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北洋軍閥的大丈夫情結:總想掌控一切,其實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北洋軍閥的大丈夫情結:總想掌控一切,其實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原標題:北洋軍閥的大丈夫情結:總想掌控一切,其實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在北洋軍閥中,老頭子年輕時其實是一位期冀著「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讀書人。但是兩次科舉不第,直接將這位旅居京畿,讀書累到吐血的讀書郎最後的希望擊碎,於是也就憤而說出「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焉能齷齪久困筆硯間,自誤光陰耶!」此後「小袁」投奔淮軍宿將吳長慶,萬里赴戎機,從此脫胎成一位策馬揚鞭沙場武夫。不得不說北洋群雄多如過江之鯽,十七年風雲詭譎,大多曇花一現,鐵打的武夫當國,流水的群雄臉譜,其實在這些執掌中樞的北洋一脈心中,都有一種或多或少的大丈夫情結。


這種大丈夫情結是一種渴望掌控一切的自負,以及籠中困獸的固執。即使是手無寸鐵的徐世昌,雄心不老的「徐相國」仍然在坐上北洋的頭把交椅之後,張羅著偃武修文以及南北和談。殊不知「有兵即是草頭王」的北洋現實,自身實力才是說話份量的保證,最終徐世昌這位「文人總統」也步入黎元洪的後塵,成為武夫當國掛在前排的門面。所以說有這種大丈夫情結,運籌帷幄再縝密都比不過武力依靠來得直接乾脆。不過北洋的現實泥淖過於深不見底,兄弟反目,袍澤操戈,爾虞我詐,見招拆招,以至於擁兵自重而成為北洋實際掌門人的武夫,也都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一代儒帥吳佩孚是北洋軍閥中為數不多的秀才文憑,也曾寫出「大丈夫論」這樣洋洋洒洒的著作,巔峰時期虎踞洛陽,擁兵數十萬,各地往來拜碼頭的信使絡繹不絕,中原腹地的河南,再現天下中樞的輝煌。然而好景不長,吳佩孚雖然也有大丈夫的情結想要達濟天下,卻有曹錕這位大智若愚以及經常昏頭的「拖油瓶」。畢竟是有知遇之恩的主公,傳統忠義思想濃厚的吳佩孚,斷然做不出以下犯上、直言敢諫這樣看似有悖倫理道德的忤逆之舉。但是也隨之被曹錕拖累,陷入聲名狼藉的鬧劇之中,葬送的不僅是曹氏的直系軍閥,共是吳佩孚本可以江山一統的天下。


最終,北洋軍閥的大丈夫情結,淪為一種自我沉醉的夢幻。段祺瑞沉醉於吳佩孚不敢以下犯上,皖系軍閥的「編練軍」可以和久經戰陣的直軍放手一搏。孫傳芳沉醉於麾下的「五省聯軍」足夠於保境安民,在直系軍閥與南軍兩虎相爭之後還以渾水摸魚,坐收漁翁之利。張作霖沉醉於奉系軍閥的實力在關外堪稱一家獨大,結拜兄弟拍胸脯安排的鐵路出行也萬無一失。然而這種自我沉醉,總認為可以掌控一切的強人做派,不僅是登峰造極自我膨脹後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更是一種「人在江湖漂,哪有不挨刀」的教訓。都說「自古梟雄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北洋軍閥曾經也想做一群安身立命、頂天立地的大丈夫,不過在輸給了現實後,只能蛻變成一群活得真實而無奈的角兒。


參考資料:《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拾文客棧 的精彩文章:

兩位北洋軍閥的骨氣:最後的士大夫,本可以東山再起卻選擇拒絕
歷史的血性風骨:抗戰中的「虎賁」德械師,一處陣地2位少將同一天戰死

TAG:拾文客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