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Hey,你又在加班嗎?

Hey,你又在加班嗎?

加班一直是個頗有爭議的熱門話題,比如面試時,很多面試者都會問:「你們公司要加班的嗎?」,而很多HR會問:「公司有項目的話,可能需要你加班,你能接受嗎?」

大多數人一聽「要加班」,面試者就放棄了面試,而面試官也默默在簡歷上打個xx。

更別提「無償加班」了,估計大部分求職者聽到這詞心裡直接就涼了。

今天不在這裡討論公司要求加班是否正確,現在只關注一般個體應做的,和能做的。

這裡指的個體,是大學畢業到35歲中的普通人,排除人中龍鳳和渣渣。

大學畢業就意味著要作為正真獨立的人去工作了;而現在大部分企業都不要35歲以上的(普通)員工了。

不要拿那些少數的極度優秀和極度爛的人做例子,如今是信息爆炸時代,很多信息經過各種媒體的偏向性宣傳,會讓我們以為身邊有很多的人中龍鳳,也有很多爛人。

這些事即便是真的,與中國14億人比,小概率事件

這是一種錯覺,屏蔽掉這些媒體,仔細觀察自己身邊,真的有那麼多牛人和爛人嗎?不,你身邊沒有那麼多馬雲,沒那麼多不可一世的富二代,也沒有那麼多窮兇惡極之人,有的只是大量的普通人。

學過正態分布的人都明白這個現象:這個世界主要是由普通人構成的,越優秀和越爛的人就越少,世上也沒有純粹的完人和爛人。

人的目標應該是越過50%並不斷往右接近

對大部渡過初生期(初始創業)的公司來說,求職者越弱,就越容易篩選,換人如同換小零件般隨便。

想跟公司有談判籌碼,首先我們就得是優秀的人,越優秀越好,因為所有的公司都缺人才。

進入到創業初期的公司,人手不足,管理、業務都繁忙,加班是不可避免的,但加入條件會松很多。(如阿里巴巴,剛開始,基本只要是個人都能招,但現在基本只招潛力股或牛人)

再想一想,如果人過35歲,卻一無所長,就像之前新聞一般,「我幹了10年,出來什麼都不會」——這應該就是太「安逸」的代價了。

有些工作再努力加班,人也無法成長

當然,如果加入了一家很爛的公司(如騙子公司),那無論是創業公司還是大公司,都是在自毀前途而已,討論加不加班都沒意義。

「加班」,可能是個偽概念

當我們就業後,無論做的是什麼,只要還想生活過得更好更精彩,我們就必須追求做到更好。

因此我提出一個觀點:「加班」這個概念是否成立,是取決於個人的。

很多公司不會有強制加班,但會有軟加班。什麼叫軟加班?就是公司自願加班的人實在太多了,而且還特認真。

據一位網友說,和阿里巴巴公司的一個人合租,他都懷疑有沒有這個舍友存在——網友睡著後舍友才回來,醒來後舍友已經上班了。

阿里系沒有強制加班一說,你自己加班是自己的事,不會給漲工資,也不會表揚。

但人才聚集在那裡,他們都想有所成就,也不甘落後於人,這就是軟加班的氛圍,他們很願意去拼。

我進入現在的公司一年半多了,公司也是沒有強制加班,而我所處的辦公室也沒有軟加班的氛圍(我這裡人少),8點以後基本是我自己一人在辦公室了。

我的親朋好友偶爾會找我交流,會問我在哪,在做啥。我也懶得說自己在做其他事情,直接就說我在公司呢。

他們很驚訝:「你公司業務這麼繁忙的?」、「什麼?!沒有加班費?那你還幹啥?」

我往往只能苦笑,我總不能對著他們說「我這不是在加班,這是在自我增值咧」吧,據我的經驗,對方不會想聽解釋,也是不相信的,最好把話題繞到別處吧。

當然,在文章這裡可以放開說:我晚上在公司,很少直接「工作」,大都是看書、看視頻學習、寫文章、鍛煉技能這些,甚至我在所謂的「上班時間」也做這些事情。

或許你看到我這麼做,都會覺得「這小子不務正業呀!」,且莫急下定論,請繼續緊張地往下看。

上面提到:想要過得更好,就必須追求更好。

一個人若只是安分守己做著2000塊薪水的事情,那這個人永遠只能領2000塊薪水。

在這個分工越來精細的社會,每個人都像是一個巨型機器中的一個小零件,或者是一顆小螺絲,而有的人通過組裝,把自己拼成了小部件、大部件、機器本身,甚至能與其他機器聯合。

為了避免落到淪為小螺絲釘、小零件這種悲慘命運,我們必然主動去打破分工,學更多東西,做成更多的事。

越是小的零件,就越容易被取代,且不說人工智慧+機器人,就工作崗位來說,掃地洗碗這種基本隨時可替換;就工作任務來說,無腦複製+黏貼這種「影帝影后」的活,隨便叫個懂電腦的小學生都能輕鬆完成。

現實就是這麼殘酷:越是重複度高,越是沒有創意的工作,就越容易被代替。

在之前的文章懶,就是好中,我寫到過自學PPT、Excel的事例,也提到這樣的觀點:不必成為世界大神,你只需要稍微努力,就能超過80%的人。

尤其是Excel, 學了函數,每一次處理同樣量級的數據,我的工作效率是那些沒學過的人的96倍左右;現在我的編程(vba)算入門了,這個效率要去到100倍以上。而且數據量級越大,效率就越高。

我的「不務正業」,確實帶來了工作效率的飛躍,多出來原本就屬於「工作」的時間,我自然可以去思考更有意義、更有價值的事情;去做不只是一顆小螺絲才能做的事了。在這裡要感謝主管對我的包容

超越,即意味著承受痛苦

在未追求做得更好之前,我們很可能對別人加倍付出的行為表示不理解:下班後還要庫愣愣的讀英語,又不考試,工作又用不到,有什麼用呢?

然而,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格局不能限於當顆小小螺絲釘的時候,自然就理解為什麼「比你厲害的人卻比你還要拼」了,並開始能看到他們比我們好的地方,而有了對比,就有痛苦。

「做同一件事,人家做得不僅極快,而且極好」,這強烈落差感,我自己是深有體會,非常痛苦。

如大三時想打造好的演講PPT,卻發現連個文本框都不知道怎麼擺弄;

又如上一年處理一個不大不小的Excel資料庫,卻發現自己像個流水線工人,累死累活做了7、8個小時的重複工作,結果還只能是勉強過關。

意識到自己的軟弱無力,也意識到要擺脫這種螺絲釘命運,我寄託希望於互聯網——既然身邊沒什麼人能解決我的問題(還記得正態分布嗎?),那我聚焦於網上那些已經做到的人身上吧!

只要想和別人比,總能找到有人比我們更年輕、更聰明、更有錢、更有權、更自律、更有魅力、更有能力……

畢竟這個世界有76億人,任一領域優秀者的數量簡直數不勝數,而且要做到世界巔峰則更為痛苦:世界第二和世界第一,往往只差了0.01秒,而這0.01的差距,可能就是第二名一輩子都趕超不了的鴻溝。

而且,大部分人只記得第一名,基本不會留意第二名及以後……

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所以這種和他人對比的痛苦,叫做落後。

我上網查到PPT、Excel的大神後,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原來我真的是弱爆了,而且比想像中的還要弱,自己取得了一點小進步,只是某些領域比身邊的人強一點而已,壓根不值得自吹自擂。

承認自己落後,固然令人痛苦,卻也給予了人將世界看得更清楚的機會:原來這個世界還真有人做得這麼優秀,我還可以變得更好!

有的人說,「和自己比,才會感受到每天進步的快樂,才不會在與他人不斷比較的過程中讓自己痛苦、迷失自我」

這句話我也是認同的,只是「和別人比」和「和自己比」,結合著用才好。

大學以前,我老是和別人比,弄得自己很痛苦——為什麼我不夠聰明、不夠帥氣,不夠幽默、不夠強壯……

大學4年到出來社會1年,我老是和自己比,感覺確實挺爽挺自由自在的,實際卻一步步閉門造車——我牛逼、聰明、很強、一直在進步、越來越帥氣……

只和自己比的結果,是逐漸安逸(懶惰)下來、無所追求、自大,最後迷失方向,這也是一種痛苦。

所謂「物極必反」,只和他人或只和自己比,都會讓自己找不到平衡且正確的方向,導致思想扭曲,動作變形。

在自己覺得很安逸,很了不起的時候,就要想辦法找到更優秀的人,想辦法和他們比,落後的痛苦能能提醒,「之前的我不過是坐井觀天而已」;

在決定奮起直追後,就要和自己比,和過去比,這樣才能感受到成長的喜悅,而不會陷入「世上比我強的人有太多太多了」的痛苦漩渦。

當然,我現在是處於迷惘狀態,要去尋找合適的對比對象,找到那種自己渴望能成為的人。

在未做到之前,最好的決策是默默地去進步,即便身邊的人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我們最好不要去強行施教,因為很多人是不求進取的(再次提醒:正態分布左邊部分的那一類)

即便我們是正確的,但它尚未發生,拿著尚未發生的事去證明只會讓他們討厭,因為證明了「他們是愚蠢的」,誰願意呢?

當我看著被同樣問題(如ppt/excel)困擾的人時,總想告訴他們有更好的方法可以學習、使用,但我會先試探:「我知道有一個更好的能提升你效率的方法,你感興趣嗎?」

如果對方say no,那我一句話都不會多講,只能默默看著對方哭訴著:「天吶,工作量這麼大,我今晚又得加班了」。

所以現在你發現了,這篇文章要和你說的,並未是「加班」本身,而是在探討「面對種種現實,我們如何繼續追求更好的自我」這個話題。

因此,「自主加班」可能是個偽命題,或許只是我們沒有深入觀察別人而已:

①這是偽加班,這人做個辛勤的螺絲釘就很滿意了;

②這人和別人比,和自己比,要想追求更好,為了成長而付出相應的時間和精力。所謂「加班」不過是幌子而已,這人壓根不覺得自己加班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二豬腸 的精彩文章:

TAG:十二豬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