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上海晾衣架是個什麼鬼?進來了解一下

上海晾衣架是個什麼鬼?進來了解一下

許多初到上海的人,第一次見到居民樓外的晾衣架,心中都會暗呼:這是什麼鬼?

這種晾衣架就像一個躺倒的球門,或者龍門架,從陽台或者窗戶伸展出去。樓上樓下,層層疊疊,甚為壯觀。

據說,只有上海才看得到這種景象。

假如你還不明白我們在說什麼,請在淘寶上搜索「晾衣架 龍門架」,全部都是上海發貨呦!

上海晾衣架,又稱「龍門架」,或者「球門式晾衣架」。

隨便在上海的哪個角落晃一圈,都能看到這種晾衣架的蹤影。

尤其是在一些多層樓房和九十年代建造的高層樓房外。

淘寶上

這種類型的晾衣架

幾乎都從上海發貨

但是出了上海,許多人可就沒見過這貨了。

一位深圳朋友告訴我們:「在深圳,一些老式居民樓之間的距離很窄,我們稱為『握手樓』。」

「要是把這種晾衣架搬到那裡,長桿騰地往外一伸,會像運動員撐桿跳似的,搭到前排人家的陽台上去。」

說它是上海特色,似乎並不為過。

你在心中暗忖,被上海市民如此廣泛使用的工具,應該很是方便好用吧?

那麼很顯然,你沒有親自嘗試過。

其實,這是一項難度超高的技術活。

正確使用

上海晾衣架

並沒那麼容易

因為它的「配套產品」是幾根足有兩三米長的晾衣桿——比較「古早」的是竹竿,如今大都被可伸縮的不鏽鋼晾衣桿替代了。

當你將掛滿衣服、被單的晾衣桿伸出窗口時,長桿只有一端在你的掌控之中,另一端則離你越來越遠,越來越不受控制。

你感覺手上分量漸重,長桿顫抖著舞起了花槍,這時必須屏息凝神,堅持到底。

只有當「哐當」一聲,長桿乾脆利落地戳進遠方橫杆上那個小小的半圓形凹槽時,才算圓滿地結束了這場戰鬥。

晾衣桿

掛滿衣服或者被子時

分量可不輕

比起當年弄堂里晾晒衣服的「水簾洞」,使用上海晾衣架的難度是升級的。

前者好歹可以請「丫叉頭」出馬頂一把,後者卻要靠腰力、臂力、眼神、膽魄等等身心靈的完美結合。

說實話,年富力強的小青年們未必在行,身經百戰的上海阿姨們才是箇中好手。

偶爾出現意外狀況是難免的。假如不小心手一抖,或者突然一陣大風,晾衣桿「啪嗒」一記落下去,那就尷尬了。

晾衣桿

假如從高空墜落

那就尷尬甚至危險了

新聞里曾報道過,前兩年沁春路上一小區4樓的晾衣桿被大風吹落至樓下,砸壞了底樓居民的陽光房,只能「敞篷」了一晚上。

更有甚者,曾有市民連人帶桿一起墜落的事故發生。

難怪出於安全考慮,現在許多小區已不允許安裝這種衣架。

上海晾衣架到底從何而來?

我們查了很多資料,問了許多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卻很難找到一個標準答案。

「可以肯定的是,最早發明這種晾衣架的是工人。」上海作家馬尚龍說。

「在我的印象中,龍門架應該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現在工人新村的。」

在工人新村裡

最常看到

這種晾衣架

在他看來,上海晾衣架,或者說「龍門架」的出現,是一種複合需求的產物。

「首先,上海的濕度比較高。儘管從弄堂搬到公房,上海人依然保留了在戶外晾晒衣服的習慣。」

「其次,上海的居住空間一向比較緊張。」

「在八九十年代,一室戶的房子只有13-15個平方。一對夫妻帶著一個孩子,加上所有傢具的36隻腳,把房間塞得拍拍滿。」

「很多家庭開動腦筋,把陽台封起來,增加室內空間。這樣一來,衣服沒地方曬了,打在室外的『龍門架』就應運而生了。」

樓上樓下

層層疊疊

甚為壯觀

另一位海派作家畸筆叟就曾自己動手做過木質「龍門架」。

他回憶說:「八十年代剛剛開始行(流行)『龍門架』的辰光,都是自己想辦法做的。——當然,現在也沒有工廠專門生產這個東西。」

「當時是木頭架子,不像現在不鏽鋼的這麼大、這麼寬,而且容易搖動,蠻危險的。」

「一到颱風天,三條被單晾上去,『儂是船來我是帆』,整個架子在晃來晃去,場面老壯觀呃。」

「龍門架」的流行,與上海人對空間的渴求有很大關係。

畸筆叟認為,因為經歷過住房緊張的年代,上海人對空間這樣東西特別在意。

他將這種心態形容為「空間饑渴症」。

龍門晾衣架橫空出世

努力向外

索取空間

上世紀八十年代,周麗元(化名)曾經在黃河路上的一條弄堂里住過幾年。

回想起那段日子,讓她印象最深的就是婆婆為晾晒衣服而爭搶地盤的畫面。

婆婆是寧波人,個子小,塊頭大,力道足。

每天一大早,老太太總要叫醒全家人,趕緊把衣服換下來,搶水龍頭把衣服洗掉。

然後,她一個人抱著七八根大竹竿奔出去,把弄堂里所有曬得到太陽的地方先佔好。為此,幾乎天天要跟鄰居吵架。

老房子面積狹小

每寸空間

都要利用好

「這種激烈的場面噢,我一個嫁過去的媳婦,根本不敢出去。」周麗元說。

「現在碰到老鄰居,伊拉還要開玩笑講:埃個辰光,倷婆婆晾衣裳搶地方絕對第一名。要是國際飯店門口好晾衣裳,伊老早晾過去了。」

直到後來搬進獨門獨戶的商品房,周麗元才鬆了一口氣。

用畸筆叟的話來說,當「龍門架」被發明出來後,「人們對空間的強烈渴望,得到了一種釋放」。

龍門晾衣架

一度是

新村裡的標配

潘玉華住在靜安區一幢多層樓房的五樓。

她說,十多年前買下這個房子時,就是看中朝南的陽台太陽好,並且外面裝了很大的「龍門架」,晒衣被特別方便。

「現在很多新小區採用伸縮式晾衣架,全部推出去也只有一米左右。」

伸縮式晾衣架

阿姨們晾起衣服來

總覺得不夠爽快

「不像『龍門架』,可以同時曬三四條被單,每一條都能大面積接觸到陽光。大太陽底下,一兩個小時就晾乾了。」

長約2.8米、寬約1.8米的「龍門架」最大程度地利用到了陽光。

對於時時記掛著晾晒衣服這件事的上海阿姨來說,還有什麼比這個更要緊的呢?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的精彩文章:

TAG: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