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甲午戰爭,中國明明是受害方,為何得不到國際輿論的同情和支持?

甲午戰爭,中國明明是受害方,為何得不到國際輿論的同情和支持?

晚清重臣李鴻章曾說,「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三千年未有之強敵。」這個變局指的是甲午中日戰爭。

這場戰爭深刻改變了中國近代史,大清廟堂再也不敢小覷東方島國日本,也深深刺痛了當時中國的精英階層。從此之後,中國開啟了痛苦的近代化步伐。

有人說甲午戰爭中國的慘敗,直接說明了清王朝的腐朽不堪。這是正確的,可人們往往忽視的一個問題,除了中日雙方軍事實力的差距外,軟實力也差距驚人。

從國家主權民族角度來看,甲午中日戰爭是一場侵略戰爭,中國是受害方。可如今翻閱當年西方媒體關於這場戰爭的報道來,絕大多數西方人都不同情清朝。反而認為日本打敗清朝,是先進文明對野蠻文明的勝利,這是一次「偉大的進步」。

失敗不被同情,入侵者反而被視為進步,這是為何?一切都是日本從中策劃的結果。甲午戰爭爆發後,日本來了個兵馬未動,輿論先行。日本媒體精心策劃,蓄意製造中國威脅論,尤其刻畫滿清對漢族的壓迫,認為日本發動對清朝的戰爭,是「對中國百姓的救助。」

日本的這一行動果然受到了奇效,贏得了國際輿論的支持與理解。資料顯示,甲午戰爭期間,包括西方記者在內,日軍隨軍記者達到了114名,還有11名素描記者。

反觀大清的媒體,也非常關注中日之間的這場戰爭,但表現卻差了一大截。中國媒體表現出現來的不是對戰爭的宣傳,而是充滿了對日本的諷刺,比如像「東夷之邦」、「撮爾小國」等字眼隨處可見。

當西方記者提出跟隨清軍作隨軍採訪時,遭到了拒絕。不僅如此,清軍竟然將兩名誤入陣地的西方記者斬首示眾。如果僅僅因為拒絕西方記者,還不足以讓清軍在國際輿論上一敗塗地。

可當時中國很多媒體為吸引眼球,竟然胡編亂造。假新聞讓清廷在國際上的形象一落千丈,比如旅順大屠殺發生後,日本在國際上佔據了上風。

正是在這樣的輿論氛圍下,甲午戰爭後,慘敗的清廷非但沒有贏得國際上的同情,反而被視為落後的存在。

參考資料:《甲午戰爭中日雙方的輿論較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三姨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溥儀一生不幸,被人利用了大半輩子,但死前提出的一要求得以實現
老木匠常說,「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有何內涵?

TAG:十三姨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