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此人將兩個女兒嫁給兩個民族,一下子成了兩個國的老丈人,好成功

此人將兩個女兒嫁給兩個民族,一下子成了兩個國的老丈人,好成功

提示:不管藏經洞緣於信仰佛教的西夏王朝還是對於信仰伊斯蘭教的喀喇汗王朝,它們在當時對敦煌的結果都是一樣的,都在那個年代對敦煌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傷害」。不同的是,在戰爭之後,西夏王朝把佛教進一步發揚光大,而喀喇汗王朝卻基本毀掉了新疆所有的佛跡。

前輩學者陳寅恪在《無盜賊無盜寶標記》里有句話:「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地也!」這裡大師面對敦煌沉悶、無奈也很悲憤的嘆息。這句話的背景被很多人定格在1900年,道士王圓籙發現藏經洞後,洞內的絕大部分敦煌文獻文物被斯坦因和伯希和「取走」,使外國學者看到了它們對於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研究價值,進而使敦煌學在國外的研究「熱」過了國內。然而,敦煌讓吾國學術「傷心」的地方分明還不至於此。

季羨林說:「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河西走廊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了。」但事實是,文明的傳播往往與戰爭是相伴在一起的,敦煌這個地方當然也不會是個例外。

安史之亂後,唐朝的勢力衰退並退出西域,西域雖有「奉國之誠」,朝廷卻因「事勢不及相恤」(《全唐文》卷464 《慰問四鎮北庭將吏敕書》),不得不採取了任其自生自滅的態度。對於敦煌來說也是一樣的,當時,吐蕃乘隙攻略河西諸州,因為吐蕃在河西大肆劫掠,不得人心,陷於吐蕃的沙州首領張議潮,暗中結交豪俊,密謀歸唐,這就有了歷史上有名的沙州起義。起義成功後,張議潮在河西地區建立起了一個以敦煌為中心政權,為個政權一度統治了河西地區十一個州,後來收縮後則主要割據瓜州、沙州兩州,歷經張氏、曹氏兩個氏族統治時期,於十一世紀被歸附的河西回鶻吞併,最終興起的西夏王朝攻滅。

今天,學者們對於封閉了近千年的藏經洞的來源有很多種說法,但主要集中在「避難說」上,這種說法最早,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較多,但在具體封閉時間上又各不相同。主要有這樣兩種:

第一種說法較為普遍,即宋初西夏人佔領敦煌之前,千佛洞下寺的僧人為躲避戰亂,臨走前便把經卷、佛像、雜書等藏入洞內封閉。待戰亂過後再回來啟用。誰知這些僧人一去不返,杳無音訊,此洞便成為無人知曉的秘密。

第二種說法把封閉時間定為宋紹聖年間(1094—1098年),認為藏經洞的封閉與伊斯蘭教的東傳有關。當時,信仰伊斯蘭教的喀喇汗王朝向宋朝要求出兵攻打西夏。宋朝表示贊同。這一消息傳到敦煌,佛教徒們驚慌失措,恐懼萬分,便採取保護措施,將千佛洞的經卷、佛像、文書全部集中堆放過石室封閉,免受其害。

然而,不管哪一種說法,人們都能看到戰爭的影子。因此,無論如何,人們都能想像出在某一天的上午或者是下午,抑或是深夜,一群面對刀光劍影的恐慌的僧人在急急忙忙地封閉了藏經洞後,失落而無奈地離去。這對敦煌的傷害是顯而易見的。

現在,我們幹什麼事都喜歡用「聯姻」這個詞,其實,文化也是需要的,作為文化主宰的人,在文化或者政治的爭鋒中,採取聯姻的手段似乎是一種必然。公元861年,張議潮一舉攻克了涼州,河西走廊再次暢通無阻,這對於加強西北與中原地區的聯繫和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起了積極作用。河西人民熱忱讚頌張議潮的英雄業績說:河西淪落百餘年,路阻蕭關雁信稀。賴得將軍開歸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在這個過程中,西域的佛國於闐一直在支持和擁戴著沙州政權,敦煌莫高窟千佛洞有一幅于闐王李聖天畫像,頭戴王冠,一身寬衣博帶、雍容華貴的漢地裝束,旁邊的題記是「大朝大寶于闐國大聖大明天子」,這裡的「大朝」就是李聖天對唐朝的稱呼。他繼位的公元912年唐朝已經滅亡了,但他和他的國民卻不知道這些,他不但自稱「唐之宗屬」,並以唐朝國姓李氏為姓。他這麼做的原因是,他的先輩尉遲勝曾到長安朝見唐玄宗李隆基,還娶了唐朝宗室的女子為妻。安史之亂暴發後,尉遲勝親自率兵五千到內地協助唐朝平定叛亂,戰爭結束,尉遲勝自願留在內地,成為唐廷一名高級別的官員,而將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弟弟。

今天,我們已經說不清唐王朝嫁予于闐國的女子到底是誰,但卻不得不承認這一次聯姻的成功,它不僅是使一代代的于闐王對於中原王朝念念不忘,讓于闐成了一個深受中原文明影響或者漢化程度極高的城邦,還使後來的李聖天將李聖天于闐政權變成了一個「李氏王朝」,在一些史料里被稱為「華夏孤忠」。唐末五代,西域與中原的交通斷絕後,于闐雖然與中原朝廷聯繫不上,但卻可以與沙州政權接上關係,張議潮之侄張淮深繼任沙州節度使時,于闐王與張氏通信,自稱「大于闐漢天子」,稱沙州張氏為舅,雙方交往十分頻繁。中原王朝的政權更迭就這樣讓曾經孤懸塞外的兩地緊緊地擁抱在了一起。

公元914年,敦煌王張承奉(張議潮的孫子)去世,後繼無人,敦煌人公推曹議金(張議潮外孫婿)主持州事。曹議金就任後,取消敦煌國稱號,恢復唐朝歸義軍名號,歸附中原王朝,出任歸義軍節度使、沙州刺史,執掌瓜、沙二州軍政權。然而,此時的瓜、沙二州東有回鶻,西有于闐,在六蕃包圍之中,萬般無奈之下,曹議金想到了聯姻。

這次聯姻非常特別,首先是曹議金娶了甘州回鶻可汗的聖天公主為妻,這位公主的形象至今還保在曹氏所營建的敦煌石窟中,她穿著自己本民族的服裝,一身回鶻打扮,頭戴桃形金冠,冠後垂紅結綬,雙鬢抱面,耳垂大環,身穿弧形大翻領窄袖長袍。美麗的回鶻公主就這樣成為歸義軍節度使夫人,但節度使本人並沒有了因此而停滯聯姻,他分別將自己的兩個女兒于闐國王李聖天和甘州回鶻可汗為妻,自己在做回鶻女婿的同時,也當起了回鶻可汗的岳丈,而嫁予李聖天的女兒則被後晉冊封為「大朝大于闐國、大政大明、天冊全封至孝皇帝天皇后」。

風風光光的聯姻,快快樂樂地做事。根據史料記載,在曹議金當政期間,他交結世家豪族,鞏固內部統治;發展農牧業生產,使百姓安居樂業;提倡佛教,大造寺窟,安撫人心。敦煌出現了刀兵罷散、四海通達的繁榮景象。而曹氏三代也均於甘州回鶻和于闐王朝聯姻,李聖天在做了曹議金的女婿後,也把自己的第三個女兒嫁給曹議金之孫曹延祿為妻。因此,在敦煌莫高窟不僅有李聖天畫像,還有「大朝大于闐國大政大明天冊全封至孝皇帝天皇后曹氏」像,以及「大朝大于闐國天冊皇帝第三女天公主李氏為新受太傅曹延祿姬供養」像。

血濃於水,這種聯姻的方式不但讓甘州回鶻、于闐王朝、沙州政權結成了政治上的聯盟,而且有了血緣的親情。因為沙州政權,于闐與甘州回鶻的交往也很密切,敦煌文書中有不少10世紀兩個政權之間相互往來的于闐塞文和吐蕃文書信,于闐派往中原的使者,經常與甘州回鶻的使臣結伴同行。

然而,這種和平的景象並沒有維持多長時間,1006年,于闐國被喀喇汗國吞併,而西夏的崛起也使沙州政權與甘州回鶻最終走向了滅亡。因此,不管藏經洞緣於信仰佛教的西夏王朝還是對於信仰伊斯蘭教的喀喇汗王朝,它們在當時對敦煌的結果都是一樣的,都在那個年代對敦煌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傷害」。不同的是,在戰爭之後,西夏王朝把佛教進一步發揚光大,而喀喇汗王朝卻基本毀掉了新疆所有的佛跡。這恐怕是對敦煌來說的最大傷心處。

莫說聯姻是屈辱的,面對野蠻的征服,它確能讓歷史的長河泛起光輝的人性。(文/路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路生 的精彩文章:

開齋節穆斯林放假,為啥寧夏漢族跟著享受?從歷史角度解釋更合理
1936年,這位農民在祖墳里埋進一位19歲紅軍,並以長征為子孫取名

TAG:路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