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舍】原始佛教聖典故事選編(7)聖者的恬靜淡泊性格

【舍】原始佛教聖典故事選編(7)聖者的恬靜淡泊性格

原標題:【舍】原始佛教聖典故事選編(7)聖者的恬靜淡泊性格


佛陀晚年,已經有為數不少的僧眾,跟隨著佛陀修學。


有一次,大約有僧眾二千五百人跟隨著佛陀,住在摩揭陀國首府王舍城,名醫耆婆的庵婆羅園中。

一個月圓夜晚,摩揭陀國阿闍世王與宮女眷屬、將相群臣們,正在宮中聚會。阿闍世王一時興起,點名皇后、太子與群臣,要他們說說看,在這樣美好的月圓夜裡,應當做什麼好。


皇后提議,來欣賞宮女們跳舞歡唱。


太子優陀耶提議,應與將士們共謀如何討伐不順服的鄰國。


接著有六位大臣,分別起來介紹當時有名的沙門六師,以及他們的思想,建議國王去聽他們說法。

對這些提議,阿闍世王都沒反應。


最後,名醫耆婆告訴國王,佛陀與二千五百位僧眾,正住在他的庵婆羅園裡,建議國王前往拜見。


阿闍世王一聽到去見佛陀,心動了,接受了耆婆的建言。


國王的大隊人馬,浩浩蕩蕩地接近了耆婆的庵婆羅園。突然,阿闍世王驚恐萬分地停下來,環顧四周,質問耆婆道:


「我忠誠的耆婆啊!莫非你要謀害我?莫非你敢欺騙我?我忠誠的耆婆啊!莫非這是你引我入敵營的圈套?否則,哪有一個二千五百人的僧眾住處,沒有任何聲響,連個打噴嚏、咳嗽的聲音都沒有,怎麼可能!」

「大王!我不敢欺騙您,也沒有通敵設計陷害您,那是這些修行沙門的常態。他們常樂閑靜,所以沒有聲響,請國王放心前進,前面就到了。」


國王來到了庵婆羅園外,下車步行入園內,洗腳,進入講堂,默默地環顧寂靜的四周,滿心歡喜,自言自語地說:


「這麼多沙門寂然靜默,止觀具足!但願我太子優陀耶也能修到這樣的成就。」


於是,阿闍世王向前禮敬了佛陀,然後提出他對沙門六師每一派思想中,有關於業報說法的疑惑。原來,阿闍世王對自己弒父奪取王位的行為,始終忐忑不安,不知道以後會有什麼業報。


經過佛陀詳細的解說,阿闍世王清楚了,終於對他的惡行,再三地在佛前懺悔,也得到佛陀的安慰。此時,阿闍世王對佛陀完全信服了,放下一國之尊的身段,頂禮佛陀,然後安靜地坐在一旁,聽聞佛陀的教導。

佛陀說法告一段落後,阿闍世王於佛前自說,即日起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終生遵守五戒,成為一位在家佛弟子。


※※※ 有一次,佛陀在憍薩羅國境內游化。


這一天,佛陀一行人來到一個叫伊奢能伽羅的婆羅門村落,當晚就在村外的樹園中過夜。


隔天,村裡許多人知道了佛陀的住處,紛紛慕名前來。

他們各自準備了許多食物,來到佛陀所住的樹園外,爭先恐後地搶著第一個供養佛陀和隨行的僧團。因為互不相讓而大聲爭執,使得樹園附近一片吵雜。


聽到了這樣的吵雜聲,佛陀問侍者那提迦尊者:


「為什麼外面有那麼多人高聲喧嚷?好像漁夫爭相捕魚時的吆喝。」


「世尊!外面來了許多村裡的王族與婆羅門長者,他們正吵著由誰先供養世尊。」尊者那提迦回答。


「我不求名聞利養,不必給我名聞利養。那提迦!我已隨時充滿著出離、遠離、寂靜、正覺之樂,不必求就毫無困難地自然流露,我怎麼還會需要名聞利養之樂呢?你們還沒辦法做到這樣,天界眾神也沒辦法做到,才會好於名聞利養之樂的追求!」


「世尊!且接受他們的供養吧,世尊!現在正是時候。世尊!您所到之處,不論在繁華的都市,還是在偏遠的鄉下地方,都有人們為您而來。世尊!這就像天空的烏雲,隨著密集而下雨,雨水隨即流向低處一樣。為什麼呢?因為世尊有清凈戒德、無上智慧的緣故。」


佛陀再次表示了不需要名聞利養,不需要這麼多人供養飲食,並且對那提迦尊者說:


「那提迦!我看到此處有兩位比丘,因為有太多美食供養了,吃得腹滿氣喘,連走路都困難。那提迦!我還看到許多比丘有了美食供養後,四處遊盪,著於聚會之樂。像這類的長老比丘,是不能自然湧現出離、遠離、寂靜、正覺之樂的。


那提迦!污穢不凈的大小便,是從美好飲食來的;憂、悲、惱、苦、愁,是從對於飲食等種種的貪愛而來的;勤於大小便等不凈觀的修習,就會對飲食等所認為美妙的種種,生起厭離想;善於觀察愛染五蘊的生滅、六根認識境界的集滅,就可以生起厭離想;樂於修習遠離獨處,就可以厭離群聚之樂。因此,那提迦!應當學習於愛染五蘊,觀察其生滅無常;於六根認識境界時,觀察其因緣的聚散變化;應當樂於遠離,遠離人群勤於精進修學,應當這樣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春觀音寺 的精彩文章:

春有百花秋有月:無門慧開禪師禪意的一生
【舍】守成法師:法音集·佛教典故(27)何者最苦

TAG:長春觀音寺 |