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與熊掌不能兼得,中印兩國截然不同的引進蘇30之路
蘇30是俄羅斯在蘇27單座型戰鬥機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款雙座型多用途戰鬥機,定位有點類似於美國的F15E,由於出口裝備的國家眾多,擁有相當高的知名度,也形成了一個較為龐大的系列產品。俄羅斯研製蘇30的初衷僅僅只是用於國土防空,配備了大功率機載雷達,遠距離的轉場航程,出類拔萃的機動性能,再加上多了一名飛行員,很適合在廣闊無垠的西伯利亞荒原長時間獨立執行攔截任務。但是迫於90年代糟糕的經濟狀況,俄羅斯顯然無力採購蘇30,只能將其投入國際市場。
中國蘇30MKK戰鬥機雙機編隊
既然想要出口海外給別人打工,那麼就必須滿足客戶的使用需求。於是俄羅斯為蘇30定製了不同配置的套餐,客戶如果銀子掏得多就可以拿到高配版,客戶如果喜歡便宜實惠那麼也有經濟適用版可供挑選。眾所周知,中國和印度是蘇30最大的兩個海外使用者,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正是得益於中印兩家的巨額訂單雪中送炭,蘇30項目才沒有半途夭折。不過對於引進蘇30的配置選擇,中印兩國卻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中國採購的是蘇30MKK系列,而印度採購的卻是蘇30MKI系列。
印度空軍蘇30MKI機隊
蘇30MKK和蘇30MKI雖然只有一個字母之差,但是分別代表著兩個截然不同的發展路線。這是因為兩款蘇30分別出自不同的製造單位,蘇30MKK的生產商是共青城飛機生產聯合體,蘇30MKI的生產商是伊爾庫茨克飛機製造聯合體。前者擁有非常豐富的生產蘇27系列的經驗,包括蘇27、蘇33、蘇34、老版蘇35等等均出自於它的手筆,對於研製蘇30自然是得心應手。蘇30MKK的機體就是源自老版蘇35的設計,結構強度得到了很大的改進,較好地克服了蘇27系列原有的跨音速陷阱問題。
蘇30MKK技術成熟、性價比高,滿足了我軍遠程對地精確打擊能力的急需
後者對於蘇27系列卻是涉獵不多,在此之前只生產過蘇27UB,蘇30MKI的機體就是在蘇27UB身上改出來的,在結構水平上落後蘇30MKK大約半代的水平。儘管蘇30MKK的平台佔據上風,但是總體設計卻相當保守,盡量使用成熟的子系統,一是配備了較為落後的N001VE型倒卡天線雷達,不過具備地形跟蹤規避和合成孔徑成像功能,強化了對地打擊能力,可以發射各類精確制導空地彈藥,也可以發射主動雷達制導中距空空導彈。二是發動機為基本型的AL31F,沒有安裝前翼,並不刻意強調機動能力。
蘇30MKI雖然紙面配置高,但是由於技術缺陷導致長期難以形成戰鬥力
蘇30MKI則恰恰相反,儘可能多地堆砌了在當時看來非常前衛的技術,比如N011M"雪豹"無源相控陣雷達,加裝了全動前翼的"靜不穩定三翼面布局",AL31FP推力矢量發動機等等,單純從先進性而言無疑大大超過了蘇30MKK。然而任何事情都存在著兩面性,蘇30MKI那些看似高大上的裝備實際上並不成熟,以AL31FP推力矢量發動機為例,無故障使用周期只有短短的幾十個小時,導致印度空軍的蘇30MKI機群趴窩率長期居高不下;N011M雷達也是一個有名的老花眼,理論探測距離雖遠,卻難以精確識別目標。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殲16已經成為中國空軍新一代主力戰鬥機
中國的蘇30MKK中規中矩,優勢在於拿來就能用,可以快速形成戰鬥力,特別是在2000年初期填補了我軍缺乏空中遠程精確對地打擊能力的空白,也一度是我軍唯一可以發射主動雷達制導中距空空導彈的機型,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擔綱對空對地作戰的絕對主力。印度的蘇30MKI則成為俄羅斯實驗新技術的小白鼠,耗費了十多年的時間才進入穩定使用期。如今我國通過消化吸收蘇30MKK研製出了性能取得全面超越的殲16四代半戰鬥機,印度依然停留在許可生產蘇30MKI的階段,不能不說中國當年的選擇是更加明智的。(利刃/刻雨無痕)


※為何沒人敢對以色列動武?有5個理由,最後一個很難反駁
※更快更遠更准!電磁炮是個好東西,大國都將其列為發展重點!
TAG:谷火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