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跨越3000年 看古人如何度過夏天

跨越3000年 看古人如何度過夏天

清代隨著國外科技的不斷進入,宮廷之中出現了一些「黑科技」。在故宮博物院的展品中,有一個「銅鍍金染牙箱童子風扇」,由內務府造辦處製作,一童子笑容可掬地跪坐在基座上,基座由發條帶動童子的胳臂進行扇風的動作。不難想像,如果當時造辦處大批量生產此物,宮內的宮女和太監會不會出現大批的「失業」呢?在領略了古人為了涼爽一夏所付出的智慧和汗水之後,你是不是會更加感謝現代科技的發達,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徐徐涼意呢?

此後,雍正皇帝還指示工匠製作了一款拉繩風扇。他甚至為此下旨親自設計,「將後檐牆拆開,繩子從床下透出牆外轉動,做一架;照牆洞大小做木板一塊,以備天冷堵塞」。有了風扇,即便夏季不外出避暑,想必也能緩解暑熱。

清代內務府檔案中曾有雍正帝命人製作風扇的相關記載。工匠做得楠木架鐵信風扇一架,上安小羽扇六把。雍正帝可能覺得做得不錯,還要求「再做一份」,並直言「架子矮著些,安大些的羽扇;再將葵黃紗風扇,做一份」。

扇子是早期宮廷禮儀用具,後來才成為納涼之物和文人墨客的「懷袖雅物」。「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這說的就是團扇。圖為清代黑綢繡花蝶竹柄團扇。

扇子是早期宮廷禮儀用具,後來才成為納涼之物和文人墨客的「懷袖雅物」。「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這說的就是團扇。圖為清代白絹地綉孔雀漆柄團扇。

而到了清朝,扇子仍屬於消暑納涼之必備「神器」,只不過由普通的團扇逐漸演變成各種樣式。圖為清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六月納涼》局部,從描繪的景物判斷,表現的對象應為圓明園。在圖中能夠明顯的看出扇子在農曆六月伏天中的使用。

除了用冰,古人最常見的納涼工具還要屬扇子了。從元代劉貫道的《消夏圖》中可以看出,畫中人物,露胸赤足卧於榻上納涼,而畫面右側的仕女則拿著扇子在消暑扇風。

圖為柏木冰箱。箱上有一對箱蓋,蓋上有4個銅錢紋開孔,用於將箱蓋提起。箱內設一層格屜,盛夏時節,天氣炎熱,在格屜下放置冰塊,將食品置於屜板之上,而箱內四壁用鉛皮包鑲,可以隔絕外面的熱氣,利於冰塊保持低溫,對箱內儲藏的食品起到冷凍保鮮的作用。

不單是采冰儲冰的技術升級,清代宮內儲存冰塊的器具樣式也愈發精美。通常,儲冰的器具被稱為「冰桶」、「洋桶」,多用紅木、花梨木、柏木為內胎,也有用金屬胎的。形制呈斗狀,口大底小。兩腰部都有銅環,方便搬運。大多配有木質底托,用來防止潮濕。對比現在用的保溫箱,是不是感覺似曾相識?

冰塊打出後,用帶勾的冰鑹,把冰塊翻到河的冰面上。拉冰的人套上繩子拉走,冰塊在冰面上推行,不太費力,但不能停下。一停會凍在冰面上,拉不動了。把冰一直拉到冰窖口,窖內工人接過冰來,拉入冰窖。

冰塊打出後,用帶勾的冰鑹,把冰塊翻到河的冰面上。拉冰的人套上繩子拉走,冰塊在冰面上推行,不太費力,但不能停下。一停會凍在冰面上,拉不動了。把冰一直拉到冰窖口,窖內工人接過冰來,拉入冰窖。

圖為清代冬季采冰圖片。采冰人手拿冰鎬,沿著事先劃好的線在冰面上鑿出縫隙,然後一鼓作氣取冰運冰。

打冰要在五更天下河工作,先在冰上界大線和劃塊,界大線是量出能裁出多少塊冰,劃塊要大小一致。打冰的主要工具是「冰鑹」。冰先從極遠的地方開始打起,打到河岸邊結束。圖為清末取冰的窖工。

而采冰、儲冰的技法在清朝被發揮到了極致。在清朝,冰窖分為三種:皇家冰窖、府邸冰窖、民辦冰窖。《大清會典》中記錄的清代在紫禁城、景山、德勝門外、正陽門外都設有官窖,共計18座,僅紫禁城中的冰窖就藏冰25000塊。圖為清晚期北京什剎海冰窖中排列整齊的冰塊。

在宋朝,關於冷飲還有一件趣事,據《宋史》第三百八十五卷記載,宋孝宗說:「朕前飲冰水過多,忽暴下,幸即平復。」意思就是朕冰水吃多了,突然拉肚子,幸好現在不拉了。結果招來禮部侍郎的一頓「勸導」,大意就是「冷飲雖好,皇上您可不要貪吃喲。」

從宋代的畫作中就能看出當時小商販們便在道路兩邊擺起冷飲攤熱鬧的場景。

到了宋代,民間販賣冰的情況已經很普遍了,《東京夢華錄》記載,「(六月)冰雪涼水……巷陌路口,橋門市井皆賣。」可以想像,一到了農曆六月份,小商販們便在道路兩邊擺起冷飲攤,有「冰雪甘草湯」、「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涼水荔枝膏」,還有冰鎮酒水,種類很是豐富。

唐代宮廷中還出現了一種全新的「夏日特飲」——酥山,而這種食物,也被視作冰淇淋的原型。圖為章懷太子墓《仕女圖》局部,畫面右側的仕女手捧之物為「酥山」,根據文獻記載,酥山最底層應該是冰,上面覆蓋著奶油、酥油,還要插上花朵、彩樹等裝飾品。唐代文人王泠然在《蘇合山賦》曾描寫到吃「酥山」的感覺:「隨玉箸 而必進,非固非絺,觸皓齒而便消,是津是潤。」從其形容的口感來看,應該與今天的冰淇淋相差無二。

到了唐朝末年,冰已經從皇室官員中逐漸走向了平民百姓,民間對冰的買賣和使用逐漸多了起來。據《唐摭言》記載,「蒯人如商,賣冰於市。」

在唐朝,冰的價格十分昂貴。《雲仙雜記》中稱「長安冰雪,至夏則價等金璧」。不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冰在民間的使用越來越廣泛。

《西清古鑒》著錄清宮所藏古代銅器1529件,每器繪製一圖,其中記載了藏於宮中的周朝的冰鑒,可見在周朝,冰已經成為皇家的必需品了。

《周禮·天官·凌人》中記載:「凌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凌。」說的就是先秦時期就有了專管斬冰藏冰的官員,叫「凌人」。每到夏天,周天子便會舉辦隆重的頒冰禮,按級別把藏冰賞賜給官員們解暑,以示天恩。

除了出土文物外,也能在古籍中發現古人采冰、用冰的歷史。《詩經·豳風·七月》中有詩句「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記載了西周時期采冰和藏冰之事。

這件青銅冰鑒是古人用來冰酒的,由一個方鑒和一件方尊缶組成,方尊缶置於方鑒內,尊缶內裝酒,鑒、缶壁之間的空間放置冰塊,配套的還有一把長柄青銅勺,勺的長度足以探到尊缶內底。讓古人在春夏之季就可以喝到冰爽的酒。

眾所周知,冰能給我們帶來涼爽。可冬天才有的冰如何保存到夏季再用來降溫呢?聰明的古人很早就懂得把冬天河水封凍後的冰塊鑿下來,儲存到冰庫之中,待天氣炎熱時使用。我國曾在1978年湖北隨州曾侯乙(戰國)墓中發掘出「銅鑒缶」——據考古學家稱這是我國最古老的「冰箱」——又稱「冰鑒」。

癱在空調房裡的你有沒有想過,沒有電的古代,人們是怎麼挨過這炎炎夏日的?小編搜集周朝至清朝的歷史古籍文獻,跨越3000年歷史帶你看看古人如何度過夏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夏天 的精彩文章:

夏天的裙子很難選擇,這裡為您精心挑選了以下幾款美美的裙子
2018最清新的套裝,讓你的夏天變的時尚又可愛!

TAG:夏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