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976年得主:研究傳染病的兩位美國醫學家

1976年得主:研究傳染病的兩位美國醫學家

每周六

《走進諾貝爾醫學獎》

會如約同您見面

每周我們會向您介紹一位諾貝爾醫學獎獲獎者

展現獲獎者的傑出貢獻和波瀾起伏的人生

在不知不覺、不緊不慢中

品味醫學的進步和博大精深的醫學史!

田穎醫生

哈特瑞姆心臟醫生集團聯合創始人

北京朝陽醫院心臟中心副主任醫師

1976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巴魯克·塞繆爾·布隆伯格

丹尼爾·卡爾頓·蓋杜謝克

巴魯克·塞繆爾·布隆伯格

(1925年-2011年)

丹尼爾·卡爾頓·蓋杜謝克

(1923年-2008年)

獲獎年份:1976年

國籍:美國

獲獎理由:

發現傳染病產生及傳播的新機理。

巴魯克·塞繆爾·布隆伯格

人物小故事:

布隆伯格出生於紐約市布魯克林區,他是家中三個孩子的排行老二。二戰中布隆伯格成為美國海軍軍官。戰後他加入在紐約Schenectady大學,並以優異的成績從那裡畢業。

20世紀40年代,人們發現血液能傳播乙型肝炎後,醫學家們就開始尋找引起乙肝的病原微生物,但是花了20多年的時間仍沒有結果。直到20世紀60年代,一位從事內科學和生物化學研究的專家布隆伯格,才改變了這種狀態。那時,布隆伯格在美國健康研究院(NIH)工作,他的興趣不是肝炎,而是一個基礎問題:血清抗原的遺傳多態性與疾病易感性的關係。1966年初,一個偶然的發現使布隆伯格和合作者們開始考慮澳大利亞抗原(現名乙肝表面抗原)與肝炎的關係。

在做了更多的試驗後,布隆伯格等人在1966年底發表論文,提出澳大利亞抗原與急性病毒性肝炎之間有密切關係,可能通過輸血傳染。

布隆伯格等人提出用人類血液病毒的一個子單位做疫苗的想法,默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認為這個想法對疫苗的製備有重要意義,於1971年從布隆伯格所在的研究機構獲得許可,開始了乙肝疫苗的應用研究。經過多年大量的研究和測試,終於研製成功從血液中提純乙肝表面抗原製備的乙肝疫苗的產品,該疫苗能提供高於90%的乙肝免疫力,用血液生產的疫苗1981年投入使用,這就是第一代疫苗--血源性疫苗。

個人履歷:

1925年,生於美國;

二戰期間,加入美國海軍;

二戰後,加入在紐約Schenectady大學,並以優異成績畢業;

大學畢業後,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研究生;

1951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

1957年,獲得牛津大學生物化學研究所哲學博士學位;

1957-1965年,在美國國立健康研究院(NIH)工作;

1964年,成為美國費城福克斯蔡斯癌症中心研究員;

1976年,與丹尼爾·卡爾頓·蓋杜謝克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77年,成為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和人類學教授;

1989年-1994年,回到牛津大學的巴利奧爾學院擔任首席科學家;

1994年,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

1999年-2002年,擔任美國航天局天體生物學研究所第一任所長;

2005年始,開始任美國哲學學會(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主席;

2006年,曾訪問中國;

2011年,逝世。

丹尼爾·卡爾頓·蓋杜謝克

人物小故事:

1950年代初,在南太平洋島國新幾內亞西部高地的原始森林中,當地土著氏族福魯族流行著庫魯病。蓋杜謝克決心征服這種病。最初,他認為病原是微生物,可是沒有從病人身上發現微生物,後來又按病毒追查仍然沒有查出結果。於是,蓋杜謝克放棄了在微生物或病毒身上查找原因的想法,把目光轉移到了人們日常的食物上。他對當地民族的飲食進行了徹底的檢查,也沒有發現其中有什麼致病原因。他又懷疑是金屬致病,將當地的飲用水和土壤的成分檢查了一遍,但仍然沒有找出原因。為了查找到這種怪病致病的原因,蓋杜謝克和福魯族人每天生活在一起仔細觀察,但最終還是否定了致病原存在於日常生活中的想法。

一天,村裡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老因庫魯病逝世。為了追思長老的恩德,家族成員和親朋好友們通宵達旦地聚集在一起,把長老的頭割下來,把腦子切成片分給出席儀式的人們,他們把腦片送進嘴裡吃掉。蓋杜謝克一直在旁邊仔細地觀看著,上前領了一片腦子。他把這片腦子帶回去後研碎,仔細地檢測上面是否有微生物或病毒的存在,但仍然什麼也沒有找到。他又把從這片腦子裡抽取的蛋白粒子移植到猩猩的腦子裡,然而,猩猩並沒有出現他預想的癥狀。

然而過了一段時間猩猩發病了,他又選取一小片庫魯病死者的腦子,重新研碎後,用微生物無法通過的濾器濾了一遍,去除其他物質只留下蛋白質部分,最後,把切割成許多小塊的蛋白粒子,移植到了健康猩猩的腦內。結果這頭猩猩又發病了。他又提取了這頭猩猩的腦子,按前述過程作了一番處理,移植給一頭健康的猩猩。這頭猩猩也出現了庫魯病的癥狀。他在進一步的實驗中發現,這個蛋白粒子如果通過蛋白分解酶處理後再移植,猩猩就不會發病。從這些實驗結果中,蓋杜謝克得出結論:庫魯病的病原是一種侵害入的大腦和神經系統的慢性病毒,它以腦組織為主要寄主,可以長期地潛伏。後來證明,病原體是一種朊毒體。

個人履歷:

1923年,生於美國;

1939年,考入了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畢業後,又到了哈佛大學醫學院,並獲得了醫學博士的學位;

1950年代初,在南太平洋島國新幾內亞西部高地的原始森林的土著氏族中發現並研究了庫魯病的秘密;

1976年,與巴魯克·塞繆爾·布隆伯格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08年,逝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哈特瑞姆心律之聲 的精彩文章:

TAG:哈特瑞姆心律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