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才華橫溢老是被貶 蘇東坡這種人真得不適合官場嗎?

才華橫溢老是被貶 蘇東坡這種人真得不適合官場嗎?

歷史上蘇東坡才華橫溢,二十二歲進京應試,蘇軾父子名動京師,受到文壇領袖歐陽修、詩壇宿將梅堯臣的青睞。二十五歲應中制科考試,按說應該從此青雲直上,為什麼卻一生宦海沉浮屢遭貶謫呢,甚至在烏台詩案中差一點丟了性命呢?

一、新舊黨爭的犧牲品

黨爭是政治社會不可避免的一現象,例如唐朝的牛李黨爭,北宋時王安石與司馬光的新舊黨爭,明朝的東林黨與閹黨的黨爭。

陷入黨爭以後,不可避免的為了個人與小集體的利益,做出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得勢一方往往要迫害失勢的一方,有時候甚至置人於死地。

據說宋太祖有「不殺文人士大夫和言事者」的國策,而蘇東坡在政治相對溫和的北宋一朝竟然差一點因「烏台詩案」喪命,可見政治的兇險。而明朝東林黨與閹黨就真的是你死我活的鬥爭了。唐朝的牛李黨爭也重創了大唐的政權,以至於唐文宗有「去河北賊易,去朝中朋黨難」之嘆。

黨爭最大的問題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利用各種手段去實現自己的政治企圖。經常是為了反對而反對,為了支持而支持,而不顧國家、百姓利益。

今天在微博等自媒體打嘴仗的一部分大v們,我們也常常看到這種現象,無論對錯,總有站隊的兩批人互相攻擊。像新舊黨爭的蘇東坡、牛李黨爭的李商隱、唐朝"永貞革新"時的柳宗元劉禹錫等人都是黨爭的犧牲品,更為血腥的是明朝,東林黨的楊漣、左光斗因此而喪命。

二、特立獨行的蘇東坡

新舊黨爭之中,蘇東坡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因其才華橫溢譽滿天下,新黨舊黨都想拉攏他,結果拉攏不成都打壓他。這一點同為黨爭犧牲品的李商隱就相形見絀,在李商隱落魄的時候,如果令狐家族真得給一根稻草,李商隱能像蘇東坡那樣拒絕嗎?

蘇東坡因為反對新法,被舊黨認為是自己的人,因此在王安石失勢以後,蘇東坡馬上就被重用,沒想到蘇軾又不同意舊黨的很多政治主張,所以又離開了政治中心。

中年時因反對新法,烏台詩案差點喪命;老年後反對舊法被貶謫到海南,差一點沒有活著回大陸;死了以後還被刻碑歸為「元祐黨人」,不許黨人子孫留在京師,不許參加科考,而且碑上列名的人一律「永不錄用」。

三、名聲所累與文人氣質

烏台詩案以後,蘇東坡寫了一首詩作為反省:

平生文字為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

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鬥少年雞。

蘇軾因為名聲大,一舉一動為人矚目,動輒成為出頭鳥。而且他又管不住嘴,詩句里或多或少的隱藏一些寄託和隱喻,有些意思作者未必真有,但讀者未必聯想不到。既然身份顯赫當然少說為妙,何況蘇軾盡說掌權者不愛聽的話。因此官途運蹇還好,沒想到差點丟了性命。

東坡在政治上反對新法和王安石,但是在文學上二人卻惺惺相惜。王安石退隱以後,蘇東坡還專門去金陵看望。這種文人之間的「清交」,並不適合與政治。

結語

蘇東坡的性情與高尚的品格,使得他只做他認為正確的事情,只說他認為對的話,在黨爭殘酷的時代自然是「不合時宜」。

因其不左不右,卻動輒有巨大的影響力,而且還特別愛說話,所以被新黨和舊黨認為非友即敵,受到兩黨的排擠和迫害不難理解。

正如蘇軾自己所說: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老街味道

唐宋詩話里看格律詩的拗體與救拗 唐朝稱為訐調 宋朝稱為拗句

了解蘇軾創立的詩化詞優劣之處,才算窺見填詞入門之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街味道 的精彩文章:

詩詞格律與創作,淺說用典的方式與用法

TAG:老街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