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享受廈門老味道 細品人間煙火氣

享受廈門老味道 細品人間煙火氣

食客正在品嘗廈門小吃。

芋包

肉粽

「晨念AMOY」將於今日16時08分上線,屆時可觀看相關視頻,為您揭秘吳再添燒肉粽製作工藝。

比時代慢了半拍的老城區,用時光流傳下來的舊滋味,是一座城市的煙火氣,記錄著市井民間和本土情誼,伴隨著一代又一代人成長與老去。

為了傳承和保護廈門古早味美食,本報即日起推出「廈門老味道,撩動您的鄉愁」融媒體系列報道,聚焦廈門傳承二三十年以上的美食品牌,尋找最具閩菜地方特色及口碑的代表美食。

晨報記者 林愛玲

《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在其美食隨筆里寫道:「每個人的腸胃實際上都有一扇門,而鑰匙正是童年時期父母長輩給你的食物編碼。無論你漂泊到哪裡,或許那扇門早已殘破不堪,但門上的密碼鎖仍然緊閉著,等待你童年味覺想像的喚醒。」

從耳熟能詳的芋包、沙茶麵、燒肉粽,到夏季限定美食、融合菜,廈門的美食「寶藏」被眾多美食專家、「吃貨」達人不斷挖掘,其中的故事也走進了大眾視線。

對於吃著蝦面、芋包、燒肉粽長大的廈門人來說,「吳再添」這三個字就猶如一把鑰匙,總能輕易打開他們的味蕾,喚醒兒時的記憶。

對許多人來說,「吳再添」不僅是一家廈門小吃店,更是一份難以割捨的本埠文化情結。

記憶不曾散去

香飄四溢的煙火氣

清晨,店裡飄出大骨湯的香氣,店外陸續前來的食客排隊等著兌換餐券。位於美湖路路口附近的吳再添小吃,總是有著熱鬧的煙火氣。

「我爺爺在世時,每天5:15準時起床出門,穿過豆仔尾路到店裡,自己開店,檢查櫃檯、桌椅、碗筷、灶台等,接著起鍋燒水,燉上當天的第一鍋大骨湯。」吳再添小吃店第三代傳人吳思航告訴記者,雖然爺爺已於今年6月1日與世長辭,但爺爺堅持了幾十年的傳統並沒有改變。只不過現在早起開店、燉湯的人,換成了吳再添的兒子或者孫子。

沒有因歲月變遷而改變的,不僅是開店的習慣,還有吳再添小吃店裡處處可見的老爺子生前的印記。

「後廚用火不是餐飲店慣用的瓦斯爐,而是土灶台。因為爺爺擔心煤氣火候不夠,食物的味道會改變;綁肉粽的也不是最常見的白色棉線,而是古早的鹹水草。爺爺說,鹹水草綁粽子,味道才香……」吳思航回憶,爺爺對每一個細節都堅持傳統,近乎固執。

正是因為這份固執的堅守,「吳再添」才能成為廈門人獨一無二的記憶,念念不忘的鄉愁味道。

一個人一家店

半個世紀的堅守

在吳思航的眼裡,爺爺的一生充滿了時代傳奇。

1928年,吳再添出生了。小學5年級輟學後,吳再添當過長工,賣過咸飯,還賣過燉罐。20歲那年,因為一碗蝦面,他在廈門局口街和中山路交接處的那棵大榕樹下,擺起了小吃攤,因而聲名鵲起。

「據說,那時候,每天都有人在攤子前排隊,就為了吃他做的蝦面。其實,當時廈門有一家很大的『蝦面庄』,但是爺爺總是有辦法把蝦面做出新花樣。」吳思航向記者透露了其中的成功秘訣。

吳再添是一個愛琢磨的人。他心想,廈門人愛吃甜。於是,往湯里加冰糖,又撒上蔥頭,讓湯更鮮更香。

吳再添又是一個追求細節的人。放什麼料、放多少量,他把每個環節拿捏得剛剛好,終於熬成了獨具風味的蝦湯。

吳思航說,再加之爺爺始終堅持「平民路線」,0.15元一碗的蝦面便宜又大碗,食客自然青睞有加。

忠於本土口味和平民路線的定位,讓吳再添大獲成功,也成為他最大的堅持,此後幾十年風雨不改。吳思航回憶,從20世紀50年代到21世紀初,隨著時代大發展、大變遷,「吳再添」這一品牌也幾經改名、改制。

2006年,已經78歲的吳再添在禾祥西路開起了一家店,也就是現在的吳再添小吃店。對於這家店,吳再添一如既往地傾注了全部心血。

吳思航說,禾祥西路店開業的十幾年裡基本全年無休,除去每年除夕、大年初一歇業兩天,爺爺只因生病休息過2天。

「爺爺是一個很低調的人,他話

不多,總是默默做事,從來不會跟我們講大道理。但他早已通過他的行動告訴我們,什麼是堅持,什麼是堅守。」吳思航說,儘管爺爺已經不在世了,但他會把爺爺的事業傳承下去,把爺爺的堅持傳承下去。

吳思航希望,不僅是老廈門人喜愛「吳再添」,還要讓更多新廈門人、遊客知道「吳再添」、愛上「吳再添」。

小小燒肉粽

滿嘴滋味暖心頭

廈門人歷來喜食燒肉粽,而一個小小的燒肉粽也濃縮著廈門飲食文化的變遷。

吳再添小吃店的第二代傳人吳民祝告訴記者,燒肉粽主料為糯米,搭配豬肉、香菇、蝦米、栗子、蓮子、乾貝等。製作時,糯米首先要浸泡數時,泡後晾乾和「糖烏」、五香粉、鹵湯、蔥頭油等一起拌炒,然後加入紅燒或清燉過的豬肉塊(紅燒肉)和香菇、蝦米等配料,用粽葉或者竹筍葉包成三角形,用水草或者咸草紮緊後,成串下鍋蒸煮。

吳民祝說,包粽子很講求精準老道的手法,一定要注意鬆緊度,太松的話香味容易從空隙中漏出。而蒸煮粽子則要用旺火,一般煮三個時辰左右。

「包粽子的粽葉一定要有新有舊。我們一般用新粽葉打底,外面用老粽葉包裹。這樣一來,糯米才可以吸收新粽葉的清香,而外面的老粽葉又不至於搶走食材所需要的火候。」吳民祝說,為了做到這一點,在工序上很是費事,一捆捆的粽葉要一片一片地挑揀。

也正是因為這種精益求精的精神,才讓「吳再添」的燒肉粽幾十年品質不變。一口咬下去,溫暖傳遞全身。

《廈門飲食文化》作者、兩岸飲食文化研究者許曉春女士告訴記者,肉粽又稱燒肉粽,歷史悠久,因香醇滑嫩、油而不膩聞名海內外。早期,廈門的肉粽以洪本部的「泉三」為開山祖,據1931年《廈門指南》記載,20世紀30年代洪本部「泉三」的粽子聞名遐邇,「泉三」既是師傅的名字,也是店號。

後來,賴厝埕的「好清香」肉粽在20世紀40年代成為後起之秀,店主王朝基和夫人蔡氏選料細緻、精心烹制肉粽幾十年,「好清香」因此經常門庭若市,還吸引了不少海外華僑。改革開放後,廈門的很多酒店、飲食店和攤子常可見肉粽的影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西晨報 的精彩文章:

商場乘扶梯 女童手掌被「咬」
炎炎夏日,廈門游泳館泳客多了,救生員卻不夠!如何破解?

TAG:海西晨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