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浙江龍泉2.0版:科技創新「風火輪」推動產業升級

浙江龍泉2.0版:科技創新「風火輪」推動產業升級

中新網麗水8月10日電(范宇斌)改革開放40年來,敢為人先的浙江人,憑藉科技創新的「基因」改變著浙江經濟社會的發展。當新一輪科技創新大潮席捲而來,浙江再一次勇立潮頭,成為全國首批創新型試點省份,全國首個全省域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

龍泉一家企業的檢測設備 范宇斌攝

在浙江,科技創新的「基因」早已融入到浙江的每一寸土地。在浙西南的群山之中,坐擁「三江之源」的浙江省龍泉市正腳踏科技創新的「風火輪」,聚集創新資源,優化公共服務,為產業升級和區域發展注入「源頭活水」。

科技創新為企業騰飛「添動力」

如果1.0版龍泉的關鍵詞是「劍瓷之都」「江浙之巔」,那麼2.0版龍泉的關鍵詞則離不開「科技創新」「汽車空調」。

浙江省金宏龍泉青瓷研究院3D列印的青瓷器 范宇斌攝

整潔通風的生產車間、全自動化流水線生產、員工熟練地操作著機器、一個個零部件魚貫而出……走進當地汽車空調企業之前,很難想像「山城龍泉」能與「智能製造」相聯繫。

如今,龍泉已成為中國汽車空調零部件製造基地。2003-2017年,龍泉汽車空調產業產值從1.2億元增加到約70億元,平均增速在30%以上,成為當地工業經濟中發展最快、潛力最大的支柱產業。

浙江新勁空調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范愛松直言:「科技創新是龍泉汽車空調產業崛起的『不二法門』,我們引進現代化管理、機器換人、招才引智,創新研發優勢日益凸顯。」

隨著產業壯大,不少企業不約而同地在增效、提質、升級上「下功夫」。

「從模仿到加入本土元素,進行自主創新,再到『變道超車』。對企業而言,要不斷突破現有的核心技術,使先進的研發能力成為企業快速發展的強勁動力。」三田集團有限公司總裁陳慶華表示,他們每年將銷售額的5%-6%投入產品研發和科技創新,並與高校進行產學研合作。

轉型之初,陳慶華心裡滿是疑慮:「投入這麼大會不會划不來?」而當產品性能開始變得穩定、效率越來越高,備受廠商青睞時,陳慶華才如釋重負,覺得「這條路走對了」。

自稱產業升級的「探索者」,浙江毅力汽車空調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忠毅表示,科技創新已成為企業發展最強勁的動力。他們在江蘇設立研發中心,科技「飛地」的科技攻關成果到龍泉進行轉化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科創平台為產業發展「做服務」

一個膨脹閥進行30萬次的疲勞測試,耗時一個月,而龍泉一企業卻以120萬次的「高要求」倒逼產品質量的提升。

浙江省龍泉汽車空調 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內的振動雜訊檢驗室 范宇斌攝

眼下,龍泉企業紛紛以「提質增效」促轉型升級,當地政府更是以「店小二」的姿態為企業提供個性化服務。

「以前我們的產品要『長途跋涉』到合肥、重慶、長春等地去做檢測,費時費力又費錢。自從龍泉建立起了汽車空調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平台,我們在家門口就能體驗『一條龍』的檢測服務。」范愛松笑談道,「有時候我在檢測中心等上一晚,結果一出,訂單立馬簽下,實在是太方便了!」

范愛松所說的服務平台,是當地一個集質量檢驗、技術研發、人才培養、科技服務、產品展示等於一體的創新服務綜合體。「它像一個技術需求超市,企業在這裡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龍泉市科技局局長葉亞東說。

2011年,龍泉投入4100餘萬元建設汽車空調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平台,2013年平台建成。今年,該平台通過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認證,成為國家認可的標準檢測實驗室,中心鑒定結果可獲得40多個協議國家與地區實驗室的認可。

浙江新勁空調設備有限公司智能工廠 范宇斌攝

「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排著隊』來中心做檢測。」龍泉市產業創新服務中心副主任葉俊說,「企業發展需求是我們服務的指南,企業發展短板是我們發力的重點,企業面臨問題是我們需要攻克的難關。」

葉俊表示,一切都是為了企業更好地成長。下一步,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將打造研發設計、檢驗檢測、人才交流服務、科技公共服務、品牌營銷、國際合作、科技金融、大數據云服務「八大中心」。

招才引智為科技創新「供源泉」

科技創新的關鍵是人才。

2007年,龍泉市秉承與浙江大學深厚的歷史淵源,提出了「背靠浙大、聯姻高校、發展龍泉」的發展戰略,並探索建立「人事關係與研發生活在高校,成果轉化與生產服務在龍泉」的「飛人計劃」。

浙江毅力汽車空調有限公司無塵車間 范宇斌攝

例如,2009年,龍泉市通過「市校合作」柔性引進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系副教授熊樹生擔任汽車空調產業首席專家,把脈產業發展。

「初到龍泉,我面臨的是無場地、無人才、無經費的『三無』困境。」熊樹生表示,經過九年努力,他實現了汽車空調「製造在龍泉、檢測在龍泉、標準在龍泉」的目標。

一個人帶動一個產業,這在龍泉並非孤例。

在龍泉的綠水青山間,科技特派員李冬用了四年時光,把「農業夢」揮灑在了龍泉的田野上。寒來暑往,李冬和他邀請的近百名專家一同築夢,推廣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循環農業。

「龍泉是個好地方,我來了就不想走了。小番茄越夏、火龍果越冬、靈芝連作障礙、推廣高山野茶、給石斑魚喂中藥、找出番薯最佳種植密度、引進彩色水稻……四年來,我指導過的農產品不勝枚舉,龍泉就好像一個『天然實驗室』,幫助農民增產致富是我最得意的事。」李冬說。

眾人拾柴火焰高。如今,越來越多的「科技人」來到龍泉,把「論文」寫在龍泉大地上,而這只是龍泉「招才引智」助力科技創新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龍泉先後與國內外91家科研院校(所)開展了產學研合作,合作專家教授總數達367位,推動龍泉社會經濟的「騰飛」。(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