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夏縣這座千年遺址,見證夏王朝、夏文化,堪稱國寶!

夏縣這座千年遺址,見證夏王朝、夏文化,堪稱國寶!

夏縣二里頭文化東下馮遺址出土文物影像作者:胡春良

東下馮遺址位於山西夏縣埝掌鎮,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夏商時期二里頭文化東下馮類型的典型遺址,總面積約25萬平方米。遺址內發現有灰坑、房屋、墓葬、水井、溝槽、陶窯等遺迹。出土物包括陶器、骨器、蚌器、銅器、石器、卜骨等。此外,還發現有二里崗時期的城址,城址南部呈曲尺狀,城牆保存較好,城外還環有護城壕。二里崗時期城牆等遺迹的發現,顯示出東下馮遺址具有的特殊意義。

▲ 東下馮遺址位置圖

該遺址的二里頭文化與豫西地區的同類遺存有一定差異,被稱為二里頭文化東下馮類型。其年代經放射性碳素斷代,為公元前1900~前1500年左右。 此外,還發現有二里崗時期的城址,城址南部呈曲尺狀,城牆保存較好,城外還環有護城壕。二里崗時期城牆等遺迹的發現,顯示出東下馮遺址具有的特殊意義。該遺址的二里頭文化與豫西地區的同類遺存有一定差異,被稱為二里頭文化東下馮類型。其年代經放射性碳素斷代,為公元前1900~前1500年左右。二里頭文化的遺物有石、骨、銅、陶等不同質地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兵器、樂器等。

青銅鏃、鑿和石范的出土,表明當時已經進入青銅時代。但生產用具仍以石質的鏟、鐮、刀、斧為主,另外還有一部分骨制的工具如鏟、鏃、匕等。出土的石磬是迄今發現時代最早的石磬之一,但僅打琢成型而未經磨製,仍帶有較多的原始性。生活用器以陶器最普遍,計有鬲、鼎、罐等炊器,尊、盆、簋、豆、 等用器和爵酒器。此外還出有刻花骨器和不施鑽鑿的卜骨等。東下馮遺址1974年發掘。已發現的二里頭文化的遺迹,房屋有半地穴式、窯洞式和地面建築3種,共30餘座,以窯洞式居址最多。窯洞就斷崖、溝壁掏成,居室平面有圓形、橢圓形和方形3種,均為穹廬頂,面積在5平方米左右,內有壁龕和火膛,個別的還有煙道通向室外。門高0.8米,寬0.5米。灰坑有100多座,以袋形和圓形的最常見,也有個別作半月形的,很有特色。水井平面為長方形,兩寬壁留有對稱的腳窩。陶窯有3座,皆在斷崖邊上掏掘而成,平面圓形,上為窯室,下為火膛,中間的窯箅厚約0.4米,有箅孔十餘個。在遺址中發現內外兩重壕溝,除北部因山洪破壞情況不明外,其他部分據鑽探平面呈凹形。內壕東西相距130米,外壕東西相距150米。皆深約3米,底寬2~3米,口寬2.8~6米。已發掘部分,壕的兩壁上有窯洞式居址十餘座。墓葬共清理24座,其中長方形土坑豎穴墓17座,除1座為雙人合葬外,余皆單人葬。多隨葬1~3件陶器,未見葬具痕迹。有7座利用廢棄的窯洞式居址作墓穴,都未見葬具,僅1座隨葬大口尊2件。在灰層和灰坑中還發現人骨架數具,均無隨葬物品,有的屍骨不全,反映死者生前社會地位低下。

二里頭文化的遺物有石、骨、銅、陶等不同質地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兵器、樂器等。青銅鏃、鑿和石范的出土,表明當時已經進入青銅時代。但生產用具仍以石質的鏟、鐮、刀、斧為主,另外還有一部分骨制的工具如鏟、鏃、匕等。出土的石磬是迄今發現時代最早的石磬之一,但僅打琢成型而未經磨製,仍帶有較多的原始性。生活用器以陶器最普遍,計有鬲、鼎、罐等炊器,尊、盆、簋、豆、 等用器和爵酒器。此外還出有刻花骨器和不施鑽鑿的卜骨等。

東下馮遺址的二里頭文化陶器,與豫西地區發現的基本一致,但又有一定差異。這裡鬲多鼎少,以蛋形三足瓮最具特色,不見三足盤、澄濾器和觚等。東下馮類型可分4期:一期陶器以褐色居多,灰陶較少,器形有罐形鼎、鬲、單耳罐等;二期以後則灰陶占絕大多數,二期器形為盆形鼎、鬲、大口尊、深腹罐等;三期深腹的罐、盆最多,盆多敞口、雙□、凹底;四期深腹罐衰落,鬲襠較矮,新出現了與二里岡期商文化極為相似的實足尖薄胎鬲。陶器紋飾有繩紋、弦紋、附加堆紋等,時代越晚,繩紋所佔比例越大。一至四期的陶器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繫,這在各種器形的演變上表現得相當清楚。中國瓷器發展史,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過渡階段的產物,在東下馮龍山文化遺址發現中國最早的原始青瓷, 距今約4200年。 器類有罐和缽。原始青瓷在中國分布較廣,黃河領域、長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區都有發現。

東下馮遺址在中國鑄造史上也具有特殊的意義,遺址出土了石錛范,寬6.5-7.4cm,厚3.4-3.9cm,年代為公元前1900-前1500年左右,是中國最早的鑄型。

東下馮遺址的發現,對了解晉南地區二里頭文化的內涵,探索夏文化具有積極的意義,有助於研究中國古代城市的形成、發展以及夏商文化的變遷。現選取收藏於運城博物館的出土文物,展示文物影像視覺下的東下馮遺址:

占卜在當時人們的生活中佔據重要地位,這些出土的卜骨,以一種神秘的氣息,展示人們的生活。

圖一:卜骨(夏代)

工具類,主要包括石器、骨器、銅器。當時的人們用簡單的石刀、石鑿、石鏟、石鏃、骨鏃、蚌鏃等簡單工具艱難的生存者。銅刀、銅鏃的出現表明當時人們已經掌握了青銅冶煉鑄造技術,是生產力的一大進步。

圖二:石鏟(夏代)

圖三:石斧(夏代)

圖四:石鑿(夏代)

圖五:石鏃(夏代)

圖六:單孔石刀(夏代)

圖七:骨匕(夏代)

圖八:骨鏟(夏代)

圖九:骨刀(夏代)

圖十:骨鑿(夏代)

圖十一:骨針(夏代)

圖十二:骨鏃(夏代)

圖十三:蚌鏃(夏代)

圖十四:銅刀(夏代)

圖十五:銅鏃

裝飾類。出土的骨簪,表明當時人們已經開始製作簡單原始的飾品,人們還是很有審美品位和追求的。

圖十六:骨簪(夏代)

陶器類尊、杯、鬲、瓶、罐、盤、瓮等。陶杯和陶盅的出現,是不是證明當時人們已經掌握簡單的釀酒技術呢?這有待進一步研究。或者這杯和盅是用於祭祀或者其他。另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出土了陶紡輪和陶網墜,說明當時人們開始了原始的紡織。新石器時代的夏縣西陰遺址,發掘證明六千年前嫘祖開始養蠶。東下馮遺址距離西陰遺址又很近,是不是說明東下馮人開始了繅絲並進行紡織了呢?這的確令人很感興趣。

圖十七:紅陶瓮-新石器時代中期(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600年)

圖十八:陶大口尊(夏代)

圖十九:陶單耳杯(夏代)

圖二十:陶雙耳杯(夏代)

圖二十一:陶盅(夏代)

圖二十二:陶缸(商代)

圖二十三:陶鬲(商代)

圖二十四:陶鬲(商代)

圖二十五:陶罐(夏代)

圖二十六:陶罐(夏代)

圖二十七:陶尖底瓶尖底瓶-新石器時代中期(公元前3600年-公元前3000年)

圖二十八:陶盤(商代)

圖二十九:陶深腹盆(商代)

圖三十:陶瓮(夏代)

三十一:陶圜底尊(商代)

圖三十二:陶紡輪(夏代)

圖三十三:陶網墜(夏代)

作者簡介

(責編:馬旦)

謝謝瀏覽,祝您生活愉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運城之窗網 的精彩文章:

警惕!運城娃吃了陌生人給的糖,險些被拐賣!

TAG:運城之窗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