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精研經方當歸四逆湯

精研經方當歸四逆湯

追夢人

 一起飛

鳳飛飛 

00:00/03:51

當歸四逆湯之我見

當歸四逆湯是桂枝湯去生薑,倍大棗,加當歸、細辛、通草而成,這個方子是桂枝湯的變方,主要是用以治療厥陰傷寒表證的方子,常用於血虛寒厥證,寒傷厥陰證,臨床表現,抓住三個主症:血虛、冷、痛,在臨床中可以治療很多疑難雜症,很多人不會使用這個方子,仲景之法,有一定的深度,需要勤奮刻苦地學習才能領會些許仲景之道,接下來,我就詳細地為大家論述下這個方子……

組成與服法

當歸三兩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細辛三兩 甘草二兩(炙) 通草二兩 大棗二十五枚 (擘,一法二十枚)

——《傷寒論》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GIF

功效與主治

GIF

溫經散寒,養血通脈

當歸白芍能夠補氣血,桂枝和細辛有通經絡、散寒的作用,通草也有通經絡的功效,甘草能夠益氣調中。

血虛寒厥證。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

方 解

以當歸、白芍養血和營,以桂枝、細辛溫經散寒,以炙甘草、大棗補益中氣,以通草通行血脈,合而論之,則能和厥陰以散寒邪,調營衛以通陽氣。

本方以仲景名方桂枝湯去生薑,倍大棗,加當歸、通草、細辛組成。方中當歸甘溫,養血和血;桂枝辛溫,溫經散寒,溫通血脈,為君葯。細辛溫經散寒,助桂枝溫通血脈;白芍養血和營,助當歸補益營血,共為臣葯。通草通經脈,以暢血行;大棗、甘草,益氣健脾養血,共為佐葯。重用大棗,既合歸、芍以補營血,又防桂枝、細辛燥烈太過,傷及陰血。甘草兼調藥性而為使葯。

四逆湯用乾薑、附子、甘草,有內寒心功能衰退的徵象,而當歸四逆湯不用溫里之姜附,而用桂枝湯去生薑倍大棗加細辛、通草、當歸,其表寒表虛明矣。故而其脈細欲絕並非心功能衰敗,泵的動力下降。而是由於外來寒邪凝滯,再加上本身血少,使得肢體末梢包括血管收縮引起末端循環不通暢而導致的缺血脈細。所謂的末梢除四肢外,應該包括鼻尖,耳尖,嘴唇,腦中血管,生殖器官等;其收縮舒張失調或狹窄會引起麻木,冷痛,發癢,青紫等癥狀。

本方為溫運血行,散寒通脈,養營和肝之溫劑。方用桂枝之辛溫,以溫肝陽,細辛之辛,以通肝陽;當歸之辛以補肝陽;草、棗之甘,以緩肝,白芍之酸,以瀉肝,復以通草之淡寒,利陰陽之氣,開厥陰之絡。當歸四逆之不用附子乾薑者,陰血虛微,恐重竭其陰也。凡傷寒手足厥冷,脈細欲絕者,此寒傷厥陰之經,但當溫散其表,不可避溫其里。蓋厥陰相火所寄,臟氣本熱,寒邪每多外傷於經,而少內傷於臟,故止用桂枝以解其外邪,當歸以和肝血,細辛以散寒,大棗以和營,通草以通陰陽,則表邪散而營衛行,手足溫而脈自不絕矣。脈微欲絕與脈細欲絕醫者應細辨:脈微為陽微陰盛之四道湯證,脈細為血少陰血不足之當歸四逆湯證,二者不能混為一談,指下務須明辨,臨證方不致誤。

味辛葯與味甘葯相配,辛甘化陽以補陽;補血藥與益氣葯相配,使血得氣而化生;溫葯與寒葯相配,溫通陽氣、利血脈而不傷陰。

原 文

《傷寒論論》第351條: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方 歌

當歸四逆用桂芍,細辛通草甘大棗。

養血溫經通脈劑,血虛寒厥服之效。

名家論述

《辨不可下病脈證並治》:下利,脈大者為虛,以強下之故也。設脈浮革,因爾腸鳴者,屬當歸四逆湯。

許宏《金鏡內台方議》卷7:「陰血內虛,則不能榮於脈;陽氣外虛,則不能溫於四末,故手足厥寒、脈細欲絕也。故用當歸為君,以補血;以芍藥為臣,輔之而養營氣;以桂枝、細辛之苦,以散寒溫氣為佐;以大棗、甘草之甘為使,而益其中,補其不足;以通草之淡,而通行其脈道與厥也。」

《古方選注》:當歸四逆不用姜、附者,陰血虛微,恐重劫其陰也,且四逆雖寒,而不至於冷,亦惟有調和厥陰,溫經復營而已,故用酸甘以緩中,辛甘以溫表,寓治肝四法,桂枝之辛以溫肝陽,細辛之辛以通肝陰,當歸之辛以補肝,甘、棗之甘以緩肝,白芍之酸以瀉肝,復以通草利陰陽之氣,開厥陰之絡。

《醫宗金鑒》:此方取桂枝湯君以當歸者,厥陰主肝為血室也;佐細辛味極辛,能達3陰,外溫經而內溫臟;通草其性極通,善開關節,內通竅而外通營;倍加大棗,即建中加飴用甘之法;減去生薑,恐辛過甚而迅散也。

《醫林改錯,脾症有瘀血說》:「黃芪甘草湯治老年溺莖如刀割,不論年深日久,立效。」

《古今名醫方論》柯韻柏:「此厥陰初傷於寒,發散表寒之劑。凡厥陰傷寒,則脈微而厥,以厥陰為兩陰之交盡,又名陰之絕陽,傷於寒,則陰陽之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然相火寄於厥陰之臟,經雖寒而臟不寒,故先厥者後必發熱,所以傷寒初起,見其手足厥冷,脈細欲絕者,不得遽認為虛寒而用姜、附耳。此方取桂枝湯,君以當歸者,厥陰主肝為血室也;倍加大棗者,肝苦急,甘以緩之,即小建中加飴法;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細辛甚辛,通三陰氣血,外達於毫端,力比麻黃,用以代生薑,不欲其橫散也,與麻黃湯不用同義;通草能通關節,用以開厥陰之闔。當歸和芍藥生血於中,大棗同甘草益氣於里,桂枝得細辛而氣血流經。緩中以調肝,則營氣得至太陰,而脈自不絕;溫表以逐邪,則衛氣得行四末,而手足自溫。不須參、苓之補,不用姜、附之峻,此厥陰四逆,與太、少不同治,仍不失辛甘發散之理,斯為厥陰傷寒表劑歟!」

《溫熱暑疫全書》:四逆湯全在回陽起見,四逆散全在和解表裡起見,當歸四逆湯全在養血通脈起見。

胡希恕:此為桂枝湯的加減方,故主榮衛不利之外寒。與四逆湯、通脈四逆湯專以里寒為治者大異。此所謂厥寒,亦為傷寒之寒,以示寒之在外,與厥冷不同。本方治凍瘡有驗,亦由於寒傷於外也(《經方傳真》)。

柯韻伯:手足厥寒,脈微欲絕者,陽之虛也,宜四逆輩,脈細欲絕者,血虛不能溫於四末,並不能榮於脈也,夫脈為血之府,而陽為陰之先,故欲續其脈必益其血,欲益其血必溫具經,方用當歸芍藥之潤以滋之,甘草大棗之甘以養之,桂枝細辛之溫以行之,而尤藉通草之人經通脈以續其絕而止其厥(《傷寒來蘇集》)。

程門雪:厥寒與厥冷稍異。蓋厥冷重而厥寒轉輕也。以此證厥逆非少陰亡陽之比,只是血分虛寒,血虛寒束,血中溫氣不足,故但手足厥寒。寒者不溫也,冷者冰冷,寒之甚也。此雲厥寒,彼雲厥冷,仲景用字,極有斟酌,如此等處,真不可輕易放過,其微奧甚矣。非諸家穿鑿之說町比。又亡陽之厥寒,曰脈微欲絕;脈微者,鼓動不顯,是明明陽氣之衰微也。血虛寒束之厥,則曰脈細欲絕,血少當細,寒主收引亦細,明明血中溫氣不足,寒邪拘束,脈縮形細而不大也。鼓動無力不顯曰微,脈搏形不充縮小曰細;微為陽亡,細為血少。此湯主治脈細欲絕,一字之別,全局所關,豈可不慎思明辨也哉。當歸四逆湯大有溫榮祛寒通脈之功,投之合度,則厥逆自還為溫暖;脈細欲絕,亦得續漸復矣(《書種室歌訣二種》)。

《傷寒論》:「厥陰病欲解時,從丑至卯上。」

注意事項

脾胃比較虛弱或是服用此藥方出現腹瀉、腹脹的情況的人群需酌情加減使用。

根據「水生木」的原理,肝氣虛寒血虧者通常腎氣也不夠充盈,當歸四逆湯疏通肝氣滋養肝血,但是有「盜瀉腎氣」的作用,對於肝血特別虧虛腎精也不足者,治療時應明白「圓通圓融」之法則,必要時應配合滋補腎氣,以免損傷腎氣。

葯 解

當歸,《神農本草經》:當歸,味甘溫,無毒,主治咳逆上氣,溫瘧寒熱洒洒在皮膚中,婦人漏下絕子,諸惡瘡瘍,金創。

《本草備要》:當歸,甘溫,和血。辛溫,散內寒。苦溫,助心散寒。…癰疽瘡瘍,…氣逆里急,…腹痛滿……潤腸胃,澤皮膚,養血,生肌(血旺則肉長),排膿,止痛,…使血氣各有所歸,故名。

《本草綱目》:治頭痛、心腹諸痛,潤腸胃、筋骨、皮膚,治癰疽,排膿,止痛,和血補血。

《景岳全書》:「當歸其氣辛而動,故欲其靜者當避之。」

當歸主要具有止咳逆,潤皮膚,生肌肉,主諸痛,療漏下之效。

辛甘發散,苦則涌瀉,甘則補益,當歸可以補血,這有賴於它的「甘」味,而與其他補血藥不同的是當歸兼有辛味,故能將血推至肢體末梢而充在表之血;其味苦則可涌瀉瘀血等廢物,故而對滯礙性出血(推測其出血原因為廢血停滯機體代償用力排血以致出血)、月經量少、月經不定期、痛經等效較佳,但陽盛火旺不宜使用。

當歸的作用主要是補血活血,血不同於氣,是有形之物,充斥形體的,故其人多瘦,此外應有血虛的癥狀,且這種血虛不是一兩日之內形成的,故而其人多瘦而面白。黃煌教授提出了「當歸膚」的特點:即臉部皮膚呈乾性,有色素沉著,身體皮膚粗糙,夏天不易出汗,冬天易見脫屑,夜間皮膚容易瘙癢。當歸主治為:血虛血滯血不達表,津血虧虛,其人一般形體消瘦,皮膚乾燥粗糙,少汗脫屑。

甘草,《神農本草經》: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瘡,尰(指下肢浮腫),解毒。堅筋骨,長肌肉,倍力可以認為是其補充氣液以充實四肢的功效,則其人可筋骨痿軟,肌肉瘦削,四肢無力等。仲景常大劑量甘草配其它主藥用於治療或預防虛症吐、利、汗、小便不止、心悸、脈不出、逆冷、咽痛(咽喉乾燥者,不可發汗)等氣液丟失過多的癥狀。黃煌教授言甘草所治的咽痛及氣液不足,吐下汗後,其人必定「體質瘦削」,「形瘦膚枯」,「肌肉堅緊」等,配伍用於治療雜病的躁,急,痛,逆,此痛為攣急,絞窄,緊縮樣痛。舌象脈象上表現為舌淡脈細,而體胖浮腫,舌苔厚膩慎用。

細辛,《神農本草經》:主咳逆,頭痛腦動,百節拘攣,風濕痹痛,死肌,明目,利九竅。

《名醫別錄》無毒。主溫中。下氣。破痰。利水道。開胸中。除喉痹。齆(weng,第四聲,指鼻塞)鼻。風癇癲疾下乳結。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臟。益肝膽。通精氣。生華陰。二月八月采根。陰乾。

細辛為辛溫通散之品,主要走經絡及肺表,故啟伏飲,逐寒濕,通遲滯,破寒凝,和血壅,利脈道,其性通,故對末梢痿證如陽痿、腦萎、癲癇、手足瘦削亦有療效,也經常單用治療陽痿及頭痛。古人多謂細辛過溫,陰虛、火旺者忌用,但其實細辛主要散的是表寒,對於里熱表寒如陰虛或熱盛兼有表寒的身疼痛、牙痛者,可配合滋陰清熱藥用細辛之溫散其表寒使用。

仲景用細辛方向有四,一是配乾薑,五味子,治療寒飲的咳嗽、胸滿、不渴,如小青龍湯一類;二是手足厥寒者,如當歸四逆湯,赤丸,烏頭桂枝湯;三是治療少陰病體虛外感,又有發熱、惡寒,又有脈沉或弦、蜷縮、小便色白,如麻附細等;四是冷而痛如白朮散、防己黃芪湯加減。

黃煌教授說細辛

1、寒:表現為惡寒喜暖,小便清長,精神萎靡,口中寒氣,口不幹渴,四肢骨節冷痛等。

2、水:唾液清晰且量多,甚者自覺口內有冷氣,咽唾液時覺得冰冷。

舌淡,苔白滑,上罩一層稀滑粘液。

3、痛:頭痛、身痛、腹痛、胸背痛、咽痛、齒痛、目痛、手足拘急疼痛等。

通草,《神農本草經》:通草,味辛平。主去惡蟲,除脾胃寒熱,通利九竅血脈關節,令人不忘。一名附支。生山谷。

治五淋,利小便,…治人多睡,去水腫,脈浮大。(甄權)《本草備要》曰:「木通(古名通草),甘淡輕虛。上通心包,降心火,清肺熱,化津液;下通大小腸膀胱,導諸濕熱,自小便出,通利九竅、血脈、關節。治胸中煩熱,通身拘痛,大渴引飲(中焦之火),淋瀝不通(下焦之火),耳聾目眩,口燥舌干,喉痹咽痛,鼠齆失音,脾疽好眠,除煩退熱,排膿止痛,行經下乳,通竅催生。汗多者禁用。」

醫案舉隅

劉渡舟腰痛案

郭某,男,28歲。患腰臀疼痛酸麻,入夜尤甚,疼痛難以轉側,診其脈浮弦而細,證屬血虛寒凝。

當歸12克,桂枝9克,白芍9克,細辛6克,通草6克,大棗15枚。

服三劑後痛麻俱減。上方加入桃仁、紅花、炒穿山甲各3克,又服三劑而愈。

班秀文產後肢節酸疼

韋某,女,39歲。技術員。婚後十五年,曾先後五次墮胎半產,第六胎足月順產已月余。現見頭暈、目眩、耳鳴、關節酸疼、指節麻感、入夜加劇,氣短懶言,精神不振。飲食、二便尚可,脈虛細,苔薄白,舌質淡嫩。證屬氣血兩虛,筋脈失養。治宜養血通陽為法。

當歸15克,炙北芪20克,桂枝9克,白芍5克,北細辛5克(後下),通草5克,炙甘草5克,大棗10克。每日水煎服1劑,連服3劑。

按:《傷寒論》有「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本例多次墮胎半產,且值新產之後,其氣血虧虛可知,故以當歸、黃芪益氣補血,通行血中之滯,桂枝去生薑之辛散而加細辛,取其功擅通血脈而和營衛。營衛調和,氣血通暢,筋脈得養,則疼痛麻木之感即可消失或減輕。——班秀文《經方在婦科病的臨床運用》

王啟政頭痛案

林某,女,46歲。患頭痛3年,時發時止,時輕時重,曾以陰虛頭痛辨治,服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數日,均未見效,乃服西藥「止痛片」,頭痛可暫得緩解。但每遇天氣變化,冷氣外襲,頭痛復作,痛時前額連及巔頂,欲用巾裹首時見噁心欲吐,舌淡苔白,脈沉伏不起。此為血虛寒凝,經絡不通,陽氣運行不暢。陰寒循經至巔,形成血虛寒滯性頭痛。治宜溫陽散寒,養血通絡,行氣消滯止痛,擬當歸四逆湯加味:當歸15克,炒白芍12克,桂枝9克,細辛5克,藁本12克,木瓜20克,五味子10克,陳皮10克,甘草6克。3付後頭痛大減,但睡眠欠佳。前方去木瓜,加酸棗仁12克,連服數劑,手足漸溫,頭痛已止,精神好轉,病告痊癒。——《當代名家論經方用經方》

陳達夫當歸四逆湯治療泡性角膜炎驗案

張某,男,46歲

主訴:左眼近一年來反覆乾澀、流淚、鼻塞、眼脹、頭頂脹痛。右眼球萎縮,失明多年。曾點可的松、利福平等眼液和口服維生素C、維生素B2,等,均無明顯效果。檢查:右眼無光感,左眼1.5,左眼白睛不紅赤,黑睛3點鐘位處有3—4個針頭大的小泡,並伴有赤脈伸入,熒光素納染色陽性。舌淡,苔薄白,脈細。

診斷:

中醫,左眼風輪赤豆(厥陰外障,寒滯肝經)

西醫,左眼泡性角膜炎。

治則:溫經散寒,養血通脈。

處方:當歸四逆湯去大棗加防風

桂枝9g,白芍15g,甘草6g,防風15g

當歸10g,細辛6g,通草6g

服4劑,諸症皆愈。

按:《中醫眼科六經法要·厥陰目病舉要》篇中述:「風性泛竄,竄而不通則脹,故頭頂脹痛。足厥陰肝經循行頭頂,該經原屬風木,木郁不達,勢必與寒相爭,風寒相搏,所以也會發現風象。」五輪辨證黑睛屬足厥陰肝經,寒凝經脈,阻遏氣機,故黑睛上有小泡生成,屬厥陰傷寒的表實證,方選《傷寒論》中的當歸四逆湯。該方乃桂枝去生薑,加當歸、細辛、木通組成。以補血活血之當歸為君,以調和營衛之桂枝、白芍為臣,佐細辛以通達表裡上下之經脈,使通草以開通內外陰陽,以甘草益中氣而培血,加防風祛風共奏溫經散寒、活血通脈之功效。摘自《四川名家經方實驗錄》。

岳美中醫案血厥(雷諾氏病):

錢某某,男,38歲,1961年12月20日就診。自訴1960年冬發病,就診時面部青紫斑斑,鼻尖、耳輪幾乎呈青黑色,兩手青紫及腕際,指尖更甚,有麻冷感,拇指亦紫,體溫35~C,脈象細微。遇火烤則轉紅。束臂試驗陰性。血小板計數正常。診斷為早期雷諾氏病。處方:

桂枝9克,當歸9克,赤芍6克,北細辛2.4克,木通6克,吳茱萸6克,艾葉4.5克,桃仁9克,紅花3克,炙草2.4克,紅棗5枚,生薑3片。

服30餘劑而愈。至1963年未複發。

按語:本案據其脈證,為寒傷厥陰,血脈凝滯,營衛失運,真陽、氣血不能溫養四末所致。《素問?五臟生成篇》指出:「故人卧血歸於肝……卧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痹,凝於脈者為泣,凝於足者為厥。』』故用當歸四逆湯溫經散寒,養血通脈。據報導,當歸四逆湯治療雷諾氏病有較好療效。

李克紹醫案痿症(小兒麻痹後遺症)

杜某某,男,20歲。患者幼年曾患小兒麻痹症,成年後兩下肢較細,並軟弱無力,行動吃力,走路要拄雙拐。每至冬季,即四肢發涼,尤其兩下肢極不耐冷,最易受凍傷。此乃氣血虛弱,抵抗力太差,在冬季陽衰陰盛之際,氣血更不能暢行於四末所致。今又值冬令,前證加重。仍宜益血通陽為治,方用當歸四逆湯原方。連服數劑,即覺兩下肢轉為溫暖,耐寒力亦有所增強。

按語:世人多謂痿多屬熱,然在臨證時,萬不可武斷也。《景岳全書?痿》認為痿「又非盡為火證」,「元氣敗傷則精虛不能灌溉,血虛不能營養者,亦不少矣。若概從火論,則恐真陽衰敗,及土衰水涸者,有不能堪。」本案患痿日久,兼四肢發涼,乃血虛有寒也,以當歸四逆湯養血散寒,待下肢陽至血充,則痿自起。

趙守真醫案縮陰

劉婦,年四旬余,郵亭圩北村人。體素虛弱,某日農作過勞,傍晚歸途遇雨,衣履盡濕,歸僅更衣,不甚介意。晚間又經房事,而風雨之夜,寒氣砭骨,夜半時起入廁,未久,睡感寒甚,數被不溫,少腹拘急絞痛,次第加劇,待至天將明時,陰戶遽現緊縮,自覺向腹中牽引,冷汗陣出,手足厥冷,頭暈神困,不能起立,服藥鮮效。其夫來迎治,脈象微細,舌潤不溫,乃一陰寒證也。其夫且日:「內子陰戶收縮,成一杯大空洞形,時流清液,令人見而生畏。』』吾曰:「病雖奇,治尚易,近村魏婦病與相若,曾一方即愈,毋用驚懼。」乃書與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囑一日服完兩大劑,並用艾灸氣海、關元十餘炷,又錫壺盛開水時熨臍下。次日往視,已笑逐顏開,操作廚下,惟身覺略倦而已。

按語:縮陽是男性陰莖向腹內縮入;縮陰是女性陰戶向腹內縮入,多由肝腎虛損,復為賊風所襲,或房事後感寒而作。《靈樞?經脈篇》日:「肝足厥陰之脈……過陰器,抵少腹。」《素問?至真要大論》日:「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該婦冒雨後又經房事,房事後復入廁,致使寒犯肝腎,陰戶內縮。予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溫暖肝腎,驅散寒邪,十分愜合,故有奇效。

麻柔醫案白血病乏力咽干手足涼

王某,女性,59歲。初診(2012年8月27日) 患者主訴:確診急性白血病3年余,化療後乏力、咽干、手足涼近月余。尋求麻柔主任給予中醫治療。

患者於2009年6月骨穿刺診斷為急性髓細胞性白血病(AML-M4Eo),誘導化療1個療程達到完全緩解,其後共化療7個療程,第8次化療後,患者骨穿刺示:目前處於緩解狀態。症見:勞累後乏力,咽干,手足涼,舌體胖大飽滿,邊尖有齒痕,質淡暗,舌苔薄白,脈沉細。血常規:白細胞計數4.2×109/L,血紅蛋白116g/L,血小板計數162×109/L。

中醫診斷:血癌。

西醫診斷急性髓系細胞性白白血病(AML- M4Eo CR1)。

病機:化療至陰陽俱損,寒凝經脈。

治法:扶正祛邪,溫陽通脈。

處方:當歸四逆湯加減

党參 12g 桂枝10g 白芍10g 當歸10g 細辛3g 通草6g 炙甘草10g 生牡蠣30g 菟絲子15g 巴戟天10g 生薑10g 大棗10g

第1次複診(2012年9月20日),服藥3個月,複查白細胞計數4.39×109/L,血紅蛋白118g/L,血小板計數158×109/L。勞累後乏力減輕,咽干,二便調。苔薄白,脈偏沉細。中藥湯藥調整為補腎生血為主,原方加用生熟地各15g、山藥10g、山萸肉10g、丹皮10g、茯苓10g、澤瀉10g、補骨脂15g、菟絲子15g

第2次複診(2012年12月37日)白細胞計數4.5X109/L,血紅蛋白120gL,血小板計數127×109/L。乏力減輕,納、眠安。舌苔薄白,脈略沉細。上方繼服3個月。聯合服用青黃散0.4g,每日1次。

第3次複診(2013年4月5日)白細胞計數5.4×109/L,血紅蛋白132g/L,血小板計數151×109/L。一般情況好,精神佳。舌苔薄白,脈較柔和。上方繼服3個月。聯合服用青黃散0.4g,每日1次。

按:急性白血病屬於中醫學的「急勞」範疇,《素問》雲:「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曰血枯。」目前中醫學病名統一為「急勞」。

急性白血病多次化療後,祛邪的同時,亦損傷了人體陽氣,致陰寒叢生。患者易出現寒凝血脈、四肢厥冷之證。治療當「益火之源,以消陰翳」。麻老臨證以當歸四逆湯為底方加減化裁治療惡性血液病,特別是急性白血病多次化療後陽氣虛損的病證。取效明顯。

《醫宗金鑒》云:當歸四逆湯調營衛以通陽氣,和厥陰以散陰寒。該方取方桂枝湯,去生薑,加當歸、細辛、通草而成。

陳亮斯雲: 「此則因風寒中於血脈而逆,當歸四逆所由立也。風寒入於血脈,則已入營氣之中,陰陽雖欲相順接而不可得,邪澀於經,營氣不流,非通其血脈不可,當歸辛溫血中氣葯,能散內寒而和血,故以為君。然欲通血脈,必先散血中之邪,桂枝散厥陰血分之風者也,細辛泄厥陰血分之寒者也,故以二物為輔。芍藥、大棗、甘草調和營衛者也,未有營不與衛和脈能通者,桂枝湯治衛不與營和諧,此方治營不與衛和諧,而大棗之用多於桂枝湯一倍有奇,以大棗能助經脈,和陰陽而調營衛也。且邪並肝經,木盛則侮土,甘草大棗之用,倘兼有厚脾土而禦侮之意耶!通草者,《本經》稱其通利九竅竅血脈關節,蓋邪氣阻塞於血分,以通草之入血分而破阻塞者治之,即眾葯亦借通草之力而無不通矣,制方之神奇有如是哉!」

唐容川雲:「此因脈細,知其寒在血分,不在氣分,故不用姜、附,而但桂、辛以溫血也。」

病案中的患者在當歸四逆湯加減的基礎上,原有的勞累後乏力,咽干,手足涼等癥狀消失,一般狀況逐漸好轉,各項指標穩定在正常範圍。此二案說明中醫的病機明確了,方藥用對了,就能妙手起沉痾。

【曹仁伯醫案】治一人。少腹久痛未痊,手足攣急而疼,舌苔灰濁,面色不華,脈象弦急,此寒濕與痰,內壅於肝經,而外攻於經絡也。現在四肢厥冷,宜當歸四逆湯加減。

當歸(小茴香炒)、白芍(肉桂炒)、木通、半夏、苡仁、防風、茯苓、橘紅。

註:本案為厥陰陰邪化寒,血虛挾痰,內壅肝經之證。患者少腹久痛未愈,而又四肢厥冷,脈象弦急,面色不華,舌苔灰濁,病屬寒濕挾痰,營血虛弱,肝氣不和之候,故曹氏以當歸四逆湯加減治之。去姜、棗者,恐其滯氣。桂枝改為肉桂,炒白芍以溫下焦之寒,並以止腹痛。加二陳配苡仁之甘寒,以化痰利濕。防風辛溫祛風濕。去細辛之辛散,以免損及營陰。葯後少腹痛止,余證手足攣急而疼,以蠲痹湯去防風合指迷茯苓丸調理而愈。

方葯加減

前陰冷痛者,加烏葯、川楝行氣,疏肝,溫肝,台烏、淫羊藿,川楝子;血脈瘀滯者,桃仁、紅花、川芎、香附;煩躁嘔逆者,加薑汁、半夏;渴者,去半夏,用水浸冷服之;面赤者,加蔥白;癢者,加刺蒺藜、地膚子祛風止癢。腰、股、腿、足疼痛屬血虛寒凝者,加川斷、牛膝、雞血藤、木瓜等以活血祛瘀;若兼有水飲嘔逆者,加吳茱萸、生薑;若婦女經期腹痛,及男子寒疝、睾丸掣痛、牽引少腹冷痛、肢冷脈弦者,可加烏葯、茴香、良姜、香附等以理氣止痛。

寒邪凝結營氣——凍瘡而腫——加皂刺、乳香、沒藥。

營痹發展為經脈血瘀——痛甚不除,或皮下結節、按之則痛,或局部變暗——加乳沒、甲珠、田七。

寒偏重——則肢厥甚,患處惡寒明顯——重用桂枝、細辛、減芍藥。

風偏重——則麻甚,或兼現膚癢,或掣痛筋惕明顯——加川芎、羌獨活、紫荊皮。

風寒挾濕——可兼現四肢漫腫、按之如泥,肢重,或關節痛甚,脈澀——加重木通,加羌獨活、海桐皮、桂皮、絲瓜絡、松節。

若兼厥陰里寒——兼現胃痛,腹痛而喜溫,嘔逆,下利——加吳茱萸、生薑、花椒、乾薑等。(如第三例)

若兼厥陰里熱或鬱火——可兼現口苦,心煩不寐,多語,罵詈不休,驚狂等——加左金丸、黃芩等。(如第二例)

若血虛重——則眩暈明顯,兼現心悸、爪甲變質——重用全當歸,加大量雞血藤。

若病情進一步發展,還可出現以下情況:

營痹血瘀發展為陰凝——可兼現局部紫黑髮木、塌陷萎縮——去木通與白芍,加鹿角霜、天雄、桂枝改肉桂。

血瘀陰凝發展為瘀毒陰毒(兼少陰)——可兼現局部紫黑痛甚,潰爛至骨,長期不能癒合——去木通與白芍,加雄黃、川椒、鹿角、附子、桂枝改肉桂,大量生黃芪,外加654-2靜脈緩滴。

血瘀陰凝發展為瘀熱毒及陰陽毒——可以厥冷的同時,自覺手足內里灼熱疼痛,或喜冷,或喜熱,局部紅、紫、黑、白間現,潰爛難愈,流水流膿,流血或紅或暗、或濃或稀——去白芍與木通,合「升麻鱉甲湯」,加附子、鹿角、犀角(或羚羊角代)、黃連、重用丹皮。(與烏梅丸證的陰陽錯雜有同有異。

厥陰里寒,加吳茱萸、生薑,附子、乾薑。

現代應用

經行腹痛:婦女經期或月經前後,出現周期性的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劇痛暈厥者,稱為「痛經」,也叫「經行腹痛」。

子宮腺肌病、雷諾病、血管神經性頭痛、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凍瘡、紅斑性肢痛、硬皮病、手足皸裂、精索靜脈曲張、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冠心病、大動脈炎、高血壓頭痛、腦外傷頭痛、三叉神經痛、消化性潰瘍、腸痙攣、輸尿管結石、肩周炎、慢性腹膜炎、腰肌勞損、子宮附件炎、子宮內膜異位症、閉經、痛經、膽囊炎、膽道蛔蟲症、坐骨神經痛、梅尼埃綜合征、過敏性紫癜、慢性蕁麻疹、急慢性前列腺炎、附睾炎、縮陰症、陽痿、腱鞘炎。

當歸四逆湯的應用:

津血虛表受寒引起的表不充。

一、末梢受寒之發涼、冷痛、青紫、麻木、凍瘡。

二、末梢血液不充之痿症,如陽痿、腦萎、癲癇、手足瘦削、無力。

三、血虛體質。

四、脈細、脈無力、脈沉。

五、受寒史。

六、其人瘦削、面色蒼白或暗、舌苔白滑。

男子不育、精蟲減少、陰囊潮濕或遇寒抽搐、會陰部發涼。

附 方

《傷寒論》第352條: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方:當歸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通草二兩 大棗二十五個(擘)桂枝三兩(去皮) 細辛三兩 生薑半斤(切) 吳茱萸二升,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溫分五服。(一方,水、酒各四升)。當歸四逆加吳萸生薑湯是仍然有血虛寒凝,手足逆冷,同時它有內證,寒邪直中還有犯胃,犯胃嘔吐,腹痛,而用到當歸四逆加吳萸生薑往往這個方還有制酸作用。

四逆湯是典型的四肢厥逆,冷過肘膝。

四逆散,四逆的手足失溫範圍,陽氣不能布散造成的,範圍很小,僅僅手足,指頭還是微溫的;

當歸四逆湯,手足厥寒,厥寒,不是厥逆,所以冷的程度沒有四逆湯重,範圍也較小,在手足不冷過肘膝。

四逆散是陽氣被郁,氣機阻滯,清陽不能實四肢造成的;

四逆湯是心腎陽虛,特別是腎陽虛衰以後,陽氣的根本不足了,熱力來源,根本虧虛了,所以這是從自身體質,陽氣虧損造成的;

當歸四逆湯,由外有寒邪,內在可以陽氣不足,但是受外寒引起,這類血脈瘀滯造成四肢厥寒。

黃芪桂枝五物湯也是從功效上和當歸四逆湯類似,而且它從基本結構上,是桂枝湯的基礎,四味葯選用,加黃芪,益氣健脾,和血通痹,它是一種血痹證,體現在肌膚麻木不仁,失於陰血所養。通過黃芪、桂枝和芍藥雙向調節,作用於體表的營衛,那是體表肌膚麻木不仁,通過溫陽和血來恢復,所以它的脈有微澀,體現出血行不暢,所以通過這個方還是有,桂枝的一個作用暢通血行,既有散寒,又有益氣養血的作用,是這樣一個特點,用來治療血痹證。

掃碼添加作者微信

E

N

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且從容 的精彩文章:

TAG:且從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