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硯」能位居文房四寶之首?

為什麼「硯」能位居文房四寶之首?

1.何為硯?

硯,也稱「硯台」。中國傳統文房用具,始於漢代。文房四寶之一。以筆蘸墨寫字,筆、墨、硯三者密不可分。硯雖然在「筆墨紙硯」的排次中位居後,但從某一方面來說,卻居領銜地位,所謂「四寶」硯為首,是由於它質地堅實,能傳之百代的緣故。

中國四大名硯之稱始於唐代,它們是端硯、歙(xī)硯、洮(táo)硯,紅絲硯。宋代澄泥硯興起,今天說的四大名硯的是分別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再加上紅絲硯,就是是五大名硯。

當然,中國古硯品種繁多,遠不止此,如松花石硯、玉硯、漆砂硯等,在硯史上均佔有一席之地。

「端硯」

端硯,產於古端州(今廣東肇慶)羚羊峽斧柯山和北嶺山一帶,故名端硯。端硯歷來為世人所重,唐代已被列為貢品,後世端硯流傳甚廣,影響益深,逐漸被推上」諸硯之首「的位置。

「歙硯」

歙硯,產於古歙州(今安徽、江西一帶),故名。歙硯種類較多,產地各異,其中以產自今江西婺源龍尾山的龍尾硯石質最優,最負盛名。龍尾硯石質堅潤,發墨利筆。

「天下第一龍硯」

世界上最大、最昂貴、最神奇的一方龍硯,它是由一塊極為珍貴的紫翠石雕刻而成,經歷六年由二十多位雕硯大師精雕而成,代表中華雕硯技術的最高水平,現位於三亞南山南北財神殿。

這塊硯石原重60噸,雕刻後凈重35噸,長十米,寬三米,高度1.5米,運用中國流傳幾千年的傳統雕硯手法,集平雕、浮雕、透雕於一體,巧妙地雕刻出56條神龍、三十二隻長壽龜、9隻金鳳、組成三個硯池、左右為太陽和月亮形狀,中間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版圖,寓意中華56個民族,三十二個省市自治區的繁榮和與日同輝,所以叫:「日月同輝龍鳳硯」。這塊硯1997年載入世界吉尼斯紀錄,並經國家財政部估價為一億零一百七十萬人民幣。

「洮硯」

洮硯,產於古洮州(今甘肅省卓尼、臨潭一帶)洮河流域,所以叫洮硯。

洮硯始於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洮河石石質堅潤細膩,顏色碧綠沉靜,花紋綺麗奇妙,發墨而利筆,是上乘名貴硯材。

「紅絲硯」

紅絲硯,產於古青州,在今青州黑山和臨朐老崖固一帶。紅絲硯因其主色為紅,而有典型的絲狀紋理而名。紅絲硯始於唐代中和年間,在唐時即負有盛名,一度被品評為諸硯之首。紅絲的顏色艷麗,紋理變幻無窮。

「澄泥硯」

澄泥硯是用「澄泥之法」製成的陶硯,最初是用澄泥工藝,將古磚瓦製作成硯,宋代蘇易簡《文房四譜》記載:「魏銅雀台遺址,人多發其古瓦,琢之為硯,甚工,而貯水數日不滲。」在「四大名硯」中的紅絲硯無出產之後,澄泥硯補列為「四大名硯」之一。

「松花硯」

松花硯,雖不是四大名硯之一,但它是清代御用硯台,在歷次拍賣會中屢創新高,也是一名貴的硯種。因產於中國東北長白山區混同江砥石山松花江的發源地而得名。

2.硯的製作工藝

硯的製作工藝一般分為選料、設計、造坯、雕刻、磨光、配盒等工序。

選料:

制硯的石材必須質地堅實緻密、細膩滋潤、剛柔相宜,發墨好、下墨快,貯水不易干、盛墨不易臭,發墨而不損毫等特點。

設計:

要從傳統硯刻的因材施藝著眼,從整體的效果出發,在題材、形制、構圖等方面進行創作設計,既要根據石材質地、形狀、紋理、色彩等不同情況,因材施藝,又要注意美觀、古雅,適於研墨。

造坯:

從研墨實用和鑒賞角度出發,將石料的優質部分留作硯堂(墨堂,研墨處)和硯池(墨池,儲墨處),要適於研墨、泚筆和儲墨。如墨池過深,儲墨就易滯留,積累難以洗滌;過淺,研墨時易外溢且儲墨少,不便於書寫使用。

雕刻:

硯石雕刻一般要求掩疵顯美,不留刀痕。傳統的硯刻技法一般採用深、淺浮雕(高、低浮雕)、細刻、線刻為主,必要時加以圓雕、鏤空配合,使外觀圓潤、細膩、乾淨。有的優質高檔硯材只要稍加雕琢甚至不加雕刻,稍事磨光便可成一塊非常珍貴的平板硯。

磨光:

先用細砂將硯面及雕刻部分細磨,磨去刀痕和鑿口,使硯面平滑,又不至影響所雕刻的圖紋。然後再用滑石、水磨細砂紙反覆勻磨至手觸無鋩,平滑溜手為止。再以油蠟塗抹全硯,使其更加晶瑩光潔,纖維不染。

配盒:

佳硯均需配盒,以保護硯石的紋飾、銘文,防止塵埃入硯,而且還可保持硯石的滋潤。硯盒多以紅木、楠木經刻制、磨光、打漆等過程製成。

3.硯的鑒別

「看」

看硯的質、工、品,銘,飾與新舊,是否經過修補等。如果硯已經修補過,其補過的地方顏色與硯的原色總會有些差別。

「摸」

拿到一方硯,可用手摸一模。如果摸起來感覺像小孩皮膚一樣光滑細嫩,說明石質較好,如果摸上去有粗糙的感覺,則說明其石質較差。

「敲」

將硯面用五指托空,輕輕擊打,鼓用手指彈硯,聞其聲。若為端硯,以木聲為佳。瓦聲次之,金聲為下,這三種不同的聲音,分別體現出端硯質地的嫩與老。而歙硯敲擊則以清脆的「鐺、鐺」金屬聲為最好,如果發出「噗、噗」的聲音,就說明該歙硯多泥質,或石質有暗傷痕,為下品。

「洗」

硯最好要經過清洗再辨認。尤其是古硯因硯面上墨痕斑斑,遮掩了硯的自然美紋,也分辨不清硯的坑口年代,因此需要洗掉硯的墨痕,看硯石是否有傷痕和修補過的痕迹

「掂」

用手掂硯的分量。同樣大小的石硯,一般來設硯石重的校結實,顆粒細,輕的說明膠結松。掂的方法尤其對歙硯比較適用。

「刻」

一方硯的好與差,首先壽慮的是石質的好壞。對硯石熟悉者只要在硯石上輕輕地刻上兒道,馬上就會辨別出硯石的優與劣。

4.硯的正確使用

平時儲水:

硯也需要滋潤,平時需要每日換清水貯之,硯池不宜缺水,以前的人叫做「養研」。

使用須換清水:

可別偷懶直接以養硯水磨墨,也別以為用茶、糖水,這些東西和墨相混會使墨色大減,也不能發墨。同時,熱水傷潤損墨,也要避免。

用後刷洗:

硯石使用之後,必須將餘墨洗去,不能使墨凝聚在硯上。不然殘墨會結成渣塊,第一妨礙研磨,第二還傷筆亳,而且會損害硯面。若與新墨相混,就會失去下墨或發墨的功效。

洗的時侯可以用絲瓜穰之類的物品輔助,但是不能用堅硬的東西用力擦拭,以免傷害光滑的硯面。如果須要帶出場的話,最好陰乾,不要用紙類擦拭,以免殘屑留存,與墨相混。

新墨輕磨:

新墨稜角分明,若用力磨易損傷硯面,使用時輕輕磨就可以了。

研畢即取:

研墨之後,即須將墨取出,不要放在泡中,否則墨與硯膠黏難脫,易損硯面。若不小心黏住了,可別用力拔,可先用清水浸潤,將墨在原處旋轉,待其鬆脫後再取出。

5.硯的養護

一方古代名硯,不僅具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目前,在國際古玩市場上,一方古代名硯的成交價高達數萬元,甚至上百萬元,真可謂「價勝金玉」。因此,硯的養護顯得十分重要。根據硯的特點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

使用

硯的使用,主要是磨墨。明代楊升庸說:「新墨初用,有膠性並稜角,不可重磨,恐傷硯面。」使用新墨時,應在硯堂施水,輕輕地旋轉墨錠,待墨浸泡稍軟後再逐漸加力磨墨。

養護

首先是洗硯,硯使用後,應及時洗滌,不能留存蓄墨,以免因墨乾燥龜裂而燥損硯面。古人云,「寧可三日不洗面,不可三日不洗硯」。用硯磨墨後必須用清水洗去硯上的積墨,將硯置於木盆內(不能用水泥盆、瓷盆洗滌,以免碰傷硯),用絲瓜瓤或蓮房殼慢慢洗滌,洗去墨垢,又不傷硯,以皂角清水洗硯最佳。最後將洗滌乾淨的硯取出風乾,放於硯匣內。在硯池中注入清水,每日一換,以滋養硯石,保持硯之瑩潤,硯堂不能有水,以防久漫不發墨。

收藏

將硯置於窗前、案頭,應避免陽光直射,否則硯質易乾燥,日晒也易使硯匣乾裂。在玩賞時,桌上宜鋪毛氈,不可使硯接觸金屬或玻璃器物,更不可將硯重疊放置,以防碰傷。

配匣

古人云:「硯無床,不稱王」,其意是說一方佳硯必須配製好匣,硯放於文房書齋,流傳久遠,硯匣具有美的觀賞價值和堅固的實用性,起到對硯的保護映襯作用,使匣「與硯同壽」。

5.史上藏硯大家

蘇東坡 贈人禮品為硯

宋代的蘇東坡是個藏硯大家,他的第一方石硯為12歲時所得。那年他在家中閑地上掘土洞玩耍,發現一塊淡綠石頭煞是可愛,有閃閃銀「星」,溫潤凝瑩,試以研墨,極好。其父蘇洵也覺好奇,認為此石「是天硯也」,於是鑿磨了硯池,交代兒子好好愛護。

及至稍長,蘇東坡對此硯更是關愛有加,並且在硯背銘「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於德,或全於形,均是二者,顧余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幾語。神宗元豐二年(1079),蘇東坡被誣陷入囹梧,「天硯」不見蹤跡。

5年後偶在書籠中找到,蘇東坡已年老力衰,交代兒子好好保存呵護,自己不久撒手人間。明代時,權傾朝野的奸相嚴嵩被世宗所殺,抄沒家產時竟發現了蘇東坡的「天硯」,以後就不知所蹤。蘇東坡藏硯很多,世人只知他贈人禮品為硯,唱詩讚頌多硯,究竟藏有多少,無人得知。

北宋米芾(fú) 愛硯癲狂向皇帝索硯

歷代文人嗜硯成癖者不少,其中北宋米芾尤甚,他愛硯幾達癲狂地步。米芾(1051―1107),北宋書畫家,鑒賞家。其書法與蘇東坡、黃庭堅、蔡襄等齊名,合稱宋代四家。米芾愛收藏佳硯,甚至連皇上的御硯,也敢大膽索取。

在《錢氏私志》里講了這樣一件趣事,宋徽宗趙佶聽說米芾書法不錯,便將他召進宮內,擺好瑪瑙硯、李廷墨及玉鎮紙筆等文房用具,讓他書寫。只見米芾捲起袍袖,落筆如雲,轉眼之間,「奇絕陛下」四個字已躍然紙上。皇上非常高興,就將文房四寶一併賜給了他。

又一日宋徽宗與蔡京論書法,宋徽宗召米芾來,令他「書一大屏」,並指定要用御案上的端硯。米芾接過文房四寶,一揮而就,字字珠璣,獲得滿堂喝彩。米芾趁機捧著端硯,跪著向宋徽宗請求道:皇上,這硯您已賜給臣用過了,現在不能夠忍受再進御還給皇上了吧……」

宋徽宗聽後,哈哈大笑,隨後便將這方珍貴的端硯作為獎賞賜給了米芾。米芾捧著端硯,高興萬分,手舞足蹈,「餘墨沾漬袍袖」也在所不惜。宋徽宗見狀,對蔡京說:「癲名不虛傳也。」米芾的「癲態」顯示出他對端硯的無比鍾愛之情。

宋代有一個叫孜周的和尚,有一塊端硯,十分罕見。米芾得此硯後,伴著它睡了3天;還讓蘇東坡為其作銘詞。米芾藏有硯山數座,其中有一座為南唐李後主故物。此硯為教硯,大小山峰三十六座,層巒疊峰,明暗相間,硯池中有天然水波紋,池中碧水蕩漾,別有一番情趣。硯堂中金光閃閃,似白雲飄逸,又似山川,巍峨壯麗,真是千姿百態,惟妙惟肖,是大自然的精妙傑作。米芾稱它為「寶硯」,並親自刻了硯銘,即《研山銘》。

米芾對硯很有研究,寫了一本《硯史》,世稱「米史」,記載了硯材26種,對其石質、顏色、發墨等功能闡述精細、翔實,具有很高的鑒賞價值,紀曉嵐在《四庫全書提要》中對它評價很高。

你與硯又有什麼故事呢?

留言區與我們分享吧。

- END -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看完這篇文章覺得有幫助的話,就轉發給自己的家人朋友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甄寶視界 的精彩文章:

想去逛藝術展,可是看不懂怎麼辦?

TAG:甄寶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