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BOOK

01

在繆思,我們鼓勵同學們每個月在導師的指導下閱讀一本跨學科著作。閱讀題材的選擇不拘泥於特定場景、語言、學科與行業,讓文字的翅膀在思想的天空中盡情翱翔。

從今天起,我們將定期推送繆思精選的跨學科著作,並提出思辨創新的討論問題,歡迎大家與導師互動。本書的作者從文化的角度構思世界政治的秩序和衝突,將文化、文明帶入並進行解讀這種衝突。

繆思讀書會系列001,Free老師為大家帶來《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的解讀。

本書是由一位美國的著名學者薩繆爾·亨廷頓所著,因「文明衝突論」享譽全球。名頭挺多,大家隨便一搜就耳熟能詳,這裡就毋庸贅言了。可以這樣理解,這是一位憂其國憂其民的「士大夫」。

作者:薩繆爾·亨廷頓

原作名: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本書總共分為了五個部分:

1

一個多文明的世界

作者以蘇聯不復存在,俄羅斯聯邦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為引入,闡述了冷戰結束後的世界,旗幟雖有考慮的價值,但文化認同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最有意義的東西。在新的但常常是舊的旗幟下進行,這就導致了同新的但常常是舊的敵人的戰爭,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作者對歷史上和今天的文明進行了梳理。

歷史上的文明有古代蘇美爾文明和埃及文明到古典文明和中美洲文明再到基督教文明和伊斯蘭文明,還穿越了中國文明和印度文明的連續表現形式。當代的文明列舉了:中華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東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接著梳理了各個文明之間的關係,並且定義了普世文明及來源;西方與現代化;對西方和現代化的回應。

2

變動中的各文明力量對比

作者認為各文明的均勢正在發生變化,以西方的逐漸的衰落警醒著世人,從力量、文化和本土化三個方面進行論證,並以挑戰者文明為主題,設想了亞洲的自我肯定和伊斯蘭教的復興以及挑戰的變化。

3

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

作者論述了全球政治的文化重構,重申了以意識形態和超級大國關係確定的結盟讓位於以文化和文明確定的結盟的觀點,認為重新劃分的政治界線越來越與種族、宗教、文明等文化的界線趨於一致,文化共同體正在取代冷戰陣營,文明間的斷層線正在成為全球政治衝突的中心界線。

?

作者接著論述了核心國家、同心圓和文明秩序。作者認為在正在形成的全球政治中,主要文明的核心國家正取代冷戰期間的兩個超級大國,成為吸引和排斥其他國家的幾個基本的極。尤其提到了在西方文明、東正教文明和中華文明方面表現得最為清晰可見。

4

文明的衝突

作者以西方和非西方是文明的問題進行辨證,從西方的普世主義、武器擴散、人權和民主和移民四個方面進行展開。

如今,是一個多文明的全球政治:核心國家與斷層衝突;伊斯蘭與西方;亞洲:中國和美國;文明與核心國家:正在形成的聯盟。接著,作者從過渡戰爭講述到斷層線戰爭。

過渡戰爭:阿富汗戰爭和海灣戰爭;斷層線戰爭的特性;發生頻率:血腥的伊斯蘭邊界;原因:歷史、人口和政治。最後,作者闡述了斷層線戰爭的動力。認同:文明意識的增強;文明的集結:親緣國家和在外散居者;終止斷層線戰爭。

5

文明的未來

作者在最後一部分中暢想了西方、各種文明和全球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復興?世界之中的西方;文明間戰爭與秩序;文明的共性。

作者總結

和平和文明的未來都取決於世界各大文明的政治、精神領袖之間的理解和合作。在文明的衝突中,歐洲和美國將彼此攜手或彼此分離。在文明和野蠻之間的更大的衝突,即全球性的「真正的衝突「中,已經在宗教、藝術、文學、哲學、科學、技術、道德和情感上取得了豐碩成果的世界各偉大文明也將彼此攜手或彼此分離。在正在來臨的時代,文明的衝突是對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脅,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礎上的世界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戰的最可靠保障。

觀讀本書,其實第一遍也是沒看懂的,畢竟是「大神」上作。像是局外人霧裡看花,但還是堅持拜讀了下來。跨學科的思維需要在不熟悉的領域中慢慢品讀中養成的。

宏觀的角度,評書達人們已經爐火純青了。Free老師打算就自己讀到的一些有意思的點,設計了幾個問題,希望大家在讀之前帶著這些問題去思考。

1

奧斯曼帝國控制著常常被看作是歐洲的四分之一的部分,但人們並不認為這個帝國是歐洲國際體系的一個成員。你是如何看待?

2

在中東的某個地方,幾名年輕人完全可以穿著牛仔褲,喝著可樂,聽著搖滾樂,但他們卻可能在向麥加頂禮膜拜的間隙,謀劃著一場並不那麼美好的自殺式襲擊。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期間,美國人消費了成百萬的日本轎車、電視機、照相機和小電器,卻沒有變得「日本化」,相反卻變得與日本更加敵對。只有幼稚的妄自尊大才會導致西方人假設非西方人會通過獲得西方商品而變得「西方化」。你是如何理解這種「表裡不一」的矛盾?

3

文化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了權力的分布。貿易可能會,也可能不會跟著國旗走,但文化幾乎總是追隨著權力。你對作者的這一文化追隨權力的觀點是否認同?為什麼?

4

人們並不只靠理性活著。只有在界定了自我以後,他們在追求自身利益時才能理性地籌劃和行動。你是如何理解「人們並不只靠理性活著」這一終極哲學問題?

5

強大的社會是普世的,弱小的社會是狹隘的。你是否贊同這一觀點?

6

在國家關係中,亞洲人一般「接受等級制」,在東亞歷史上沒有發生過歐洲類型的霸權戰爭。歐洲歷史上典型的有效均勢體系對於亞洲來說是陌生的。在19世紀中葉西方國家到來之前,東亞的國際關係是以中國為中心的,其他的國家要麼從屬於北京,要麼與之合作,或者不受北京控制而自治。當然,儒家的世界秩序理想從來沒有完全實現過。然而,亞洲的國際政治等級制模式與歐洲的均勢模式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你如何看待這一反差?

7

歐洲的過去就是亞洲的未來。但更為可能的是,亞洲的過去將是亞洲的未來。亞洲要在以衝突為代價的均勢或以霸權為代價的和平之間作出選擇。西方社會可能會選擇衝突和均勢。你覺得亞洲會如何作選擇?

8

「我們為什麼要殺害兒童?」一個塞爾維亞族戰士在1992年自問自答:「因為總有一天他們會長大,到那時我們還得去殺他們。」不那麼殘忍的波斯尼亞克羅埃西亞族當局,則採取了行動阻止它們的地域被穆斯林「人口佔領」。你是如何看待這個戰士的話語?

這本書需要細細斟酌,也絕非幾個問題就能囊括所有。

一千個人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正是繆思讀書會的存在意義。

本期好書薦讀落下帷幕,下期再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繆思國際教育 的精彩文章:

TAG:繆思國際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