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笠鈞:行業遇冷更需要激揚夢想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自然包括對美好生活環境的嚮往。
不論是霧霾、水污染還是土壤污染,人們對於環境保護的關注,最終都會落實到政府部門對於環境保護更加重視的行動上。
2018年四月,生態環境部取代原環保部掛牌成立。新的部門整合了原環境保護部與六個部門的相關職責,具備更強的可協調性和執行能力。名稱的變更背後,是將「保護」上升至「生態」的高度,其內涵與要求都有了非常大的提升。不僅僅是對環境進行保護,更要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
更加嚴格的環保政策,帶來更具確定性的市場機遇。早在2012年開始,中國環保產業就掀起了第一波發展的熱潮。在《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等政策的指引下,各類地方政府、國有和大型工礦類企業、發電和排放型企業都開始大規模採購環保設備,各個城市也開始集中興建垃圾處理廠、污水處理廠。
環保產業巨大的前景有目共睹。大氣治理有數萬億的市場空間,大量的工業排放需要機器設備的優化;水污染處理方面,僅「十三五」城鎮污水處理就要投入超5600億;2017-2018年水環境綜合修復治理市場超2萬億;土壤修復市場數以十萬億計算。「環保」兩個字,意味著十萬億級的商機。
自2012年開始,A股環保類上市公司就開始了長達5年的快速增長,包括先河環保(300137.SZ)、啟迪桑德(000826.SZ)、萬邦達(300055.SZ)等在內的大批上市公司業績表現良好,股價連續多年上漲。
但全社會的共識之下,也形成了一個新的問題:確定性的發展前景和企業強勁的吸金能力,吸引了大量機構和個人參與到環保產業的創業中。僅自2005-2014年的十年時間裡,環保類企業就從2000餘家增長至50724家。如此激烈的競爭,不僅拉低了行業整體的利潤水平,也在市場上形成了諸多亂象。
目前,中國市值最大的環保企業也沒有超過500億元,而在歐美國家,千億級的環保企業已經充分成長。如今數萬環保企業同台競爭,究竟誰可以在亂戰中最終勝出?十萬億規模的巨大蛋糕,到底應該怎樣分食?本期《英才》試圖找出未來環保行業最終的勝出者。
趙笠鈞 行業遇冷更需要激揚夢想
產業的發展一定要順應社會的大勢。
環境產業已經到了「臨界點」。
隨著國家金融監管趨嚴,去槓桿力度加大,大批民營企業沉陷債務危機泥潭。而此前正處於高歌猛進中的環保企業遭遇了突如其來的嚴冬。
有專業人士指出,長期以來不少環保企業無序的規模擴張以及大量的環保項目墊資建設,致使企業深陷債務困境而難以脫身。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博天環境集團董事長、開能健康集團董事長趙笠鈞在「2018中國環境產業高峰論壇」上也表示,雖然當前環境產業的發展迎來了歷史性的機遇,但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環境產業已經到了「臨界點」。
但與許多悲觀者不同,趙笠鈞堅信,眼前的困難雖然很大,但環境產業必將「破繭而出,羽化成蝶」。而突破臨界點的關鍵,則在於對環境企業本質的堅守,對品質和創新的追求。
品質和創新的力量
博天環境創立至今已有23年,作為早期投入中國環保行業的一員,趙笠鈞親歷了行業發展的風風雨雨,也對環境企業的價值本質有著更深刻的認知。
「從環境治理的層面而言,方案再好,對於客戶都是發展的成本。」趙笠鈞認為,環境企業不僅要思考自身可以提供什麼服務,更重要的是以客戶需求為導向,帶來價值創造,實現讓環保從發展的成本轉化為發展的動能。
「這幾年環保行業被資本熱炒,企業輕易就能拿到很多錢,金融機構也願意給錢,有的企業就『瘋狂』了,什麼項目都敢接。」在趙笠鈞看來,沒有優勢的機會就是陷阱。「環境企業在發展中應該思考自身是否帶來了品質和創新,能否成為被廣泛需要的企業」。
對環境企業價值本質的思考與堅守,使得博天環境並沒有因為形勢好就盲目擴張。在前幾年PPP大熱之際,博天環境仍然保持理性。「我們對待PPP項目非常謹慎,首先要注重項目質量,同時要選擇與強者為伍,強強聯合實現共贏。博天的很多項目都是跟央企合作,央企融資成本低,抗風險能力強。而且我們角色定位是技術方案的提供者,只適當投一點資金。」趙笠鈞對《英才》記者表示。
此外,博天環境在PPP模式的流域治理項目中,不僅重視環境治理的執行,還從客戶的角度出發,在改善生態的基礎上植入濱水產業,構建綠色消費產業價值鏈,創造更多的運營價值,降低客戶的支付壓力。這一思路已落實在福建武夷山「水美城市」項目和廣西昭平「一江兩岸」項目中,並贏得了當地政府的好評。
贏時思變 順應趨勢
身處資本嚴冬,環境產業路在何方?趙笠鈞對《英才》記者表示,產業的發展一定要順應社會的大勢。在他看來,社會發展的潮流中湧現出了一系列新趨勢,比如資源結構的優化、產業結構的升級、城鄉空間價值的重構等。
「這些趨勢的變化,必然影響環境產業未來的作業場景。」趙笠鈞認為,環境產業要完成從末端治理向生產前端移動,從『看得見』的污染到『看不見』的污染延伸,從城市水環境到美麗鄉村建設的拓展。
「我們要用新場景倒逼自身的生長與進化。」趙笠鈞表示,處於產業的臨界點,環境企業更應以夢想激揚未來,完成蝶變與轉型。博天環境也從傳統的工業水系統和城市水環境出發,開始進軍集成電路生產前端的超純水供應,從城市環境治理拓展到鄉村環境治理,並在土壤與地下水修復、監測檢測與智慧環境、核心裝備製造等領域展開布局。
其中,收購高頻環境的計劃,則是近期在資本市場廣受關注的一個事件。「全世界能生產最高標準純水處理晶元的企業,只有六家。中國大陸境內只有高頻環境一家。」趙笠鈞說,對國家的信息安全而言,增強集成電路產業國產能力、減少進口依賴已經上升到戰略高度,而生產前端的超純水供應,直接關乎產品品質和性能。
集成電路產業的崛起,同樣需要具備提供包括純水、廢水和再生水在內的水處理整體解決方案的中國企業。收購高頻環境後,博天環境將成為唯一進入集成電路產業等高技術水處理領域的環保上市公司,肩負起助力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責任。
讓美麗更美好
2017年12月26日,開能健康發布《詳式權益變動報告書》,宣布公司實際控制人由瞿建國變更為趙笠鈞。
開能健康早在2011就成功上市,該公司一直深耕健康產業,產業涵蓋居家水處理、人體免疫細胞存儲及健康管理服務,並在海外有著良好的市場基礎。從資本角度看,上市以來,開能健康基本面一直非常好,但開能健康的市值表現,卻一直不溫不火。有分析師認為,以開能健康的盈利狀況來看,市值被大幅低估,趙笠鈞的加盟將會給開能健康注入新的活力。
對於這一布局,趙笠鈞笑言,希望讓博天環境與開能健康,成為美麗中國與美好生活的搭檔,讓美麗更美好。
「中國已經由投資驅動轉為消費驅動,而從消費升級的趨勢看,可以發現綠色消費是一個重要的方向。」趙笠鈞談道,人們的消費理念更加綠色,從單純的物質追求開始轉向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開能健康的業務,正好符合綠色消費升級的大勢,而該公司此前在技術、研發和製造方面積累的實力都將得到充分發揮。
綠色消費升級也正在驅動著生態產業的成長。趙笠鈞表示,他正在考慮讓博天環境從此前「水業關聯的環境產業布局」,進一步和人們健康生活建立鏈接。在這個方向上,博天環境將與開能健康產生良好的協同。而博天環境和開能健康也都定下了在各自30周年的時候,達到300億的目標。
「健康產業和環境產業所服務的終極對象都是人。」趙笠鈞指出,在綠色消費的升級中,山水林田沙湖草等不同的生態場景,也將成為能夠為民眾休閑時光帶來美好生態體驗的生態產品。這樣就可以把現在做的生態治理和人們的消費升級結合起來,實現「讓美麗更美好」的願景,為中國夢增添綠色底蘊。
「我相信,這些努力就是在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趙笠鈞說。


※拼多多:正受到罕見網路攻擊 已向相關部門舉報
※收益率18%!房企向員工發理財產品以籌措資金?
TAG:英才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