈的賺錢念頭,你的錢會越來越多,精神將越來越強大。
作為父母,你們要做到的,就是不要提前扼殺了孩子的無限可能。
如果你一線城市,房價太高,你可以拿出部分錢,給孩子付首付。
但要明確告訴孩子,這是父母借給你的,以後你一定要還。
而且,今後的房貸,你必須要自己來償還。
如果在房價不那麼高的城市,你一定不能以犧牲自己的方式,去為孩子儘早鋪好平坦的路。
因為你的成全,可能成為依賴;
你的縱容,可能成為下一代心安理得的索取。
他們沒有吃過生活的苦,怎麼會理解努力的意義,又怎麼會去追求高階的人生?
愛孩子,絕不是替他負責所有。
龍應台說,長長的路,要慢慢的走。
真正的教育,應該是首先告訴孩子,有些東西,你確實夠不著。
你必須加倍努力,你必須經歷別人看不到的苦和累,才能一步步靠近它。
你要想住好的房子,就應該首先找到好的工作。
你要有開掛的人生,就必須自律到極致。
父母的千辛萬苦,父母的包打天下,只會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廢人和白眼狼。
這樣的愛,性價比太低,也無法持久。
你要知道:
一個人,十四五歲時讀過的書,十七八歲時愛過的人,二十幾歲交過的朋友,大學剛畢業後栽過的跟頭、受過的委屈,它們會讓人吃盡苦頭,也會讓人受益終身。
你不讓孩子吃苦,社會就會讓他吃苦。
願你像回信的杭州媽媽一樣,一開始就溫柔且堅定,殘酷卻深情。
再愛孩子,你也要讓他適當吃苦,讓他看透世界和社會的秘密,然後去更遠的地方。
作者:
王耳朵先生,新聞學碩士,青年作家,知名媒體前首席記者,關注於職場和個人成長,多篇文章全網閱讀量超過千萬。微信公眾號:王耳朵先生(lD:huangezishiba)。● 聽說點贊的人會更美 ●


※「人生贏家」張馨予:女人一生最高級的勝利是什麼?
※宋慧喬婚後首次素顏與小12歲男星演「姐弟戀」,這美貌沒上限嗎?
TAG:靈魂有香氣的女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