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了解中國歷史朝代順序
輕鬆了解中國歷史朝代順序
中國歷史朝代演進圖
中國歷史朝代表
朝代順序表順口溜:
(大陸歷史教材)
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延。
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皇朝自此完。
朝代順序表順口溜:
(香港版本)
夏後殷商西東周,春秋戰國秦皇收。
西漢東漢魏蜀吳,西晉東晉兼五胡。
匈奴羯氏羌慕容,拓跋代北後稱雄。
宋齊梁陳是南朝,北魏齊周稱北朝。
北周滅齊傳於隋,隋又滅陳再統一。
隋滅唐興稱富強,五代十國各稱王。
契丹興起在北方,建號為遼入汴梁。
五代梁唐晉漢周,宋朝建國陳橋頭。
女真建金先滅遼,打破汴京北宋消。
南宋偏安在江南,蒙古興起國號元。
滅金滅宋歸一統,元朝統治九十年。
明代共傳十六君,滿洲初起號後金。
後金國號改為清,入關稱帝都北京。
人民覺悟革命起,清帝退位民國立。
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史前時期
舊石器時代
約73萬年前:北京直立人,已經會使用火,並會保存火種,有部分學者認為北京直立人與中國現代人類並無連續演化關係。
公元2萬~1萬年前:山頂洞人
約5萬年~5千多年前:長濱文化
新石器時代
前7500年前:彭頭山文化,最早出現稻穀的中國史前文化。
前7000年前:裴李崗文化
前6000年前:磁山文化
前3000年前:龍山文化(黑陶文化)
7,000年前-5000年前:大坌坑文化
約在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500年:圓山文化
青銅時代
約1800至500年前:十三行文化
2000年前到400年前:番仔園文化
夏商周
夏朝
約前2029年:禹建立夏朝。
約前1950年:夏王少康消滅有窮國,中興夏朝。
約前1559年:商湯於鳴條之戰打敗夏桀,夏朝滅亡。
商朝
約前1320年:商王於盤庚時把都城自奄遷殷,甲骨文和金文得到發展。
前1264年:商王武丁分封他的叔父蔓叔於鄧國。
前1147年:商王武乙繼位,與巫術作鬥爭,實行禮制改良。
前1046年:周武王於牧野之戰擊敗商王帝辛的軍隊,商朝滅亡。
西周
前899年:周懿王元年,鄭國的天亮了兩次(發生了日食)。
前842年:都城發生平民暴動,周厲王逃離至彘。
前841年:召穆公、周定公共同行政(一說由諸侯共伯和攝政),號稱共和
前771年:西夷犬戎攻入西周都城鎬京,殺周幽王,周平王繼位。
前770年:周平王向東遷都至雒邑。
春 秋
春秋
前722年:鄭莊公平定共叔段之亂。時為魯隱公元年,史書《春秋》編年始於此。
前720年:周平王、鄭莊公互派兒子為人質,周天子地位大為降低。
前707年:周桓王率諸侯軍隊伐鄭,被鄭莊公打敗且肩膀中箭,諸侯爭霸時代開始。
前704年:楚武王熊通稱王,為諸侯稱王之始。
前685年:齊桓公立,以管仲為相,實施變法。
前656年:齊桓公率諸侯聯軍迫楚國簽訂召陵之盟,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前632年:晉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之戰大敗楚軍,後會盟於踐土,成為中原霸主。
前627年:秦、晉會戰於殽,秦全軍覆沒,其後轉向西發展,稱霸西戎。
前597年:楚、晉會戰於邲,楚大勝。
前579年:宋大夫華元調和晉、楚,為第一次弭兵會盟。
前575年:楚、晉會戰於鄢陵,晉大勝,楚共王傷目。
前546年:宋大夫向戌邀晉楚和各諸侯國舉行第二次弭兵會盟,晉楚之間維持數十年和平。
前506年:吳王闔閭以伍子胥為將,統兵伐楚,攻進楚都郢。
前496年:吳軍伐越,闔閭戰敗並因傷而亡。
前494年:吳王夫差興兵敗越,越王勾踐求和。
前473年:越王勾踐消滅吳國,夫差自殺。勾踐與齊晉會盟於徐,為春秋最後一個霸主。
戰 國
戰國
前453年:晉國氏族韓、趙、魏三家盡滅智氏,瓜分其地。
前434年:晉哀公死,晉幽公即位。韓、趙、魏瓜分晉國剩餘土地,只留絳與曲沃兩地。
前409年:魏伐秦,築臨晉、元里。
前408年:魏擊宋,守中山。伐秦至鄭,還築洛陰、合陽。
前403年:三家分晉。司馬光《資治通鑒》所載始於此年。
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冊命田和為齊侯,取代姜氏齊國。
前379年:齊康公死,姜太公一系絕祀,田氏並其食邑。
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實施變法。
前354年:魏圍攻趙都邯鄲。
前353年:趙求救於齊,齊孫臏引兵攻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又在桂陵大敗魏軍。
前344年:魏侯召集逢澤之會,率諸侯朝見周天子,為中原諸侯首先稱王者。
前343年:魏發兵攻韓,韓求救於齊。
前342年:齊在馬陵之戰大敗魏軍,魏將龐涓兵敗自殺。
前340年:秦拜衛鞅為商君
前314年:燕國內亂,齊國佔領燕國,後退兵。
前307年: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
前287年:趙、魏、韓、燕、楚五國聯兵攻秦,秦被迫割地給趙、魏以求和。
前286年:齊國攻滅宋國。
前284年:燕、秦、韓、趙、魏五國聯兵攻齊,燕軍陷齊都臨淄。齊失七十餘城,只余莒和即墨。
前278年:即墨守將田單火牛陣大敗燕軍,齊國復國,但國力已衰。
前280年:楚國逆長江上游攻秦,戰敗而遭秦反攻。
前279年:楚國於鄢之戰敗於秦軍。
前278年:楚都郢被秦將白起攻陷,遷都到陳;楚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自盡。
前271年:范雎向秦昭王獻「遠交近攻」之策。
前262年:秦伐韓,切斷上黨郡與韓都新鄭的聯繫。上黨求救於趙,趙派老將廉頗率軍聲援。
前260年:秦將白起在長平之戰大敗趙軍,坑殺40萬降卒。
前258年:魏信陵君、趙平原君、楚春申君大破秦軍於邯鄲城下;後信陵君率軍於函谷關再勝秦軍。
前256年:周赧王病逝,秦國攻入雒邑,西周公投降,周朝滅亡。
前249年:秦相呂不韋帶兵滅位於鞏邑的東周公。
前241年:楚再遷都至壽春以避秦軍,再也無能力抗秦。
前230年:秦滅韓。
前228年:秦滅趙。
前225年:秦滅魏。
前223年:秦滅楚。
前222年:秦滅燕、越。
前221年:秦滅齊,統一中原。
秦漢三國
秦朝
前219年:秦始皇舉行封禪大典。
前214年:秦始皇命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伐匈奴,佔領河套地區。
前213年:秦始皇焚毀五經、活埋儒士。
前210年:秦始皇亡於東巡,宦官趙高與丞相李斯擁立次子胡亥,假詔賜死長子扶蘇。
前209年:陳勝、吳廣運送士兵逾期,為避免遭處斬,於大澤鄉「揭竿起義」。
前208年:趙高陷害李斯,腰斬於咸陽,夷三族。
前207年:項羽率楚軍於大破秦軍。同年劉邦率軍入秦都咸陽,秦亡。
楚漢相爭
前206年:項羽尊楚懷王熊心為楚義帝。12月,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路諸侯。劉邦被封為漢王。
前206年:韓信領軍暗渡陳倉大敗章邯
前205年:項羽率西楚軍於彭城擊潰漢軍。
前203年:漢立韓信為齊王。
前202年:漢軍包圍楚軍於垓下,項羽突圍後於烏江自刎而死。
西漢
前200年:劉邦率漢軍北伐匈奴,被圍困於白登,賄賂匈奴閼氏才得以脫險。韓信改封楚王。
前196年: 陽夏侯陳豨及淮南王英布起兵反叛被平定。韓信及梁王彭越被殺,擊起消滅異姓王風潮。
前154年:【七國之亂】--吳王劉濞聯合膠西王、楚王、趙王、濟南王、菑川王及膠東王起兵叛變,為太尉周亞夫率軍平定。
前140年:漢武帝始用年號【建元】。
前140年:漢武帝采儒生董仲舒之議,罷黜百家,表章六經。
前139年:張騫出使西域。
前127年:衛青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隴西、北地、上郡的北部,置朔方、五原二郡。
前126年:張騫返國。
前121年:霍去病出隴西擊滅居於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以其地設酒泉郡。後又分割為張掖、敦煌、武威三郡。
前60年:漢宣帝正式設立西域都護府。
前9年:王莽繼任大司馬大將軍。
5年:王莽立兩歲的孺子嬰為皇太子,自稱「攝皇帝」或「假皇帝」。
8年:王莽篡位孺子嬰禪讓後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新。
新朝
17年:綠林軍興起於荊北。
18年:赤眉軍興起於青徐地區。
23年:昆陽之戰王莽被殺,新朝滅亡。劉玄為更始帝國號仍為漢,史稱玄漢。
25年:劉玄投降赤眉軍後被殺。劉秀為漢光武帝,國號仍為漢,史稱東漢或後漢。
東漢
35年:馬援擊破先零羌於臨洮(今甘肅岷縣)。
37年:東漢統一戰爭結束。
43年:馬援平定交阯反叛。(今越南中部)
74年:班超出使疏勒。耿秉、竇固率1.4萬騎進軍西域。
89年:南匈奴與漢聯合夾擊北匈奴,先後敗之於漠北和阿爾泰山,迫使其西遷,從此幾十年後北匈奴從中國古書中消失。
92年:漢和帝與宦官鄭眾密謀,剷除外戚竇憲。漢和帝親政。
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至安息西界而還。
166年:第一次黨錮之禍。
168年:第二次黨錮之禍。
184年:張角興兵於鉅鹿、廣宗反漢,爆發黃巾之亂。
189年:漢靈帝崩後,何進引董卓入京,董卓廢帝,各地軍閥舉兵反董卓。
190年:董卓挾帝遷都長安,群雄割據的局面開始。
191年:劉表擊敗孫堅。袁紹擊敗韓馥。
192年:呂布殺董卓。董卓余部李傕、郭汜等佔領長安。
196年:曹操挾漢獻帝到許昌。
197年:袁術稱帝。張綉詐降擊敗曹操。
198年:曹操消滅了呂布的勢力。
199年:袁紹消滅了公孫瓚的勢力。
200年:曹操於官渡之戰擊敗袁紹軍。
207年:曹操統一北方。
208年:孫權、劉備聯軍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
211年:曹操討伐漢中張魯。韓遂,馬超反曹。
214年:劉璋投降,劉備入主益州。
220年:漢獻帝被迫禪位,曹丕篡漢自立,改國號「魏」,史稱「曹魏」,東漢亡。
三國(魏蜀吳)
221年:劉備於成都稱帝,國號仍為「漢」,史稱「蜀漢」。
222年:劉備戰敗於夷陵之戰,孫權取得大部分荊州。
223年:劉備病歿,諸葛亮輔佐其子劉禪,並與孫權恢復同盟。
225年:蜀漢諸葛亮平定南中叛軍,雍闓等被殺,孟獲投降。
227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
229年:孫權於建業稱帝,國號吳。
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同年病死於五丈原。
240年:蜀漢大將姜維第一次北伐。
249年:曹魏大臣司馬懿發動政變,史稱高平陵之變,誅宗室曹爽。
262年:姜維最後一次北伐。
263年:曹魏滅蜀漢。
264年:滅蜀元勛鍾會及姜維叛變,被司馬昭平定,鍾會及姜維被殺。
266年:司馬炎篡魏自立,國號晉,曹魏滅亡。
280年:晉滅吳,統一中國。三國時期結束。
晉十六國(五胡十六國)
西晉
279年,司馬炎下令六路晉軍攻吳。
280年,吳主孫皓出降,吳亡。
291年,惠帝皇后賈南風唆使楚王司馬瑋殺汝南王司馬亮,開啟八王之亂。
296年,氐族人楊茂搜率部落遷至仇池,稱王,史稱「前仇池」。
300年,涼州刺史張軌及其子張寔守土保境,中原百姓紛紛前來避亂。張氏雖然接受東晉封號,但與東晉相距萬里,實際上也是一個割據政權。
304年,匈奴貴族劉淵起兵,稱漢王。同年氐族李雄在益州稱成都王。
306年,李雄稱帝,國號「成」。同年晉東海王司馬越消滅其他對手,控制朝政,毒死惠帝,立懷帝,八王之亂結束
307年,慕容廆稱前燕單于,開始割據,以龍城(今遼寧朝陽)為國都,招徠中原地區的漢族流民,組織屯田墾荒。
308年,劉淵稱帝,建都平陽,國號「漢」。
310年,劉淵死,劉聰即位。
311年,漢帝劉聰攻陷洛陽,擄晉懷帝司馬熾,放火焚宮,屠殺官民,史稱「永嘉之禍」。
313年,祖逖受命為豫州刺史,率部屬北渡長江。
316年,晉愍帝投降被殺,西晉滅亡。
東晉/十六國(五胡十六國)
317年,琅邪王司馬睿在建康稱晉王。
318年,司馬睿即帝位,為晉元帝。
319年,漢帝劉曜改國號為「趙」,史稱「前趙」。同年石勒稱趙王,史稱「後趙」。
320年,涼州牧張茂建年號永元,已成為實質獨立政權。
321年,晉元帝派戴淵為征西將軍,以監督祖逖。同年祖逖激憤患病而亡。
322年,王敦起兵攻陷建康,史稱「王敦之亂」。同年石勒南進,再占黃河以南之地。
329年,後趙滅前趙。
337年,慕容皝稱燕王,史稱「前燕」。
338年,成帝李壽改國號為「漢」,史稱「成漢」。同年代王拓跋什翼犍自立,國號「代」。
342年,前燕擊敗了後趙的二十萬大軍,建都龍城。
345年,涼州張駿稱涼王,都姑臧,國號「涼」,史稱「前涼」。
346年,東晉桓溫討伐成漢。
347年,東晉桓溫滅成漢。
350年,氐族人苻洪佔據關中,稱三秦王,不久為後趙毒殺。同年冉閔奪後趙政權稱帝,國號「魏」,建都鄴,史稱「冉魏」。
351年,苻健稱帝,定都長安,國號「大秦」,史稱「前秦」。
352年,前燕殺冉閔,攻破鄴都,冉魏亡。
354年,東晉桓溫北伐前秦,苻健採用堅壁清野戰術,打敗晉軍,桓溫缺糧撤退。
356年,東晉桓溫擊潰河南姚襄,收復洛陽,修謁皇陵。
369年,東晉桓溫討伐前燕,初勝,後為燕將慕容垂敗於枋頭。
370年,前秦擒慕容暐,滅前燕。
371年,前秦滅前仇池。
373年,前秦攻取東晉梁、益二州,西南夷邛、筰、夜郎皆歸附於秦。
376年,前秦滅前涼;同年,乘鮮卑拓跋氏衰亂之際,進兵滅代,統一北方。
383年,前秦將領呂光討平西域。同年前秦出兵伐晉,大敗於淝水,史稱「淝水之戰」。
384年,前秦原前燕降將慕容垂自稱「燕王」,廢除前秦年號,建立後燕。北地長史慕容泓自稱濟北王,建立西燕;苻堅派子苻叡及羌人將領姚萇出兵討伐西燕,大敗。姚萇逃到渭北,建立後秦。
386年,拓跋珪即代王位,重建代國;不久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同年呂光稱大將軍、涼州牧。後燕、後秦、西燕皆先後稱帝。
389年,呂光稱三河王,後改稱天王,史稱「後涼」。
394年,後燕滅西燕。
395年,後燕伐北魏,大敗於參合陂。
399年,拓跋珪稱帝,為魏道武帝。同年後秦乘東晉內亂,陷洛陽,淮漢以北諸城多請降。
403年,東晉桓玄篡位稱帝,建國桓楚。
404年,劉裕舉兵討伐桓玄,桓玄敗走蜀地,途中被殺。
405年,劉裕肅清桓氏勢力,迎晉安帝複位,掌控朝廷。
407年,漢人馮跋滅後燕,擁立高云為天王,建都龍城,國號仍用「燕」,史稱「北燕」。同年匈奴人赫連勃勃自稱大夏天王、大單于,建立大夏政權。
409年,高雲被部下所殺,馮跋平定政變後即天王位於昌黎。
417年,東晉破長安,姚泓降,後秦亡。
417年,大夏取長安,稱帝。
420年,劉裕廢晉恭帝自立,建國號「宋」,史稱「南朝宋」或「劉宋」。東晉亡,進入「南北朝時期」。
南北朝
南北朝
431年,夏主赫連定滅西秦;欲渡黃河擊北涼遭吐谷渾襲擊,兵敗被俘,夏亡。
436年,北魏滅北燕。
439年,北魏滅北涼,統一北方。
477年,宋將軍蕭道成弒帝劉昱,擁立宋順帝,獨攬朝政。
479年,蕭道成篡位,建國號「齊」,史稱齊高帝,南朝宋亡。
485年,北魏孝文帝依漢人李安世之議,頒布均田令。
502年,齊宗室蕭衍篡位,建國號「梁」,史稱梁武帝,南朝齊亡。
510年,梁實施大明曆。
534年,北魏孝武帝元修與權臣高歡關係決裂,逃到關中投奔宇文泰。高歡在鄴城擁元善見為帝,是為東魏。其後宇文泰殺元修,在長安立元寶炬為帝,是為西魏。
548年,東魏降將侯景勾結梁京城守將蕭正德,舉兵謀反,史稱「侯景之亂」。
550年,高歡的兒子高洋建立北齊,東魏亡。
551年,侯景自立為漢帝。
552年,陳霸先、王僧辯先後擊敗侯景,侯景為部下所殺。
553年,梁湘東王蕭繹繼位於江陵,為梁元帝。
554年,蕭詧引西魏軍攻陷江陵,殺害梁元帝。
555年,蕭詧稱帝,並對西魏稱臣,史稱「後梁」。
557年,梁權臣陳霸先篡位,建國「陳」,史稱陳武帝,南朝梁亡。同年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建立北周,西魏亡。
577年,北周軍攻佔鄴城,高緯逃亡被擒,北齊亡。
580年,北周外戚楊堅自稱大丞相。
581年,楊堅受禪代周稱帝,改國號「隋」,史稱隋文帝,北周亡。
584年,隋文帝命宇文愷興建廣通渠。
587年,隋滅後梁。
588年,隋起兵伐陳。
589年,隋軍攻入建康,陳叔寶被俘,南朝陳亡。
隋 唐
隋朝
581年,突厥沙缽略可汗舉兵入侵隋朝。
583年,隋軍分八路北伐突厥。
598年,高句麗襲擊遼西,隋文帝派漢王楊諒迎戰,敗於高句麗。
599年,東突厥突利可汗戰敗降隋。
602年,隋征服越南前李朝,北越南地區納入版圖。
604年,隋煬帝派楊素、宇文愷於洛陽興建東都。
605年,遷都洛陽。同年隋煬帝開鑿通濟渠。同年隋將韋雲起率突厥兵大敗契丹。
611年,西突厥處羅可汗降隋。
612年,隋煬帝發兵討伐高句麗,大敗。
613年,隋煬帝再次發兵征討高句麗,因楊素子楊玄感謀反,退兵回國鎮壓。
614年,隋煬帝三度發兵征討高句麗,嬰陽王遣返楊玄感同黨斛斯政,隋因而撤軍。
618年,宇文化及等人發動兵變,弒煬帝。同年李淵受隋恭帝楊侑禪讓,建立唐朝。
619年,王世充廢他所擁立的另一位隋恭帝楊侗,隋亡。同年王世充自立為帝,建國號「鄭」。
唐朝
620年,李世民擊敗入侵河東的劉武周、宋金剛。同年洛陽鄭帝王世充與河北夏帝竇建德結盟抗唐。
622年,李世民擊潰鄭、夏聯軍,俘竇建德,王世充投降。
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李淵讓位,成為太上皇。李世民繼位,即唐太宗。
629年,唐將李靖率騎兵攻滅東突厥。
630年,北方各族入貢長安,諸民族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
635年,唐將李靖攻佔吐谷渾。
641年,唐派文成公主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通婚。
648年,在東胡鮮卑後裔青牛白馬之後住地設置松漠都督府,酋長任都督並賜李姓。
657年,唐將蘇定方西征攻下西突厥汗國。
690年,武則天廢睿宗,即帝位,改國號「周」,定都洛陽,史稱「武周」。
705年,唐中宗復辟。
751年,唐將高仙芝於怛羅斯戰役敗於阿拔斯王朝與石國聯軍。
755年,安史之亂爆發。
762年,史朝義自縊,安史之亂平定。
874年,王仙芝在長垣起兵。
875年,黃巢在冤句起兵,響應王仙芝。
884年,黃巢連敗於李克用、朱溫,後為部下所殺。
893年,錢鏐任鎮海節度使。
902年,大迭烈府夷離堇(軍事首領)領兵40萬伐河東代北,下九郡。
903年,南取河東懷遠軍,略地薊北(河北北部)。升于越,總知軍國事,成為部落聯盟的實際操縱者。
904年,朱全忠殺宰相崔胤,逼迫唐昭宗遷都洛陽。
905年,唐朝垂亡,他應晉王李克用之邀到雲州(山西大同)相會,結為兄弟,約定共討梁王朱溫和盧龍節度使劉仁恭,但終因無利可圖而沒有踐約。
906年,十二月,遙輦氏部落聯盟首領痕德堇可汗去世,遺命推選阿保機為汗。
907年,朱溫逼迫唐哀宗禪讓,建國號「梁」,史稱「後梁」。唐亡,進入五代十國時期。高季興任荊南節度使。後梁封錢鏐為吳越王。
五代十國/契丹(遼)
五代十國/契丹(遼)
916年,耶律阿保機登基稱「大聖大明天皇帝」,定國號為「契丹」。
917年,南海王劉?在番禺稱帝,國號「大越」。
918年,大越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契丹定都臨潢府(巴林左旗)。
920年:創契丹大字。
923年,李存勗在太原稱帝,建國號「唐」,史稱「後唐」庄宗。同年唐軍攻入汴州,後梁亡。
924年,高季興受封為南平王,成立割據政權,以荊州為首府,史稱「南平」或「荊南」。
925年,後唐庄宗派郭崇韜、李繼岌率軍攻入成都,王衍投降,前蜀亡。
925年,東征渤海國,立東丹國以統治渤海遺民,冊立皇太子耶律倍為東丹王。
930年,東丹王耶律倍南逃後唐。
932年,西川節度使孟知祥殺東川節度使董璋,取得東川,被後唐明宗封為蜀王。
934年,孟知祥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後蜀」。
936年,契丹與石敬瑭聯軍攻入洛陽,後唐滅亡。石敬瑭稱帝,國號「晉」,史稱「後晉」,移都開封。
938年,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予契丹。
946年,契丹派張彥澤率兵入開封,石重貴投降,後晉亡。契丹改國號為「大遼」。
947年,河東節度使劉知遠於太原稱帝,國號「漢」,史稱「後漢」。
950年,郭威誅隱帝,建都汴,改國號「周」,史稱「後周」。後漢亡。
951年,南唐將領邊鎬率軍攻楚,佔領長沙,楚滅亡。馬殷舊將劉言起兵擊敗南唐軍,繼續據有楚地。
952年,王進逵殺劉言,控制楚地。
955年,部將潘叔嗣殺王進逵。潭州軍府事周行逢進軍朗州殺潘叔嗣,被後周任命為武平節度使,控制楚地。後周攻佔後蜀之秦、階、成、鳳四州。
960年,殿前都點檢趙匡胤謊報兵情,借口領兵到陳橋驛發動兵變,奪取後周帝位,建國號「宋」。
宋遼金夏
北宋/遼/西夏
962年,周行逢死,子周保權繼位,部將張文表起兵反叛,兵敗被殺。宋發兵攻佔潭州。
963年,宋軍攻佔江陵,高繼沖投降,荊南亡。宋軍平定武平。
964年,宋太祖發兵攻後蜀。
965年,孟昶投降,後蜀亡。
970年,宋發兵討伐南漢。
971年,劉鋹投降,南漢亡。
974年,宋發兵討伐南唐。
975年,宋軍攻陷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亡。
978年,錢俶降宋,吳越亡。
979年,宋滅北漢。宋太宗起兵伐遼,敗於高梁河之戰。
980年,遼景宗耶律賢發兵伐宋,遼軍攻佔瓦橋關後退去。
983年,大遼改國號回「契丹」。
986年,宋發兵伐遼,敗於岐溝關。
1004年,宋、遼訂立澶淵之盟。
1038年,李元昊稱帝,即夏景宗,定都興州並改稱為興慶府,國號「大夏」,史稱「西夏」。
1042年,宋夏戰爭開始。
1043年,遼興宗以國內西南部的党項叛附西夏為由,於隔年冬率大軍伐夏。西夏求和不成,採取堅壁清野方式擊潰遼軍。
1044年,宋夏戰爭平息,雙方簽訂慶曆和議,宋朝承認西夏的割據地位。
1059年,夏毅宗參與政事,沒藏訛龐密謀刺殺夏毅宗,後被夏帝誅殺全家。
1066年,契丹再改國號回「大遼」。
1069年,宋神宗任王安石為參知政事,推動變法。
1081年,西夏內亂之際,宋以李憲為總指揮發動五路伐夏,奪下蘭州。
1082年,宋軍採取碉堡戰術,派徐禧興建永樂城,梁太后趁永樂城新建之初,率30萬大軍包圍攻陷,宋軍慘敗,史稱永樂城之戰。
1099年,夏崇宗親政後採取依附遼朝,與北宋修和的策略,逐年減少戰爭。
1114年,女真族完顏阿骨打起兵反遼。
1115年,完顏阿骨打於會寧府建都立國,國號「大金」。
1119年,宋江聚眾在梁山泊起事。
1120年,方臘率眾在歙縣七賢村起事。
1121年,宋軍生擒方臘,送往汴京誅殺。宋江戰敗被俘。
1122年,宋軍平定方臘餘黨。
1125年,遼天祚帝被俘,遼國亡。耶律大石率軍西行,於西域建立西遼。金朝西夏夾攻北宋,西夏佔領天德軍、雲內等地。
1126年,宋地被金朝強佔,並且被強索河東八館之地。金朝為了補償西夏,同意佔領陝西後將橫山地區歸還,但又違約。
1127年,金兵攻陷宋都汴京,擄走宋帝徽、欽二宗,史稱「靖康之變」。金國立張邦昌為帝,國號「大楚」,32天後張邦昌自行退位。宋康王趙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登基為帝,史稱「南宋」
南宋/金/西夏
1129年,完顏宗弼揮軍南下,高宗南逃至杭州。完顏宗弼繼續揮軍南下,高宗乘船出海避難。宋將韓世忠率八千精兵,堵塞五萬金軍在黃天盪四十八天。史稱黃天盪之戰。
1130年,劉豫在金授意下即帝位,國號「大齊」,定都大名府,統治金所佔黃河以南地區。
1137年,金廢劉豫為蜀王,齊亡。
1138年,宋金初次協議,南宋取回包含開封的河南、陝西之地。
1140年,金朝撕毀協議,金兵分三路南侵,重占開封與陝西等地,岳飛在郾城與金兵將領完顏宗弼會戰,力挫金兵,進兵朱仙鎮,收復了黃河以南一帶。
1141年,宋、金簽訂「紹興和議」,宋朝稱臣,並與金以淮河為界。
1161年,金主完顏亮起兵伐宋,敗於釆石磯之役。
1206年,鐵木真獲得尊號「成吉思汗」,建國於漠北,國號「大蒙古國」。
1208年,韓侂胄被殺,雙方議和,史稱嘉定和議。
1214年,南宋與蒙古協議聯手擊退金軍,南宋可獲河南作回報。
1215年,蒙古攻取金朝首都中都。
1217年,蒙古將中都改名為燕京。
1218年,蒙古滅西遼。
1219年,蒙古第一次西征。
1220年,蒙古滅花剌子模。
1224年,孛魯率軍從東面攻入西夏,攻陷銀州,夏將塔海被俘。
1225年,蒙古第一次西徵結束。
1227年,蒙古滅西夏。
1234年,蒙古與宋聯軍攻陷蔡州,金哀宗自殺,金末帝死於亂軍中,金亡。
1235年,蒙古建都和林。蒙古第二次西征。
1239年,宋軍收復被蒙古軍佔領的襄陽和其他地區。
1240年,蒙古征服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地。
1241年,蒙古征服波蘭王國、匈牙利王國。
1242年,蒙古第二次西徵結束。
1245年,蒙古軍越過淮河以南入侵宋。
1247年,蒙古涼州會盟,吐蕃歸附。
1252年,蒙古第三次西征。
1253年,蒙古滅大理國。
1256年,蒙古滅木剌夷國。
1258年,蒙古滅阿拔斯王朝。
1259年,蒙哥大汗蒙哥親征釣魚城,被火炮擊傷,後逝於溫泉寺,蒙古軍撤退。
1260年,蒙古擊潰阿尤布王朝,征服敘利亞全境。忽必烈即帝位。阿里不哥起兵,和忽必烈爭位。蒙古發行紙幣中統元寶交鈔。蒙古第三次西徵結束。
1260年,蒙古遷都開平。
1263年,蒙古將開平改名為上都 。
1264年,阿里不哥兵敗投降。蒙古將燕京改名中都。
1267年,蒙古遷都中都,修建皇城和宮城。
1271年,蒙古改國號為「大元」,蒙古文稱為「大元大蒙古國」,史稱「元朝」。
1272年,元中都改名大都。
1273年,元頒布官修農書《農桑輯要》。
1274年,元第一次征日。
1275年,馬可波羅到達中國。
1276年,元軍入臨安,俘5歲宋帝恭宗。
1279年,宋軍於厓山海域敗於元軍,丞相陸秀夫負幼主趙昺跳海殉國,宋流亡政府亡。
元明清
元朝
1281年,第二次征日
1287年,發行紙幣至元通行寶鈔
1291年,頒布法律《至元新格》
1292年,馬可波羅離開中國
1303年,元朝和窩闊台汗國、察合台汗國約和,四大汗國一致承認元朝皇帝的宗主地位
1304年,四大汗國彼此之間約和,蒙古帝國內戰徹底結束
1307年,在王忽察都興建中都
1309年,窩闊台汗國(1225-1309)滅亡
1313年,下詔恢復科舉
1322年,《大元聖政國朝典章》(《元典章》)修成
1323年,頒布法律《大元通制》,《至元新格》停止使用
1331年,《經世大典》修成
1335年,廢止科舉
1340年,恢復科舉
1344年,《遼史》、《金史》修成
1345年,《宋史》修成
1346年,頒布法律《至正條格》,《大元通制》停止使用
1351年,韓山童(?-1351)、劉福通(?-1363)紅巾之亂(1351-1366)起
1359年,紅巾軍攻陷上都,焚毀宮殿後離去
1368年,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明軍攻陷大都,元惠宗率宗室、臣僚逃回蒙古草原,國號仍為「大元」,遷都上都,不再統治中原,史稱「北元」。
明朝
1369年,倭寇侵山東沿岸,倭寇之憂起。北元遷都應昌。
1370年,定科舉法。北元遷都和林。
1373年,頒布大明律
1380年,丞相胡惟庸( -1380)被處死,廢止宰相
1381年,行里甲制
1382年,明軍攻取雲南,元朝梁王把匝剌瓦爾密自殺。
1384年,再定科舉取士制
1387年,《魚鱗圖冊》問世。明軍攻取東北,元軍統帥納哈出降明
1388年,天元帝內亂中被殺,此後北元去國號滅亡(《明史》說法為1402年),為韃靼所取代,直到1635年額哲(林丹汗之子)將元朝傳國玉璽獻給後金皇太極,韃靼被後金滅亡
1398年,明太祖死,孫惠帝即位(1398-1402在位)
1402年,方孝孺( -1402)被殺;燕王即位(1402-1424在位),是為明成祖
1405年,鄭和(1371-1435)七次下西洋( 1405-1433)始
1407年,《永樂大典》問世
1420年,北京設東廠
1421年,遷都北京
1435年,宦官專政開始
1449年,土木堡之變,英宗(1427-1464)被瓦剌軍也先( -1454)俘
1449年,瓦剌軍也先( -1454)攻北京
1502年,《大明會典》問世
1506年,王陽明(1472-1529)貶貴州
1550年,瓦剌軍圍北京
1562年,嚴嵩遭罷免
1557年,葡萄牙獲澳門居住權
1563年,俞大猷(1504-1580),戚繼光(1528-1587)於福建破倭寇
1566年,海瑞(1514-1587)非難世宗(1507-1566)入獄
1566年,葡萄牙人建設澳門
1570年,締約承認蒙古對西藏宗主權
1572年,張居正(1525-1582)為首輔,高拱(1512-1578)遭罷免
1578年,李時珍(1518-1593)著《本草綱目》(Great Pharmacopoeia)問世
1580年,張居正(1525-1582)丈量田畝
1583年,申時行(1535-1614)任首輔
1592年,日本豐臣秀吉(1536-1598)出兵朝鮮
1596年,日本第二次出兵朝鮮
1601年,義大利耶穌教會傳教士利瑪竇(1552-1610)到北京
1602年,李贄(李卓吾,1527-1602)獄中自殺
1604年,顧憲成(1550-1612)重建東林書院
1615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定八旗制
1616年,努爾哈赤即帝位,國號大金(後金),國都興京
1620年,官宦之爭起
1623年,魏忠賢(1568-1627)為東廠長官
1628年,崇禎西北大饑荒,李自成(1605-1645)亂起
1630年,袁崇煥( -1630)遭磔刑
1636年,大金改國號「大清」,皇太極稱帝,清朝建立
1637年,宋應星(1587-1666)著《天工開物》
1642年,洪承疇降清
1644年,清軍入關,李自成建國號「大順」,攻陷北京,明亡。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擊敗大順軍。清攝政王多爾袞與順治帝入關,遷都北京,入主中原。明鳳陽總督馬士英等擁立福王朱由崧於南京即帝位,為弘光帝。
清朝
1645年,隆武紹宗(朱聿鍵,1602-1646)唐王即位福州。
1646年,紹武唐王(朱聿
1650年,鄭成功(1624-1662)以金門、廈門為據點抗清。
1658年,鄭成功封延平郡王。
1659年,桂王逃緬甸。朱舜水(1600-1682)歸化日本,和水戶學派往來。
1661年,鄭成功收復台灣,鄭成功攻台灣,驅荷蘭人。
1662年,吳三桂(1612-1678)殺桂王。
1666年,德國耶穌教會傳教士湯若望去世。
1673年,三藩之亂(1673-1681)起。
1683年,施琅攻台灣,鄭克塽(1670-1707)投降。
1716年,《康熙字典》問世。
1721年,台灣朱一貴(1687-1721)舉兵反清失敗。
1723年,驅逐各地基督教傳教士。
1725年,《古今圖書集成》問世。
1727年 清朝設置駐藏大臣
1735年,《明史》問世。
1740年,《大清一統志》問世。
1766年,《大清會典》問世。
1780年,《四庫全書薈要》問世。
1782年,《四庫全書》問世。
1787年,台灣天地會林爽文(1756-1788)反清。
1796年,白蓮教起義(1796-1804)起。
1811年,禁止基督教傳教。
1815年,禁鴉片。
1839年,林則徐(1785-1850)虎門銷煙。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1842)。
1842年,中英簽署《南京條約》,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
1851年,洪秀全(1814-1864)成立太平天國。
1852年,曾國藩(1811-1872)組湘軍。
1853年,淮北捻軍(1853-1868)起。
1856年,英法聯軍,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
1858年,清廷簽署中俄、中美、中英、中法的《天津條約》。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清廷簽署中英、中法、中俄的《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
1861年,洋務運動開始。恭親王奕?(1832-1898)設立首個外交機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總理衙門)。慈禧(1835-1908)垂廉聽政開始。
1862年,甘陝同治回亂(1862-1873)起。
1863年,石達開(1831-1863)被殺。
1864年,洪秀全病逝。天京被湘軍所破。
1865年,李鴻章(1823-1901)立江南製造局。
1866年,左宗棠(1812-1885)設福州造船廠。
1872年,太平天國最後一支軍隊覆滅。
1876年,沈葆禎(1820-1879)聘法國工程師於台南建成億載金城。左宗棠討伐阿古柏,李鴻章反對無效。
1877年,左宗棠占和闐,收復除伊犁地區外的新疆全部領土。隨即上疏建議新疆改設行省。
1879年,中俄伊犁交涉。1880年春左宗棠在新疆部署兵事。日本正式吞併琉球,廢除其國王,將琉球改為沖繩縣。
1881年,中俄《伊犁條約》簽定。
1885年,劉銘傳(1836-1895)任台灣省巡撫(1885-1891)。
1889年,光緒(1871-1908)親政開始。張之洞(1837-1909)任湖廣總督,推動洋務運動。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1894-1895)。唐景崧(1841-1902)任台灣省巡撫。
1895年,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甲午戰爭結束。洋務運動失敗收場。
1898年,譚嗣同(1865-1898)、康有為(1858-1927)戊戌變法。
1899年,道士王圓籙於敦煌石窟第17窟發現大量書畫經卷。
1900年,義和團事變。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庚子戰爭。
1901年,廢八股,用策論。清廷簽署《辛丑條約》。
1902年,魯迅(周樹人,1881-1936)留日。
1904年,日俄戰爭(1904-1905)。
1906年,廢科舉。
1907年,徐錫麟(1873-1907)、馬宗漢(1884-1907)、秋瑾(1875-1907)被捕處死。
1911年,黃興(1874-1916)廣州起義,黃花崗事件。辛亥革命爆發,南方各省獨立,清朝開始瓦解。
1912年,在袁世凱軟硬兼施的逼迫下,清帝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
本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全球最貴的十枚錢幣
※欣賞已故收藏大家的古玉藏品,比肩安思遠!
TAG:飾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